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联张家祠堂落成木刻碑记
东联张家祠堂落成木刻碑记①
匹夫足以励风俗,立言足以鉴子孙,此君子之所重而今人之所难也。盖祖□□□所以垂裕后人,而后人之蒙业而安者,于祖人之功德不可忘、不敢忘、不忍忘,遂历久而不能忘。夫历久而不能忘者,乃仁人孝子全其不可、不敢、不忍之心,而亦教后人存其不可、不敢、不忍之心也。此族之有祠,祠之有碑,碑之有记乎,知其意者其吾族之松林②兄。兄向璧云:“先曾祖运升公康熙十五年(1676)由粤入川,担负儿女卜居内邑之张家场③芦稿冲,行李萧条,度支匮乏。时内邑地广人稀,荒芜几半,乃乞地开垦,得以少裕,续娶成家,随佃随买,廿余年间,田连阡陌。子孙繁衍,至今赖之,合族而谋,就所置之业建立家祠,以妥先灵而报焉。壬申(康1692,乾1752)竖上堂暨左右两廊,庚辰(康1700,乾1760)竖下堂,壬午(康1702,乾1762)④立主将、刊碑以垂久远,假吾子为文以记之。”璧久不事管城子,手生荆棘苦不能文,既而思之前与后,均有足誌者。人苟有志,即无所籍而亦兴,运升公之自贫而富者,志士之足风也。水之有源,当不忘其所自始,松林兄之报本追远者,孝思之不匮也。能志运升公之志,则天下可以无穷人。能思松林兄之思,则天下所以多今子。鸣珂之盛,其有艾乎!因不揣谫陋而记之。
□□□□(岁次)壬午小阳月中浣,岁贡生注选儒学训导,族侄曾孙联璧⑤顿首拜撰。
陈廷德
二〇一八年三月初稿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补注
①张家祠堂位于威远县东联镇幺麽坝村十四组,为土墙、石柱、木结构串架四合院,目前仅正堂屋和左厢房残留。此《祠堂落成木刻碑》(高1.62米,宽0.8米)和《家法十五则》(长1.05米,宽0.57米)、《捐钱立主名册》(长0.58米,宽0.37米)两块木刻碑,镶嵌在正堂屋右侧墙壁上。在正堂屋中檩后面二檩的檩木上,一端有毛笔书写的此支张氏入川时间及始祖姓名:“康熙丁巳(1677)年,始祖考、妣运升公、钟老孺人同系荣祥、华祥公四老入川之祖也”。康熙丁巳,即康熙十六年,檩木记载入川时间与此碑文记载的康熙十五年基本一致。另一端还有毛笔书写的此支张氏在川字辈口诀:“运祥文金升,永镇富贵兴,国泰天星顺,乾元亨利贞。”在中檩前面二檩的檩木上,两端用毛笔书写有祠堂督造人姓名等文字:“长房宗祠族正金寿、房长金鸣、□□金□。二房宗祠族正金松、房长升振、同□□。”。此檩木记载与《捐钱立主名册》碑文记载的经修总首人一致,据此可以确定,祠堂落成与上述三块木刻碑的刊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张松林,运升公曾孙,生卒等待考。从年龄上推测,张松林与他曾祖父的代差相距约60年左右,他在中老年时应生活在清乾隆时期。笔者推测他就是祠堂檩木上书写的督造人之一,即二房族正张金松。
③张家场,今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
④碑记文中提到的壬申、庚辰、壬午三个甲子纪年,应该是乾隆朝。判断理由:一是文中涉及康熙朝使用的是数字纪年,而三个甲子纪年应与文末题记(乾隆朝)一致。二是张松林和碑记作者张联璧与运升公的代差年龄距离,决定了刊碑时间点应该落在乾隆朝。据此,笔者认为此张家祠堂和木刻碑记应修建落成、刻刊于乾隆上述三个甲子纪年间。
⑤张联璧,运升公侄曾孙,其岁贡选举史料乾隆《威远县志》无载,有待查考内江和此支张氏原乡广西两地的《县志》和《张氏家谱》。
⑥张氏源流族谱略考。据《张氏大田洪恩公源流》谱记载:洪恩公十世孙极中公由大田青村迁广西,十三世孙运升公再由广西迁四川威远。据内江四方碑民国《张氏族谱》(抄本)记载:运升公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五十四岁入川定居威远县东龙会长扁(土+扁)冲,殁于乾隆三十五年。此《张氏族谱》(抄本)记载,与上述《木刻碑记》和祠堂檩木文字记载存在较大差异,特录于此,供进一步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