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yl陪你每天认识一个新物种(总第1390篇)好好学习 天天想上界:动物界 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哺乳纲 Mammalia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亚目: 反刍亚目 Ruminantia科:鹿科 Cervidae属:麂属 Muntiacus种:赤麂 M. muntjak物种概述 Summary中文名:赤麂(拼音:chì jǐ);英文名:Indian muntjac;学名:Muntiacus muntjak (Zimmermann, 1780)。赤麂,又称印度麂、婆罗洲红麂、红麂、南红麂、吠鹿。它是最小的鹿种之一,会分泌香油用以标示领域。食草动物,主要以野果及幼叶为食粮。赤麂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及中国华南地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5)列为:无危(LC)体长:110厘米左右体重:20-33千克食性:食草:枝叶、果实、幼叶、嫩芽繁殖:孕期6个月,每胎产1-2仔习性:喜独居或雌雄同栖,生性胆小分布:印度、东南亚及华南地区外形特征 Description赤麂为麂属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20-33千克,体长89-135厘米,肩高40-65厘米。雄性具长而向后内弯曲的两叉角,角柄长度居麂类之冠,长约10厘米。上颌有粗长向下的犬齿(2-4厘米)。微微弯曲的上犬齿,可在雄性冲突中使用,并造成严重伤害。额腺显著,但泪窝较它种鹿的小。额部无明显簇毛。它们有大而明显的气味腺用来标记领地或雌性,雄性比雌性有更大的腺体。▲雄性赤麂脸部较为狭长,前额至吻部毛色微黑,自眶下腺至角分叉处每侧有一条较阔而明显的额腺,额腺较长而最后交叉在一起成“v”形。四肢细长。雄性有角,单叉型,角短而直向后伸展,角基长、角尖向内弯,二尖相对。雌性无角,但其额顶与雄性生角相应部位微有突起,有着生特殊丛生的黑毛和小骨节,如同角茸。▲雌性赤麂毛发很短,但非常柔软,厚实。夏毛为红棕色,冬毛为暗褐色,身体大部赤红或赭褐。腹部毛色灰白。鼠鼷部、臀内侧和尾下纯白色。颈背和背脊毛色较深。下颏部毛色发白,脸及颈的二侧鲜棕,耳背毛色暗棕,耳内侧具较疏的白毛,下颏部及咽部毛色淡白,胸部毛色鲜棕,腋部有一白色块斑,后腹部毛色由淡黄到纯白。亚种与分类 Subspecies and Taxonomy目前可分17个亚种。1. 赤麂印支亚种(Muntiacus muntjak annamensis),分布于印支半岛;2. 赤麂印度亚种(Muntiacus muntjak aureus) ,分布于印度半岛;3. 赤麂邦加岛亚种(Muntiacus muntjak bancanus) ,分布于印尼勿里洞岛和邦加岛;▲4. 赤麂泰国亚种(Muntiacus muntjak curvostylis) ,分布于泰国,这个亚种的鹿角比其他亚种大;5. 赤麂缅甸亚种(Muntiacus muntjak grandicornis) ,分布于缅甸;6. 赤麂斯里兰卡亚种(Muntiacus muntjak malabaricus) ,分布于南印度及斯里兰卡;7. 赤麂勐腊亚种(Muntiacus muntjak menglalis) ,分布于云南勐腊;8. 赤麂苏门答腊亚种(Muntiacus muntjak montanus),分布于苏门答腊山羌;9. 赤麂指名亚种(Muntiacus muntjak muntjak),分布于爪哇及苏门答腊南部;10. 赤麂巴里岛亚种(Muntiacus muntjak nainggolani),分布于巴厘岛和龙目岛;11. 赤麂海南亚种(Muntiacus muntjak nigripes),分布于越南和海南岛;12. 赤麂马来西亚亚种(Muntiacus muntjak peninsulae),分布于马来西亚;13. 赤麂婆罗洲南部亚种(Muntiacus muntjak pleicharicus),分布于婆罗洲南部加里曼丹省;14. 赤麂林加群岛亚种(Muntiacus muntjak robinsoni),分布于印尼宾坦岛和林加群岛;15. 赤麂婆罗洲北部亚种(Muntiacus muntjak rubidus),分布于北婆罗洲;16. 赤麂孟加拉亚种(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分布于缅甸至中国西南地区;17. 赤麂云南亚种(Muntiacus muntjak yunnanensi),分布于云南和四川南部。