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汉拾魏 朴厚奇宕——张青山书法印象
张青山,河南镇平人,1967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美术学科副教授,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考级中心考官,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书协理事兼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阳市书协主席,河南省第二届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书协第四届国学班学员。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全国第九届书法展提名奖,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一等奖,全国首届篆书展一等奖,河南省政府文艺成果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入展第二、三、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七、八、九、十二届(隶书、魏碑)全国展、“现状与理想”学术批评展、改革开放40周年书法大展及“中国力量”全国书法大展等30余项展览。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中央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张青山,河南镇平人,面貌诚朴,语言真淳,一见之下,犹如旧识。有朋友戏称之为“农民书法家”,状其朴厚也。其实青山兄是教师,执鞭宛西中专。我也是农民,也是教师,虽不曾专事稼穑,然而春种秋收,栉风沐雨,倒也亲历,而后也执鞭从教,滥竽十年。农民、教师,是我心中的本分。中国农民、中国教师,身份曾经是写在脸上的:本分畏事,克勤克俭,发于初心的善良,自卑与自尊交织的矜持和傲岸,永无止息的求索。我打心眼儿里就认承这样的性格,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才能找到归宿和温暖。当头光衣新的成功农民多起来,当风流倜傥的有钱教师多起来时,令人不免有韶光易逝之慨。因此,我与青山兄,一见如故。人与人,就是这样,也许平生情愫,会积淀于只言片语、举手投足,有缘无缘、缘浅缘深,握手之间,已知定数。
诚挚之人,不是因循之人,不是才力不富,而是知机巧而不用,知诡诈而不屑,所求者为大智慧、大心力、大境界。擅弄小慧之人,初交洽如,久而生厌;初涉讨巧,路遥无力。诚挚之人,用情则深,用事则专,登高则能至险远,为艺则能至卓绝。因此,青山兄之书,熔朴厚恣肆、酣畅洞达、奇峭生动、天真烂熳于一炉,虽前路尚远,而迥出侪辈。其于国展屡有斩获,是其证也。
青山兄心在汉魏以上。他擅长金文、楚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其中,隶书又是其轴心书体,上以通篆籀,旁以涉章草,下以衍魏碑。楚篆又是其塑造个人面目的催化剂,是其打通铭石与墨迹的陈仓之道。如果按照“理论家”玄之又玄的分析,则楚长城过镇平,镇平属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边际之地,来于中原文化的朴厚正大、来于楚文化的浪漫诡谲,正好通过隶书与篆书,综合地反映在张青山的笔下。这虽然有点地理决定论的意思,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其篆书,结字开合自如,然而线条不是流线装饰的味道,而是万毫齐力,沉厚狠辣。如果说青山兄的篆书,早年倾心于楚篆的张扬诡谲,近年则复归金文的庄严正大。其隶书笔重墨酣,然而不取整饬排叠,而是收放自如,奇宕多致。近年隶书时风,或入古未深,务为变化,徒尚机巧,难掩轻浮,乃有“俗隶”之讥者,一为结体不能骨气洞达,东倒西歪,一为运笔不能逆顶涩进,描头画尾。青山兄隶书大胆张扬却内蕴金文、楚篆的图式支撑,其篆书的浑厚华滋又来源于隶书金石气息的把握。这就做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也将具有长远的开掘价值。
至于魏碑,青山兄虽学于龙门,而不拘其形。魏碑不论是平画宽结或斜画紧结,都团结紧致,精气内敛。而青山兄魏碑则中宫紧蹙、四面辐射。这种结体方式,在成熟楷书如柳体中才有自觉地运用,然而,在张青山的作品中,与其篆书、隶书气息相通,宛成系列。也许,隶书的形端表正与篆书的璀嵬陆离相结合,具有上下贯通的潜力。其楷书中侧锋方笔的大量运用,是独到而精彩之处,特别是侧锋下笔后,衄挫发力,生犷痛快,极富感染力。隶书演而为章草,是顺理成章之事。青山兄的章草徘徊于王蘧常和《平复帖》之间,亦以块面结构不同于人。碑学强调求篆于金,求隶于篆,求楷于隶,首先在于溯文字之源,其次在于形式上皈依古法,挹取古意。溯源篆籀,俯贯八分,旁通草隶,才能豁然贯通,与古为徒。
如果按传统区分方法武断地划分,青山兄也属于碑派书家,行草应非当行。然而,正所谓“能者无所不能”,青山兄的行书以米芾为姿态,以篆隶为点画,沉厚朴茂,而不失流动跳掷,居然着手成春。这当然得益于深厚的临池功力,更得益于他的“思想力”和创造力。
继承与创新是书法永久的话题。继承已经不易,创新更难。青山兄是创新有成的。在创新的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接受周围环境的检验。也许,青史留名的创新家,在当时不过是一群中的一员,而不过在某一点、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恒久价值。而这恒久的价值,却又并非空穴来风,往往来于既往的历史,被独到的眼光所发现、肯定而发扬。树大者必根深,根弥深而叶更茂。像青山兄这样的“农民书法家”,是不会沾沾于多次获奖而不事耕耘的。我佩服青山兄的传统基础和融会能力,更倾慕其不浮不躁、素心若雪的品格,也更期待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