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神秘 秉少阳最初之气 是为何物 当代仍然存争议|本草图经•茵陈蒿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本草图经辑校本》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天生神秘 秉少阳最初之气
是为何物 当代仍然存争议
茵陈蒿,生泰山及丘陵坡①岸上,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秆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陈,京下②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葇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
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菌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大观》卷七页45,《政和》页188,纲目》页851)
①坡:《大观》作“坂”,《政和》作“坡”
②京下:《纲目》作“汴京”。
茵陈
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嵩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
《本经》谓其善治黄疸,仲景治疸证亦多用之。为其禀少阳初生之气,原与少阳同气相求,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
《别录》谓其利小便,除头热,亦清肝胆之功效也。其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附案】
一人,因境多拂逆,常动肝气、肝火,致脑部充血作疼,治以镇肝、凉肝之药,服后周身大热,汗出如洗。恍悟肝为将军之官,中寄相火,用药强制之,是激动其所寄之相火而起反动力也。即原方为加茵陈二钱,服后即安然矣。
一少年常患头疼,诊其脉,肝胆火盛。治以茵陈、川芎、菊花各二钱,一剂疼即止。又即原方为加龙胆草二钱,服两剂觉头部轻爽异常,又减去川芎,连服四剂,病遂除根。
受业孙静明按:民国二十八年秋,同事胡君连奎之二弟进元,年十七岁,患虚劳病发热甚剧,经中西医调治旬余无效。后邀余诊视,余遵寿师治虚劳病方,加茵陈二钱,一剂热减,二剂热退,由是益知茵陈除阴虚作热之特效也。
摘自《张锡纯内科证治精华》
茵陈蒿汤
【方义】此清热利湿, 去积, 治阳黄之方。
【主治】黄疸, 小便不利。 必须兼有腹部拒按、 或大便不利之里证现象, 与喜冷、 或口渴之热证现象。
【药品】茵陈五钱至一两 栀子二至三钱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用水三杯, 煎至半茶杯, 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茵陈清热利湿, 为治黄疸主药; 栀子清热; 大黄荡涤肠中积滞。
【禁忌证】
1. 无腹部拒按或大便不利者, 不可用。
2. 有表证者, 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此治黄疸兼有表证之方。
2. 栀子柏皮汤: 此治黄疸不兼表里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热越, 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 身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引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本汤主之。 (2 3 6)
翰卿按: “但头汗出, 身无汗, 剂颈而还”, 即是齐脖子的汗。 这一证状, 应注意是否为小柴胡汤证。《 温疫论》 用本方, 量取茵陈一钱 山栀二钱 大黄五钱, 认为治黄以胃实为本, 故大黄为专功, 栀子次之, 茵陈又次之。 陆渊雷云: 茵陈利尿, 排除组织中之胆色素, 栀子
佐之, 大黄通涤肠管, 开输胆管下流之壅滞, 不得以胃实为本, 分量可随证增损, 不必执古方之比例耳。 二说皆可参考也。本证有可下之里证, 即腹部拒压一证。 如单纯是瘀热在里, 则为栀子柏皮汤证, 二方可互相体会。
2.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本汤主之。(260)
翰卿按: 腹满拒按, 大便不利, 是本方之主证 (如单纯小便不利, 不应用本方)。 但曾治一黄疸, 大便微溏, 已二月之久, 服茵陈五苓散不效, 根据体质和病情, 试用本方,大黄只用三钱, 结果病势见轻, 大便正常。 说明任何病证都需要全面体会, 都是有常有变的。
3. 谷疸之为病, 寒热不食, 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 久久发黄, 为谷疸, 本汤主之。 (《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
翰卿按: 谷疸由脾胃湿热引起, 湿热交蒸, 故见黄染;中焦壅, 营卫之源塞滞不利, 故见寒热。 非表证之寒热, 故不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中焦病则升降失司, 故有食则头眩, 心胸不安, 腹满, 小便不利等证。黄疸之治疗法则是通利小便, 表闭者, 可采用汗法, 因尿与汗均为湿热外泄之途径。
4. 本方为治黄圣剂……但此方治黄, 当以阳明部位之腹满, 小便不利为主, 若心下有郁结者, 不如大柴胡汤加茵陈有效。 (《 方函口诀》)
5. 古人所指瘀热在里, 身黄橘子色, 为卡它性黄疸,胆道炎类, 本方用于此种黄疸, 效果极佳。 (《 古方临床之运用》)
许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