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赤麂主要栖息在山地、丘陵地区灌丛和低海拔阔叶林,草丛也是它常活动的场所,在山寨村旁,田园房角亦可发现其行踪。喜独居或雌雄同栖。昼伏夜出活动,也常到村旁地角盗食蔬菜或其它农作物。栖于3000米以下的山区密林,特别是原始阔叶林中。它们从不远离水。除了在发情期(交配季节)和产仔后的前6个月,成年赤麂都是独居的。尤其是成年雄性的间隔距离会刻意保持,雄性通过在地面和树上摩擦眶前腺(位于脸部,眼睛下方)、用蹄子刮地、用下门齿刮树皮等方式用气味标记领地。这些气味标记可以让其他麂知道一个领地是否被占领。雄性经常为了这些领地、足够的植被以及交配时对雌性的优先选择而互相争斗,使用它们的短角和更危险的武器——犬齿。如果一只雄性不够强大,无法获得自己的领地,很可能成为豹子或其他捕食者的猎物。在发情期,领地的界限暂时被忽略,出现重叠,而雄性则不断地游行,寻找可交配的雌性。赤麂是高度警觉的动物。当置身于紧张的环境中或感觉到捕食者时,麂子就会开始发出类似吠叫的声音。吠叫最初被认为是鹿在交配季节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一种警戒。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它被认为是一种仅在报警情况下使用的机制,意在使捕食者意识到它已被发现,并转移到其他地方或暴露自己。当能见度降低时,赤麂吠叫得更频繁,就一次事件而言,叫声可以持续一个多小时。从10点到下午2点极少听见其叫声,此时常隐蔽在密林或草丛中,不易被人发现,如有出来觅食,行动也非常谨慎小心,走得很慢,脚步又轻,不大发出其他兽走动时“沙,沙”声。赤麂听觉敏锐,生性胆小,如遇惊动即狂奔疾驰,稍为受伤出血则惊恐更甚,以致不能走动;此时易被人或被其他兽类捕获。赤麂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主要取食多种植物的枝叶,也喜食果实、幼叶、嫩芽,有时偷食农田作物如大豆、花生等,嗜碱性植物,偶尔也吃腐肉、鸟蛋和小型温血动物。赤麂通常在森林边缘或废弃的空地上觅食。在印度南部Nilgiri-Wayand地区发现的赤麂总是在大型茶园中,因为它们主要以茶籽为食。它们的大犬牙有助于检索和摄取食物。2001-2002年对海南岛的微生境进行了近距离调查,用无线电项圈追踪了3只雌性赤麂和2只雄性赤麂的栖息地。调查结果显示,海南赤麂对灌木草原、荆棘丛生的灌木地和干旱热带草原的偏爱超过了树林、耕地和落叶季风林。觅食地的食物供应量高于卧息地,但卧息地的植被更高、更密。湿地与干地的食物丰度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生境选择似乎是基于最大树高和树冠直径。生长繁殖 Growth and Breed赤麂生育能力很强,全年繁殖。雌麂8月龄,雄麂12月龄性成熟。一般在1~2月交配,妊娠期6个月,7~8月生产,每胎产1~2仔。有时生殖季节可延至秋末。赤麂是一夫多妻制动物。雌麂8月龄,雄麂12月龄性成熟。这些动物生育能力很强,每个周期发情期为2天,间隔约14-21天。一般在1~2月交配,妊娠期为6-7个月,它们通常一次只生育一个后代,但有时也会产下双胞胎。雌性通常在生长茂密的地方分娩,这样幼仔和它可以隐藏起来,不受其他牛群和捕食者的影响。幼仔在大约6个月后离开母亲,建立自己的领地。雄性经常为占有后宫的雌性而互相争斗。赤麂与其他偶蹄类动物的区别在于,该物种没有特定的繁殖季节。成年赤麂在性间和性内都表现出相对较大的家园范围重叠,这意味着没有发生严格的领地主义,但存在某种形式的特定地点的支配权。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印度麂是南亚所有哺乳动物中分布最广、但最不为人知的一种。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区域灭绝:新加坡。在中国分布于东南、华南、西南等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保护状况 Conservation status赤麂的天敌主要是各种食肉类的猛兽如虎、豹、豺、狼等,常可在栖息地发现被猛兽撕吃后的残肢、碎体。赤麂有时也偷吃农作物,喜吃豆科植物嫩叶、幼芽,但其危害程度远不如野猪和豪猪那样严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赤麂生性胆怯,只要在山区作物地上按上自动敲击器就可以防除其危害。赤麂在南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东爪哇(1991-2002)的数据,它是马来西亚半岛最受欢迎的野生肉类(2004),也是印度尼西亚区人们最喜欢的野生肉类。