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古玺印创作存在面目雷同问题,需要保持距离
序 言
薛元明老师长期从事书法篆刻理论研究,在多家专业媒体上开设有个人专栏,拥有很多忠实的读者。这些年,他更是埋头治学,笔耕不辍,发表了很多有见地、有深度、有温度的文章。遍观他的作品,既有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批评性文章,也有庖丁解牛、抽丝剥茧的学术性文章,还有短小精悍、启迪后学的点评性文章。从本期开始,金石君将从薛老师的点评性文章中抽选一部分精彩的评印文字分享给我们的印友。要说明的是,这些评印文字中的印章素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金石印坊往期培训班学员的习作;二是薛老师自己的学生和粉丝(报刊杂志的读者)。
第
70
期
印友习作一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胡永东)
薛元明老师点评
白文和朱文相校,朱文更好一些。然古玺印章,印面厘米左右皆为朱,稍大者在2-5厘米之间者,多见白文,偶有特例。小者学精微,大者学浑穆,相得益彰。既然取法古玺,感悟和获取“古意”,乃是首务。此印在这方面稍有不到位之处。“古”是一种感觉,拿捏很难,评价也难,意与古会,心慕手追,还必须到一定的火候。此印主要问题在刀法与章法。刀痕爆破壮观,古意难寻。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出新”,即便如此,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有古有我、亦古亦我。章法处理有些突兀,下方四字“于、言、可、也”皆很小,致使印面很多地方缺少呼应关系。右边第一列太平,中间第二字“近”松散,“义复”二字极大,却也没有呼应关系,下方三字更是如此,原因在于方折的线太多,字形彼此之间冲突,没有形成既有序而又圆融的关系。古玺印章有一些多字佳构作品,可以多读一读作为参照。这种章法安排之法目前比较“流行”,这也解释了当下古玺印创作存在的面目雷同之问题,需要保持距离。
印友习作二
△日月同天(刘思伶)
薛元明老师点评
是印学封泥而能进入状态,极力表现古意,殊为难得。虽然是初学,但能够很快地掌握要领,说明稍有得法。难点在于印文四字笔画较少,所以章法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再者,因为是初学,刀法力度较弱,致使笔画也显弱,在所难免。尽管如此,一张白纸好做文章,没有习气和陈规,所以上手很快。但封泥有变化莫测之法,显然也不是初学者可以掌握的,建议还是从秦汉印入手,由平正而至险绝,乃是正道。此作底边宽厚,且基本为规则形状,可以施加数刀,以求残破,气息更加空灵。“同”字篆法换作“
”,两侧竖画不伸出为好,整体上更加统一。“天、月”二字过圆,与上二字显得方凿圆枘,可以让形体稍微见方,章法更饱满,四字也更加协调。“同”字左侧边可以稍微残破以透气。
印友习作三
△强其骨(张宝禄)
薛元明老师点评
此印文内容多见历代印人镌刻,所以也算作“名印”,出新意难。作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知道如何尽力安排章法布局,三字基本上风格整体是匹配的,但总体感觉平淡,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用刀过于平稳,笔画软弱,缺少必要的力度。因为印文篆字以圆转为主,用刀更需张力。再者,布白同样过于平均,致使留红缺少必要的对比度,尤其是“强”字要注意“紧其密、扩其疏”,对于改变整个印面的朱白对比至关重要。“强”和“骨”字中皆有多处红点,可以考虑残破几处,以求变化呼应。考虑到强挖而不自然,可以在行刀时掌握好力度,自然崩去。综合来看,作者在刀法上还得加强,刀味、刀意缺乏,所以令人回味之处少。说到根本,作者还是要在篆书方面多下功夫。功夫到家了,必定会有改观。
薛元明,1973年出生。金石印坊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篆刻家,书印理论家,从事书印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出版《庄蕴宽传》《中国书法制度论纲》《齐白石经典篆刻技法解析》《金坛书画简史》《经典碑帖技法解析》《邓石如篆书技法解析》《北魏墓志放大本系列》等,参编中国书协“翰墨薪传”《篆书与篆刻》教材。
如果您也想得到薛元明老师的指点,那么可以把您的作品发到金石君邮箱(jsj@godseal.com),金石君会筛选后发给薛老师点评。
特别说明:
1、印蜕必须扫描(300分辨率以上),手机拍的图一概不用;
2、作品必须注明释文、尺寸,并附上本人联系地址(方便后期寄送刊物);
3、投稿较多,不保证一定能选中,选中后发表的时间也不确定。
4、一旦选中并点评,将寄赠当期《书法》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