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透雕(雕花)碢碾螺旋纹与锼锯拉丝痕
在古玉圈子里,藏家或行家之间一直很流行一个鉴定认知,那就是看古玉如果有透雕工艺一定会先看拉丝,如果拉丝痕迹呈现的是孤直线相错的锼锯拉丝痕或者水波无痕迹便是真,如果遇见拉丝呈现顺纹或者螺旋纹便一定为假,此定论也一直被迎用为正宗鉴别古玉真伪的无上口诀,更基于普遍口口相传的认知,那么普遍存在的认知就一定对嘛?
锼锯拉丝痕
锼锯拉丝痕
锼锯拉丝
其实这样的定论是错误的,殊不知这世间还有一种工艺的存在,那边是侧碢开孔工艺,作为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拉丝的孔道开孔之前必定要先定位,定位孔也成为套管孔,孔道呈现的为螺旋纹状,然后把锼锯的铁丝或麻丝穿过已经打好的定位孔之中,通过人力的拉回拉动制造动力(解玉砂与绳线的摩擦而起到了切割雕花的目的),如果按照这个知识储备来认知的话,那么拉丝处出现螺旋纹或顺纹便必然是不对的。但是,当你了解什么是侧碢工艺后, 你对拉丝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与认知。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在多年之前,有位朋友偶尔买到一件北宋连环花结披坠,那是一件极其熟旧开门的到代之物,犹如上图,不管从打凹,砣碾接刀工艺,沁色以及包浆风化那都是一眼大开门之物,后来他遇到一位行家,人家告诉他这件东西不对,理由就是透雕内侧没有锼锯拉丝纹,全是螺圈纹,然后这位朋友呢,又去古玩店又去地摊找人问,是不是古玉拉丝有螺旋纹就不对,别人都笑话他,这不都最基础的认知嘛?有螺旋纹那东西还能对的了嘛?那肯定是机器工,拉丝都是弓绳拉的,不可能出现螺旋纹的,然后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了这位朋友一番,这位朋友被说的也就动摇了信心,即便玉器的包浆和沁色都十分到位,还是半卖半送把玉器让给了那位行家,并感谢了那位行家的科普与挽救。
宋代连环花结披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但是当你更深度的去了解古玉拉丝的话,你会惊奇的发现,其实古人在五千年前就已经使用了侧砣开孔来完成透雕(中间省略掉了套管与拉丝)换言之,拉丝内出现顺纹或卷丝纹理是一种极其正常的一种工艺,这是这们工艺在玩文化期或者商周战汉古玉的朋友会稍有涉猎,但是玩唐宋元明清的藏家,对于侧砣开窗工艺从未有过涉猎,所以极易偏信(锼锯拉丝无卷丝纹论)
砣碾开窗
单面开窗
双面开窗
双面砣具开窗(未使用拉丝与套管)
馆藏红山文化,砣碾开窗
碢碾透雕出必然是顺纹,呈现螺旋纹状态
套管拉丝(馆藏粗胚)
套管(碢碾开窗残痕)
通过以上馆藏出土实例,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认知与结论,开孔并非套管定位后进行搜弓拉丝一种独立存在,而是可以使用不套管直接侧碢开孔的方式形成雕花,也可以套管打孔后使用砣具进行进一步开窗,也可甚至说,碢碾开窗后依然可以使用拉丝修痕,或者套管拉丝后使用侧碢修痕,(所以,拉丝处出现螺旋纹存在是合理的,且早在文化期与商周战汉时候就大面积使用的古老工艺)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古人开窗并非局限于一种工具或者一种方法,只是更加的习惯使用某一种方法或工艺,所以我们作为后人,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知识面在这里就出现了认知误差(所以也就会出现捡漏一词)
如上图所见,这是一件宋代“政和通宝”玉币,注意观察钱币方孔的开孔工艺,为桯钻配合侧砣加工,内侧便是螺旋纹,未见拉丝直线纹,这一类就属于典型的,用钻孔打孔以后,使用侧碢进行开窗解玉
我们看完宋代,再接着看下一件元代的馆藏玉器,元代和田白玉孔雀开屏饰件,在孔雀脚下部位的透雕处,玉器正面与反面均出现侧砣加工的螺圈纹,便是属于典型的套管侧碢开孔雕花的方式。
很多人肯定会有疑问,雕花相错的深度部位,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使用碢可以形成螺旋纹,但是如果如宋元的层层叠加的透雕内部又是如何出现螺旋纹的呢,按道理说碢是扁的,即使想雕也进不去那么窄的深度(别着急,这里就展现的古人的更深层次的手艺,碢磨,也称为小圆侧碢)所以,不管从套管后期深度小侧圆碢修磨,还是从前期的直接用碢开孔,螺旋纹的存在或者螺旋纹与拉丝并存都是非常合理的,且有据可源
小圆侧碢(区别于抛光)为动力装置
愿诸位学有所成
学以致用,不再遇见“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