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预习及练习走进课堂,减负就不是梦想
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反思目前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除单纯的中高考选拔人才的机制的落后,课程容量及难度大,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外,还有一个目前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因素就是课外预习及练习(即狭义的作业或家庭作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学习和教学策略。
课外预习和练习历来是教学理论上颇受人们重视的两条平行并举的线,但这两条线在实际的教与学的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是平分秋色的吗?非也!一软一硬,预习软练习硬才是大体上的真实状况。
课外预习这条线之所以疲软,就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中小学学生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大作业量已经使学生喘不过气来,哪还有时间预习呢?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近30年。在前二十几年的教学时间里,确实是狠抓、实抓课前预习的,常用“预习是学习之母”来教导学生,目的是使他们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进而不打折扣的按老师的要求去预习。预习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就是要求学生将课文浏览一下,自主解决一些生字、生词,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划上,虽谈不上进行了系统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预习策略辅导,但在起始年级也都作过简要的最基本的预习方法、内容的指导。
从这二十几年学生的预习状况上看,老师如果抓得紧,检查及时,学生基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随着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增长,他们似乎厌倦了这种千篇一律的预习,越来越不像以前那么认真了,越来越不愿意做这件事了。再加上课业负担的一点点加重,他们也无暇再进行预习了,尽管老师一再强调要预习,但也只有少数“尖子生”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其他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作业就不错了,更谈不上什么预习了。如果你逼急了,那他就应付你一下。针对这种情况,我对“预习”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持久的反思与调整:
首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讲新课、检查预习时放慢速度,有意照顾那些没有预习的同学。其次是降低预习的要求,只要求看上一遍,扫除生字词的阅读障碍就可以了。可是几年下来,觉得效果仍然不好。放慢速度,照顾没有预习的同学,又漠视了“尖子生”的需求,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尽管降低了要求,但仍有部分学生就是达不到要求……
课外练习这条线之所以“硬”,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就是因为它可以给课堂“平庸”的师生的教与学创建弥补的平台,可以“课内损失课外补”;就是因为中小学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是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有的学生总以为课本和老师所讲的一看就懂,一听就会,结果是一做就错。也正是因为家庭作业的“硬”,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所以才出现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悲惨事实,所以才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相互攀比、激烈竞争的无奈之举。
谁也不可否认,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技能是训练的结果。不认真完成作业就想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绝不是仅靠课本作业一条,还有如看电视、看书、上网、实验、参观、访问、劳动、游戏活动等多种。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学生作业却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其目的只是为了应试取得好成绩。
谁也不可否认,学生通过做作业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可以检验听课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发现所学知识的缺漏并加以弥补;可以给教师提供教学的信息反馈,教师也可通过批改作业、评讲作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进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但是,人的一生的知识量的绝大部分又不是仅仅通过课本得来的。我们现在的教学是过分重视了课本知识的教与学而忽视了课外知识获取途径及其方法的开发、指导和检查。“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在这种种重视课内知识的“千方百计”之中出现了。
综上两方面的“一软一硬”状况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课外的预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已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要面向大多数的,预习步调的不统一使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分寸,以至于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外作业的单一、量大等弊端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透支,素质发育却每况愈下。如此“一软一硬”的陈规陋习也确实到了应该“改革”的时候了。
废除课外预习及家庭作业,让这两部分内容走进课堂,可以彻底断绝“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侥幸心理,彻底拆除“课内平庸偷懒,课外用功补习”的平台,让课堂成为既演又练的场所,逼迫师生在课堂上下功夫。假如科科如此,班班如此,校校如此,全国如此,减负岂能落不到实处?
将课外预习及练习纳入课堂,不是课外就没有了家庭作业,也不是课内对课外就失去了指导、检查、评比等的调节和控制。而是变以往的单一的课本知识的预习、巩固练习为课内布置指导、检查评比的课外进行的参观、调查、访问、写生等更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变以往的单一的课本知识的预习、巩固练习为课内布置指导、检查评比的到课外实施的数学、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兴趣小组活动;变以往的单一的课本知识的预习、巩固练习为由课内向课外的扩展性阅读;变单纯的应试教育为多彩的素质教育,等等。
课外预习及练习走进课堂就是“习”字进课堂。就是要严格实施精讲多练、精讲精练的原则,合理分配课堂教与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
讲要求精,那些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学会的课程知识一律不要讲。有的学校规定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不得超过10—15分钟,且不说这种规定是否科学,课堂上要“少讲多练”却是目前人们的共识。“少而精”即是强调讲就要讲基础知识的重难点和考试中的失分点,讲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规律;讲就是要答疑解惑、查缺补漏,拓展联系、举一反三……
练要从多到精。明确要求,掌握方法和规律,强调实际运用、熟能生巧,善于质疑问难和归纳总结。“多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要及时并要精选习题,切忌讲量不讲质。练是讲的深化,通过练这一环节,很多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精选习题才有针对性,练才有价值。
精讲多练和精讲精练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由精讲多练逐渐向精讲精练过渡是“讲练结合”所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省时而高效的大目标。
课外预习及练习走进课堂,就是要从新构建课堂教学结构,根据学情、教情等状况,进行“学、导、练”等丰富多彩的教与学活动。力争达到当堂理解消化知识的目标。
要树立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课堂不怕冷场的观念。“学、导、练”要紧密结合,以“学”和“练”为主体,学生没有预习的知识就不讲,学生预习不好的知识就不讲。教师“导”后必须要强化“练”,练要达标,达不到基本的标准要“回头练”,“反复练”。预习目标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将教学目标转化学生的预习任务,并把这个任务设计为具体的学习活动,以学案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建构新知。
预习检测要以学案为依托,利用学生互评、互改,讨论、交流等形式完成。通过预习检测,要梳理出哪些目标和问题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学生未知的,据此来确定教师“导”的内容和重点。
笔者语文教学生涯的近几年,将课外预习和练习的绝大部分纳入课堂,将课文作为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等的例子,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教者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点拨者。其效果是既省时、高效,又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也从以前的辛苦备课、辛苦讲课、辛苦批改作业中解脱了出来。从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讲学”一篇课文,现在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导学”几篇课文。量增大了,可是教学成绩却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历数目前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成功例子,无一不是将课堂“动”起来作为其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来探索的。“动”就是动手操作,就是实验、讨论、交流、预习和练习等自学和相互学习的活动。假如对这一点我们没有异议的话,那么,就为我们大胆实施将课外预习及练习纳入课堂这项改革从时间到空间,再到理论和实践等提供了范例性的依据。
假如能真正将预习、练习纳入了课堂,减负就不是梦想。于此看来,它必将是今后国内外教学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