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哲玲:【母亲节说母亲】(散文)

母亲节说母亲

◎卫哲玲

【作者简介】卫哲玲,女,生于1970年7月,1994年7月毕业于陕西省供销商业学校,助理农艺师,现在在华阴市农机管理站工作,。爱好文学,曾在《渭南日报》发表《如此老公》,在《种子世界》、《种子科技》、《陕西种业》等杂志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在《西北信息报》、《陕西电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母亲老了,头发是灰灰的白,浑浊的双眼边是深深的邹纹刀刻似的,满脸的老年斑,鸡爪似的双手失去了往日的灵巧,走路时僵直的双腿,都在显示着岁月留给母亲的印痕,掩去了母亲年青时漂亮的风采,遮盖了母亲的精明。­

母亲65岁了,可能是岁月馈赠她的磨难太多,使她看起来象个70多岁的老太太。母亲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兄妹七人,她是家里的老大,母亲只上过三年学,在解放初家里贫穷到只能她和弟弟轮换着穿一条棉裤上学的时候,她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用她稚嫩的肩膀和父母共同担当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母亲在她娘家时被村里人称做“铁娃”,她干和男人一样的活,冬天时双手经常是满手血口子。为了外婆家贫困的日子,在她9岁时与家住深山里的父亲定了娃娃亲,因为爷爷能干,日子过的很殷实。幸好父亲是个善良勤恳的庄户人,但这并没有让母亲过上安逸的生活。婚后,过惯了平原生活的母亲无法适应山区生活,她也不愿她的儿女永远生活在文化落后的山村,她用软磨硬缠和据理力争赢得了和父亲一起离开老家,在外婆家邻村落户,又一次过起了白手起家的日子。­

母亲婚后生育我们姐弟四人,虽然母亲精明持家,父亲勤勤恳恳,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要想富起来谈何容易,而且母亲还要照顾她那些年幼的弟弟妹妹,我家一直生活在贫穷中。虽然是粗茶淡饭,由于母亲的精打细算,温饱不成问题,母亲也过了几年平淡幸福的日子。记得十八年前,我们县改建市的哪一年正月十五,母亲高兴的带着我们去县城看热闹,不幸路上出了车祸,母亲从头到脚五处骨折,昏迷了三天。那时,我上高三,弟弟上高一,看着不醒人事的母亲,村里人都在摇头叹息:“可惜了这姐弟两,学习不错,怕是没有机会上学了。”然而,母亲清醒后看到围在床边的我们,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怎么不去上学。”当时已经开学两天了,父亲为难的说:“要不让燕子别上学了。”母亲坚决的说:“你去贷些款,我小时候没有条件上学,我不能误了孩子一辈子。”我知道,没有上学是母亲一辈子的遗憾。­

母亲在病后半年,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忍着剧疼,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天天锻炼,终于创造了奇迹,又一次站了起来。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不能倒下,我对儿女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好,我和弟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先后考上了大学,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对农村孩子来说,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为了供我和弟弟上大学,母亲承包了几十亩土地,拖着伤残的腿和父亲起早贪黑,整天劳作在农田里,虽然母亲每天都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但是母亲的心是快乐的。在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的母亲好多年竟然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只有到过年时我们都回家了,才会吃上一次肉。­

现在我和弟弟都成家生子,过上了差不多小康的生活。然而,母亲因为多年过度操劳,身体彻底跨了,常年不离药,,间或还要住院。母亲说:“我现在没有什么牵挂了,死了可以闭上眼睛了。”她因为怕拖累我们,说的最多的是:“我如果病重了,你们不要救我。”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农村老太太!我告诉母亲:“即使你卧床不起,我们也会孝敬您,伺候您,因为有妈的孩子象块宝,你是我永远的依靠,是咱们家的老宝贝!”­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

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策划顾问:李书忠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守望

编       辑:马兰兰       康开瑜     杨春玲

签约作家:程双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