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和我的祖国》学作文之法(七)

七、多向对比:彰显特征,突出变化

《白昼流星》影片中哥哥沃德乐与弟弟哈扎布有所不同,哥哥顽劣,盗窃了老李治病救命的钱,弟弟懂礼,有良知,要哥哥将钱还回去,这是横向对比。这对迷茫落魄的流浪兄弟在退休扶贫办主任老李的引导下脱胎换骨,“站起来”了,这是纵向对比。影片用横向对比表现兄弟俩不同的个性,用纵向对比表现兄弟俩的发展变化。

(插图来自网络)

对比也是作文常用之法。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是最为常用的对比形式。

1.横向对比

横向对比的功用主要在于突出不同对象各自的特点。

余秋雨《垂钓》写海参崴海边两个垂钓的老人,一胖一瘦,胖者满足于钓起一条条小鱼,还要不断张扬自己的“成果”;瘦者却如泥塑木雕般,根本无视那些“琐碎的施舍”,只想钓大鱼。对于这样两个垂钓者,妻评价说:“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作者则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在比较中凸显出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

高考佳作《苏武与连奇的选择》,写汉武帝年间,匈奴长驱直入,关中震动,长安哗然。此时西域大月氏使者求见,说大月氏深受匈奴欺压,不共戴天。武帝很高兴,希望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于是派遣苏武与连奇出使大月氏。不料,途中被匈奴所擒。单于欲降二人。面对威逼,苏武“慨然就坐,谈笑而饮,神态不卑不亢”;连奇“哆嗦不能前”。面对利诱,苏武“鄙之”,“弃金帛、美女而不顾”;连奇“喜若狂,立即应允”。苏武“持节守义”,“终不改节”;连奇“奴颜婢膝,苟且偷生”。苏武“流芳百世而名垂千古”,连奇“为世人不耻而遗臭万年”,两者判若云泥。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褒贬分明。

2.纵向对比

纵向对比的功用则主要在于突出同一对象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从而表现其发展变化。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以前,称他为“现世宝”、“没用的人”,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了称呼,称之为“贤婿”、“老爷”、“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前倨后恭,凸现了胡屠户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性格特征。

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写三年前的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讨要粮食,她是羞怯的,无奈的,令人同情;三年后的冬天,“我”看见她正在别人家乞讨,她变得粗俗,无赖,可憎。通过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一个人失去了自尊与自爱,自暴自弃,没有了思想与灵魂,徒具空壳。

郭光豹《两次演说》,先写30年前28岁的SS先生在河东所作的演讲,强调年轻化,意气风发,引用“小荷才露尖尖角”“雏凤清于老凤声”“芳林新叶催陈叶,江水前波推后波”等诗句,呼吁年纪大的让贤,要让青年人自己上马,扬蹄驰骋!再写30年后58岁的SS先生在河西所作的演讲,他激情洋溢地说,年轻化要具体人具体分析,有些人才,曾经沧海,历练了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备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好不容易熬至如今的干练成熟老到,却要退居二线,这政策有偏颇……两次演说,都振振有词,却是取己所需。

3.多向对比

一篇文章之中,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综合运用。

李克南《寓言课上的预言》综合运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构思精彩。请欣赏:

寓言课上的预言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小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李克南)

本文集中写两堂课,展现董玉素和吴宝河两人的成长历程,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对比,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寓言课上,董玉素与吴宝河形成横向对比。姜老师对他们分别做出了“预言”,褒贬分明。20年后,在帮教课上,董玉素与吴宝河依然形成横向对比。而董玉素与吴宝河两人在两堂课上的表现则各自形成纵向对比;姜老师的预言与故事的结局也形成纵向对比。文章通过鲜明对比塑造凸显人物形象,引发人们对教育以及人的成长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耐人寻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