中医名家辨治实录 | 刘渡舟 朱良春 周仲瑛治疗慢阻肺验案 小青龙 麻杏石甘 定喘散的运用思路
刘渡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案
导读:《金匮要略》有“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之论述,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名方。对于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喘证,宜内温肺胃以散水寒,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案体:柴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者患咳喘病10余年,冬重夏轻,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最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查其舌苔水滑,脉弦稍滑。诊断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治以内温肺胃以散水寒,方选小青龙汤加减。处方: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服上药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要略》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评析:小青龙汤显奇效。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名方,张仲景用此方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等支饮为患。本例患者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伏于肺,肺失宜降之职。方中麻黄、桂枝发散寒邪,兼以平喘;干姜、细辛温肺胃,化水饮,兼能辅麻黄以散寒;半夏涤痰浊,健胃化饮;五味子滋肾水以敛肺气;白芍养阴血以护肝阴,而为麻黄、桂枝二味药之监,使其去邪而不伤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服用本方可使寒邪散,水饮去,肺气通畅,则咳喘自平。应当指出的是,本方为辛烈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每有伐阴动阳之弊,反使病情加重,临证应特别注意。
朱良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案
导读: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常表现为虚性咳喘,此类患者的治疗时间较长,服用中药汤剂多有不便,通常病情稳定后宜改用中药散剂或丸剂,坚持服用,缓图以功,巩固疗效。
案体:某患者,男,65岁,1999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弱冠即嗜烟,每日近2包,13年前即咳嗽、咯痰,迭经中西医结合施治,但反复迁延,日甚一日,渐至稍感寒或劳作便发,咳痰稀白却咯吐不爽,伴喘息难平,纳呆心悸,畏寒神疲,汗多便溏,面唇紫绀,西医根据其杵状指、桶状胸、肋间隙增宽等以及胸部X线摄片前年即诊断为肺气肿。近因天气猝然变化,感寒后上述症状复萌,刻诊患者口渴时饮却不多,颜面下肢轻浮,舌淡紫体胖,苔微黄浊腻,舌下静脉紫粗,脉濡软、重按无力。综合分析,显然系肺脾肾阳均虚,致心血运行受碍,痰瘀交阻所致,因久病虚实夹杂,给予定喘散改汤剂,增加药味治之。处方:北沙参15g,煅鹅管石15g,白茯苓15g,妙白术15g陈皮7g,姜半夏7g,炙远志7g,焙百部7g,炙桑白皮7g,麦冬7g,当归身7g,附子7g,五味子7g,葶苈子7g,炙麻黄3g,另以紫河车30g、红参25g、蛤蚧1对研为细末。上述药物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同时每次吞药粉2.5g。药尽10剂,请症悉平,之后以定喘汤加生白术、茯苓、酒熟地各20g,当归10g,取5倍剂量,其粉为细末,每次3g,每日3次,空腹服用。连服3料,体质明显改善,至今喘未再大发作。
评析:定喘散疗效较好。朱氏之定喘散,由红参、紫河车、蛤蚧、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橘红组成,药虽七味,但对老人各类虚性咳喘均有较好的疗效。定喘散是宗李东垣《内外伤辨感论》之生脉散(人参10~15g,麦冬15g,五味子6~10g)扩充而成,此方对老年人各类虚性咳喘,均能在用红参、紫河车、蛤蚧峻补肺牌肾之同时,佐以沙参、麦冬养阴。五味子收敛肺肾之气。生脉散之功能益气养阴,止咳敛汗,朱氏补入润养肺肾之阴的北沙参峻补肾经气阴,且用血肉有情之品的蛤蚧、紫河车,更增加了本方的补益纳气作用,故对各种疾病所致的老年虚性咳喘收效尤佳。因为咳喘常与痰浊有关,所以朱氏复佐以理气化痰、功效平和且价廉易得的橘红,既可直接祛邪,又防蛮补壅中。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肺气肿,中医辨证属肺脾肾阳均虚,致心血运行受碍,痰瘀交阻所致,久病虚实夹杂,给予定喘散改汤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定喘散药虽七味,却能补虚不滞邪,祛邪不伤正,足见其师古不泥的一代大家风范。临床中对于肾之气阴过虚,咳喘较甚者,常加煅鹅管石15g,其疗效更好些,《本草求原》中说鹅管石“暖肺纳气,治肺寒气逆,喘咳痰清”。
