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家人学中医 | 春三月,如何养身体的“生”

编者按:

西医通过近百年来的发展为人民解决了很多危重感染及外科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现代医学发现的疾病谱越来越广、难治性疾病越来越多、慢性病群人数的不断上升、以及西药可能伴随的不良反应的增多,西医也不断地呈现出自身的不足。

因此,很多人生病了会趋向于选择更加自然的中医学。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药治病扶正、针灸艾灸防病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放血疗法治疗顽疾也为越来越多的百姓接受。这些手段近年来也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服务于无数的家庭。

然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在哪,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中医就是服中药,西医就是打补液。

很显然,这是比较不全面的看法。

因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只是属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而已。东西方医学各有所长,中西医学也各有所短,必要的时候相互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本系列就是一本普及中医及部分西医知识的读物,针对完全不是从事医学的人群,正如题目所言,教家人,就是教大众。所以,书中有很多医学术语都会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达。

我平时从事于中医治疗危急重症及常见性、疑难性疾病,在每天的临床中,感触良多,虽然经过我治疗恢复的不同疾病的病人也不计其数,但自己力不能治的疾病仍很多很多。在多年的临床中,随着对中医防病治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有时我也会惊叹现代疾病之多,治病之难,但回过头看,这些规律都不离《黄帝内经》中描述的致病规律。

如何比较健康地活着,寻找适合身体自身规律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一直追求的话题。尽管当前保健品日益泛滥,但仍然无法减少疾病的发生。因为人们常醉心于追求周围的事物,而没有回眼静心认识自身内在身体的实质,没有认识疾病来源的源头。在各篇文章中,我尽量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中医的思想,但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地方存在疑惑,我在后续的改阅中加以补充,以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清晰明了地学习中医知识。

经过前面几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立春至谷雨为春天的三月,在这个时间自然界的大气是从藏在地下向地上升发的,人体在这个时间也是跟随大自然的步伐,气向外升发布散。
春三月,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春困,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体会。但为何会出现春困,这与“春三月,此谓发陈”有关,发陈就是指人体在春天会把冬天沉积在体内的寒气、湿气(陈:就是体内陈旧的积滞),随着气的升发而带出来,很多人这时候就会觉得全身湿困、胃口不好,困倦懒动,这是和寒湿之气影响了人体元气在经脉中流通导致的。
这时候,有的人会喝喝中药,会喝喝祛湿茶。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让全身适量出汗,流通经脉,帮助脾胃的运转,可以很好地度过春困。
春天,人体的气是在“生”的阶段,“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都是生机勃勃的生长景象,所以人要顺应这种“生”的特性,一切影响这个特性的行为都要尽量避免。
《黄帝内经》讲到,在人体中,主管人体气的脏腑是肝。所以,这时,要肝气舒畅,才能让气机顺畅。
如果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情境,或天天纠结这事那事,心情郁结,势必影响气的升发,这样,就不能好好的养“生”了,到夏天,就可能出现因春天生发不足带来的虚寒性疾病,如胃痛、腹泻、心慌、胸闷等。
在春天,可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像牛仔裤、紧身裤等容易对身体产生绷紧的衣物是不适合的。
饮食上也要注意,生冷寒凉的食物会伤害这个时节生长的阳气,不利于脾胃的健康。
处在空调环境工作的人,对人体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气不能得到畅顺的升发,寒湿慢慢多了,就容易感冒、痛经等不适。如果工作环境无法改变,其它时间加强身体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春夏养阳”,养的就是让阳气向上顺利升发这种阳光状态,并非只是指吃一些补阳、壮阳的温性食物。由上可知,做好了哪些方面的行为,才叫真正的养阳。

作者简介

曾祥珲,广东省中医院 中医经典科 主治医师。

从事内科常见病、危重症治疗多年。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李可老中医第三代弟子,经典经方许家栋老师弟子。

擅长运用经典经方体系治疗危急重症、临床常见病,如肺炎、外感发热、咳嗽、哮喘、慢阻肺、冠心病、皮肤病及胃肠道疾病、多病因引起头晕、痛风等关节病及胃肠道等疾病;并运用治未病思维指导亚健康调理。

同时,临床常针、药、艾并用,精研传统体针、五俞穴原理,擅用脐针、灸法及刺络放血治疗多种慢性病疑难病。尤其是广泛应用麦粒灸、直接灸、化脓灸,治疗顽固性、免疫低下性疾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