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生意,流水的员工”——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员工归宿启示录
虽早有传闻,2016年8月1日,中国规模最大的两家打车移动应用——滴滴和Uber宣布将完成战略合并,滴滴出行正式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互相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在这场收购中,优步中国的800名员工何去何从成为热议话题,当年的对手一夜之间成为战友,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收购只是商业世界的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据了解,优步中国目前拥有约800名员工,同时还有一批实习生。目前,放在优步中国员工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加盟滴滴或者自愿离职。无论如何,优步中国员工面对的都是一份不错的待遇。具体可见如下:
第一,所有优步的中国员工逐步转变为滴滴出行的员工。
第二,优步中国的员工会获得6个月的基本月薪+6个月的股票价值(限制性股票,RSU)的合并现金奖励(包括新员工股票,年度绩效奖金及推荐员工获得的股票,优步会按照各自归属的时间条件转化为月归属股票数乘以6)。
第三,现金奖励的一半将在合并完成后的一周内发放,剩下的另外一半将在合并完成后30天后发放。获得奖金的限制条件是员工仍保持与滴滴或优步中国的雇佣关系。
总结下来,如果优步中国的员工选择会在一周后离职,则可获得3个月的月薪+3个月的股票奖励,如果继续留任到至少一个月后,则可获得6个月的月薪+6个月的股票奖励。
在外界看来,Uber 中国给出的两个方案都比较“大方”,对于刚刚加入uber中国的新员工来说,这简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馅饼”,但是相比创始人或者高层团队来说,这简直是九牛一毛。根据协议,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合并后的公司估值将达到350亿美元。
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无论对于创业公司滴滴,还是硅谷独角兽Uber来说,握手言和对于各利益方看起来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看似美好,但实质上是创业公司的命运已经被巨头和资本的利益裹挟。在投资机构看来,收购只是商业世界的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高顿研究院副主任冯伟章表示,Uber被滴滴收购,从实质来说,输给了资本。滴滴和Uber中国在融资和烧钱方面都太狠,这是资本不愿意看到的,两者合并也许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过,对于Uber 员工来说是何种心情?
未来的猜测:员工将何去何从?
在正式合并的消息被证实后, 8月1日晚上,优步中国的微信公众号小号“U一个地方”发布一则图为消息,标题为“Hey,My Uber will Carry on”,用了李宗盛的《山丘》作为背景音乐,正文则配了披荆斩棘、不忘初心、冠军意识、热血沸腾、生而骄傲等字样。对于员工来说,个人的“职业道路”在一个晚上就变了,滴滴中国收购了Uber ,一方面这在心理上面有点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员工也非常认可“优步精神”,Uber在中国的独特的管理方式为员工上了生动的一课。
团队作战——Uber的人员构成,差不多是城市小分队模式,一般是3人组成的小团队作战。一名城市总经理,负责整个城市的业务;一个运营经理,负责司机的上线和车辆审核;一名市场经理,负责推广市场活动,在内部管理方面善于授权,进行扁平化管理。
独特的招人标准——Uber的招人标准也很独特,员工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菁英, Uber中国区高级副总裁柳甄在加入优步中国之前是一位律师。
在收购消息正式宣布之后,在一些社交平台上,Uber中国的员工都表现出了一种失落感,心有不甘,也有员工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总结了为何Uber中国处于下风的原因。
首先,在招聘方面,很多员工都具备跨国公司背景,但是面对更加接地气的滴滴来说,还是不够大胆,性格上“保守、害怕犯错误”;其次,Uber毕竟是一家外企,在政府关系的处理方面不如滴滴灵活,依然沿用全球管理方法,享受不到政策的优惠。因此在《网络约车条约》出台后,Uber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在多方考虑后,Uber 中国和滴滴出行才达成了这样的协议。
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Uber中国员工大量离职的新闻出现,Uber员工未来何去何从,依旧是外部关注的重点。面对Uber中国给出的两个方案,Uber中国员工会如何选择——加入滴滴出行,或者立即选择离职,目前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入滴滴出行,一种出于对文化的不适应会选择立即离职,但对于一些高层员工来说,对于再次的选择也会谨慎考虑。
公司合并后,高管团队需要精简,部分高管的离开是公司发展的必然,有利于公司运营尽快进入正常轨道,而且由于合并后面临利益重组问题,处于利益层边缘的管理人员自然会选择离开。所以说对于高管来说需要细细考量。但对于所有员工,无论是普通员工或是高管员工来说,在滴滴出行,是否有合适的岗位、适合的工作环境都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滴滴出行来说,未来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整合才是关键。
对于创业公司的员工们,在投资人士看来,可以在得到全部期权收益以后再考虑离开。慢慢积累人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直到能够独当一面时再离开,这样的话当你离开这个公司时也可以很快找到其他下一家公司。
然而,此次事件又激起了大家的讨论,当离开公司的员工再次选择时,是加入一个成熟的企业还是一个初创企业?
从人性的角度,求稳是首选,但是面对漫天的融资信息和动辄就发放期权的激励,员工们都更倾向于选择到更加自由的创业公司搏一把。但是,对于要加入创业公司的人士也要考虑一下自身与创业公司的匹配度,也要考虑到以后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一个成熟的公司,每个人都是这个公司系统体系里的螺丝钉,被放在合适的位置。一切按照流程走,不犯错,按部就班地学习相应的学习,一步步的晋升。而创业公司不一样,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发展速度是第一位的,速度慢就意味着失败。所以加入创业公司的员工,也就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学习更多东西,加入哪一类公司,更多是看个人选择。
在这些预料不到的事件中,HR 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刀光剑影的商业世界,收购在内行眼里已是司空见惯,就如大潮之下的小人物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企业中的员工的命运常常也因为企业高层、投资者的意见随之改变。一夜之间,A公司的员工就变成了竞争对手B 公司的员工,员工往往是最后得知并购信息的人。信息的滞后性常常使得员工有一种“被卖”的感觉。在公司合并之初,可能表面上不会出现员工辞退的消息,但实际上人事调整是“暗流涌动”。
这时恰恰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大考的时候,组织架构亟待重构、员工安抚工作、员工安排工作,甚至是后来需要进行的裁员工作,都需要大量、方方面面的深入沟通。这时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简直希望能够多生出几只手去完成这一件件都非常棘手、挑战系数都非常大的工作。
这其中,以裁员沟通最为复杂。虽然随着劳动法的日益完善、以及企业愈加重视企业的雇主品牌形象以及外部的品牌形象,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时,对待裁员慎之又慎,但是裁员的信息仍然不时传出,虽然在这些时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必不可少,但是在这个时候,一种合适的沟通环境、合适的沟通技巧却无疑是一种更加重要的润滑剂。
这更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展现自身实力、为组织贡献自身价值的关键时刻,因此也有人力资源经理人将人力资源部门称为企业内部的“润滑剂”。
在以往的访谈中,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发现,在组织处于变革的阶段,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必不可少,需要保证整个流程都要合规、要进行全方面的、预防性的有效沟通,但是最让大家达成共识的是虽然在此过程中要保持理性,但是也需要利用感性的工具去做一些沟通。就如常说的,要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引导员工去面对现实、直面挑战,只有在心理层面先接受了,才能更好地去应对。人力资源部门如何才能证明自身价值,在企业面临转型与变革时,正是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