周仲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案
导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因感寒急性发作者较为多见,寒郁易于化热,应仔细分辨是否有热象在,不加分析地一见感寒而发就用温化补虚之剂容易出现失误。
案体:秦某,男,55岁。患者患哮喘五年,冬夏易发,此次于10月复发,迁延两月,经用青霉素、链霉素以及平喘止咳药等,咸不足言,上月因外感而加重,乃于人院治疗。症见气急咳喘,不能平卧,胸膈满闷,喉中有水鸡声,痰多色黄,咯吐不易,汗多怕冷,大便溏薄,舌苔薄黄,脉细滑数。西医诊断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急性发作。先从痰浊阻肺、肾不纳气论治,给予三拗,三子养亲,二陈加南沙参、熟地、沉香,同服黑锡丹,并用氨茶碱以及吸氧等,经治9天,病情无好转,喘甚时头汗多,痰黄稠如脓,舌质红,舌苔黄、中后光脱,脉细数(心率110次/分)。此属痰热伤阴,拟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麻黄3g,杏仁6g,石膏30g,甘草3g,黄芩10g,桑白皮10g,川贝母10g,苏子10g,蛤粉12g,射干3g,竹茹5g。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喘急缓而头汗少,越日能停止吸氧,上方加鱼腥草、芦根继续服用。又经4天,脉搏90次/分,喘递减,仍服上方,1周后喘平,但咳痰稠黄难咯,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滑,阴虚之象已露,转予养阴清热化痰,用药为南北沙参、天门冬、五味子、白芍、蛤粉、知母、贝母、白前、杏仁、紫苏子、生甘草、瓜萎皮,用法为每日1剂,水煎服。经治半月,症情得解,继予六味地黄汤加味,巩固后出院。
评析:感寒者注意化热。本例患者始起虽因感寒而作,并见汗多怕冷、便溏以及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之症,但痰多色黄、舌苔薄黄、脉数等症状提示病有化热的趋势,投以温化寒痰、补肾纳气之剂,药证不符,故病情无好转。后改予清化痰热之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合效显,终投滋养肾阴而使病情好转稳定。
痰热蕴肺、肺肾阴伤,症见咳嗽气急,不能平卧,痰多色黄,咯吐不易,咽干口燥,舌质红而少津,脉细滑数。治当视其标本缓急,或以清化痰热为主,开壅遏之气,用黄芩、石膏、知母、桑白皮、蛤粉、海浮石、葶苈子之属,或以滋补肺肾为主,治生痰之本,选沙参、麦冬、五味子、天门冬、生地、冬虫夏草等,或二者结合应用,临证当仔细斟酌,恰当选方用药,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想了解更多,请回复下列关键字
内科
呼吸:感冒 | 流感 | 咽痛 | 过敏性鼻炎 | 大叶性肺炎 | 肺部感染 | 支气管扩张 | 支气管哮喘 | 喘 | 老年性肺炎 | 肺炎合并心衰 | 金葡菌肺炎并脓毒败血症 | 结核性脑膜炎
消化:便秘 | 腹泻 | 产后便秘 | 痢疾 | 胃下垂 | 急性胃痛 | 急性腹胀 | 胃溃疡 | 肝炎 | 脂肪肝 | 阑尾炎 | 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 肠梗阻 | 溃疡性结肠炎 | 胆囊结石 | 胆道梗阻 | 胆总管扩张伴结石 | 胆石症胆囊炎 | 慢性胃炎合并胃息肉 | 肝硬化 | 胆绞痛
心血管:低血压 | 冠心病 | 高血压 | 急性心肌梗死 | 病毒性心肌炎 | 风湿性心脏病 | 心悸
泌尿:尿血症 | 尿石症 | 遗尿症 | 尿道炎 | 小便白浊 | 尿频尿不尽
神经:眩晕 | 顽固性失眠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内分泌:甲亢 | 糖尿病 | 痛风 | 增肥 | 减肥
风湿免疫:白塞氏综合征 | 风湿
疼痛:头痛 | 外阴痛
肿瘤:淋巴瘤 | 癌症 | 肺癌 | 胃癌 | 鼻咽癌 | 肝癌 | 卵巢癌 | 前列腺癌 | 食管癌
血液:白血病
脉管:静脉曲张
外科
皮肤科:鱼尾纹 | 白癜风 | 脱发 | 湿疹 | 祛斑 | 狐臭 | 脚气 | 扁平疣 | 痤疮 | 牛皮癣 | 黑眼圈 | 毛囊炎 | 湿疹 | 花粉过敏 | 荨麻疹 | 丹毒 | 毛孔粗糙 | 干性皮肤 | 油性皮肤 | 汗斑 | 雀斑 | 乳腺炎 | 酒糟鼻 | 银屑病 | 粉刺 | 脂肪瘤 | 皮脂囊肿 | 纤维瘤 | 褥疮
骨科:腰椎病 | 颈椎病 | 腰间盘突出 | 网球肘 | 骨质增生 | 坐骨神经痛
肛肠科:痔疮
妇科
痛经 | 宫外孕 | 不孕 | 月经 | 闭经 | 更年期综合征 | 子宫出血 | 性交痛 | 阴道痉挛 | 阴道瘙痒
男科
不射精 | 遗精 | 前列腺炎 | 早泄 | 男性乳房发育症 | 少精症 | 睾丸痛 | 阳痿 | 前列腺肥大 | 前列腺增生
口腔科
口腔溃疡 | 牙痛 | 口臭
眼科
青光眼 | 白内障 | 眼胀 | 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