被猎杀是为了狩猎运动和它们的肉和皮。通常赤麂在农业区的郊区被猎杀的多,因为它们被认为是破坏农作物和撕扯树皮的害兽。赤麂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低危(LC)。根据1972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赤麂在西马来西亚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这意味着只有获得许可证,并且只能在保护区外进行狩猎。印尼林业法保护所有种类的麂。在苏门答腊的许多地区,与有蹄类动物有关的物种保护法还没有得到广泛宣传。苏门答腊相当大比例的森林受到保护,但保护区和负责保护集水林的机构往往资金不足,几乎所有的保护区和机构都严重缺员,因此在野外几乎没有护林员。在有野外护林队的地方,这些护林队一般侧重于旗舰物种,如亚洲象、苏门答腊犀牛或孟加拉虎,尽管老虎保护护林员也进行非动物保护活动。▲印度曼尼普尔被猎杀的两只赤麂和一只野猪2007年,三名在国家公园被捕的猎人带着两具赤麂尸体在Kerinci地区法院被判处监禁。爪哇剩余的大部分森林都受到官方保护。砂拉越的野生动物总计划(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and Sarawak Forest Department 1996)中,发现使用猎枪大量捕猎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并认识到有必要对其进行控制(枪支和弹药的销售,并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如同其他地方一样,人们想方设法规避管制(非法买卖子弹和当地制造的猎枪,称为 "bekakok",没有行政或合法的文件记录),在可预见的未来,为了保护更多的物种,人们需要强有力的执法。知识 Knowledge赤麂受惊时常发出短促宏亮的叫声,听起来像狗吠声,因此俗称 "吠鹿"。赤麂性格温驯细胆,由于天生心脏有问题,当受到惊吓时,心脏跳动可以超过200多下,若承受不了时,赤麂可引致急性心脏病致死。古生物学证据证明,赤麂至少在1.2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就已经存在了。科学家之所以对研究麂感兴趣,是因为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事实上,赤麂的染色体数目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少的,雄性的二倍体数目为7条,雌性为6条。相比之下,相似的小麂(学名:Muntiacus reevesi)的二倍体数目为46条染色体。▲雌性赤麂的染色体数目它们是鹿科已知最古老的成员,已知最早的鹿类生物有角而非鹿角,但赤麂是已知最早真正有鹿角的物种。麂的祖先是已灭绝的叉角鹿(Dicrocerus elegans),它是已知的最古老的脱去鹿角的鹿。其他化石发现,鹿种经历了真鹿亚科Cervinae与麂族Muntiacinae的分裂,后者仍保持着相似的形态。在中新世期间,这时的赤麂比现代的同类要小。虽然麂有着悠久的血统,但对其化石记录的研究却很少。赤麂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The Southern red muntjac (Muntiacus muntjak), also called the red muntjac, common muntjac or barking deer, is the most numerous muntjac deer species. It has soft, short, brownish or greyish hair, sometimes with creamy markings.This species is omnivorous, feeding on grass,fruits, shoots, seeds, birds' eggs as well as small animals. It sometimes displays even scavenging behavior, feeding on carrion. It gives calls similar to barking, usually upon sensing a predator (hence the common name for all muntjacs of barking deer).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