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打孔五种方式(内部绝密资料)
余研究发现,馆藏古玉或市场所见古玉,纹饰千变万化,但古老的打孔方式大致共分为五种,分别为,单面斜向对钻孔,单面直钻孔,斜面对钻孔,对钻拉丝孔,对钻留台孔,运用3D成像技术,深度探究孔道深处秘密
第一种,单面斜向对钻孔
此类孔从同一平面斜向对钻而成,典型的如红山玉枭的背孔、红山勾云佩背面的穿戴孔等,常称象鼻孔。可以看到钻孔的开口有较大的斜度,孔的下半部呈圆柱形;
其中,一个钻孔的底部较为平缓,推测为钻孔后,将钻芯剔除时留下的断裂面。因此,该穿孔工艺应为先用实心钻粗钻、继而用管钻续钻,最后,再将钻芯剔除。
不难发现,穿孔靠中心的内壁与表面的夹角较为锐利,合理的工序应为先钻孔、再打磨。
第二种,单面直钻孔
此类孔从单面直接钻成,最后采用背面敲打方式使孔通开,因跑钻,常在钻孔旁边留有未钻通的孔,上图孔道可
观图未钻穿的孔仍留有钻芯,这是管钻留下的痕迹,孔径切面呈“U”形,孔形状呈圆柱形,开口处略大于底部。
第三种,斜面对钻孔
这类孔从呈一定角度的两平面斜向对钻而成,典型的如上图,斜角穿背,打出背背孔。
穿透的孔为双面对钻而成,钻孔的形状呈圆锥形,这是典型的实心钻;
直径从开口向内部逐渐收敛;
这种方法利用了旋转工具,因此钻孔的横切面呈圆形。
第四种,对钻拉丝孔
此类孔一般较大,典型的如红山马蹄形器的中心孔等。
穿孔两端开口处直径不同,一侧的内壁是直上直下,具有管钻的特征:
另一侧的穿孔内壁与表面的夹角较大,但截面非圆形,且有平行于内壁走向的加工痕迹;因此,该穿孔的制作工艺应为直径不同的管钻对钻在先,然后用绳子或毛发之类的线状材料带动解玉砂扩大开口,类似镂空的制作手法。
第五种,对钻留台孔
此类孔为平行两平面对钻而成,一般有较大厚度,典型的如珠、管等装饰串的孔。孔内壁廓线上有一个凸起,俗称“留台”
双手搓动的钻孔方式,而不是弓钻
从两端开口处到留台处,穿孔直径从两端开口至对钻汇合处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直径变化不大,从暴露出来的内壁看,开口到对钻汇合处,这一段的穿孔内壁上遗留有密集的加工痕迹一左旋和右旋的螺旋纹交替分布,这说明,在钻孔过程中钻头的旋转方向交替变化,暗示着直线运动被转化为旋转运动:同时也可认识到,其旋转轴不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