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所有的病,都是情绪惹的祸
01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香港的一位女士,儿女双全,活泼可爱,公婆善良丈夫有爱,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美满。但因为与公婆在生活习惯上的一些不同,使得她时常感到很压抑:比如,她喜欢睡懒觉,婆婆却喜欢早起,并且每次起床后都会叫醒她,约她晨练;她想保持苗条的身材,婆婆却觉得女人有点肉更有风韵,就经常给她盛饭、夹菜……对此,她也曾多次跟老公提出搬出去住,可老公却总让她“不要想太多”。每逢这时,她也不再坚持,因为她觉得公婆也是一片好心,自己“忍忍就好了”。只是谁也想不到,这一忍,竟把自己忍出病来了:肺癌晚期。在住院治疗期间,家人感觉到她的情绪不对劲,便给她请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将她催眠后问:“你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她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跟丈夫、儿女在一起,有自己的房子,不用很大,几十平方也可以,可以看到外面的绿植。”心理咨询师继续问:“那你希望住多久?”“不用很久,几个月就好。”原来,她以为“忍忍就好了”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不见,而是以癌变的方式来逼她正视。随后,她丈夫申请了一个30平米带有小会客室的特护病房。一家四口独居的愿望,在医院得以实现了,可她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
02认识一个可谓事业成功的老总,年轻的时候,他意气风发,非常拼命地工作,但完全跟身体脱节了,最后严重到胃出血,不得不暂时退出职场,休养生息。一个人怎么可能让他自己的胃到了穿孔的地步都没有感觉?可当时的他就是这样。那时的他在事业上受了很大的挫折,双重打击之下,他整个人意志消沉。后来,他意识到自己负面情绪太多,每天脾气暴躁,易怒,动不动就发火,再加上压力大,释放不了情绪,自己活生生把身体拖垮了。于是他就学会了感受并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好转,人也越来越精神了。恢复后的他说:我觉得自己好像重新又活了一次,虽然现在我做的事情跟生病以前做的事情没什么差别,但是生活质量,工作质量都已经是截然不同了。虽然我现在每天还是庸庸碌碌地在工作,但是我每天都保持着一颗喜悦,和平的心。正因为如此,我的事业蒸蒸日上,许多好运挡都挡不住。古训有言:“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喜而不狂,忧而不伤。”从古至今,从小到大,我们都被告知表达情绪要含蓄、要隐晦:得意之时要含而不露,淡然处之才可继续前行;失意之时要勇于正视,坦然受之方能重新来过。有这样一句话说:“从今天起,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不动声色地戒掉自己的情绪。03前段时间,由于一些烦躁的事情,总是在凌晨两三点醒来后,真的是身不由己。有一天,一位同事在凌晨三点多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世界很丧,生活很难;举头窗明几净,低头却不知路在何方。”我点开评论,问:“怎么了?”并配以两个抱抱的表情。第二天一大早,便收到他发来的消息:“没事,睡不着瞎感叹而已。”再看那条朋友圈,却再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腔鸡血的励志图文。他那仅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里,又是一片岁月静好,仿佛悲伤从不曾打扰过他的生活。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微博上的一个热议话题,说“换头像、删朋友圈(或三天可见)、换封面、改签名”,已成为当代成年人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咨询师王宇赤说:“情绪无法表达,人的攻击性就只能向内,一旦开始自我攻击,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出现任何一种心理问题,身体问题,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压抑情绪的因素在里面。”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指出,当人产生了负面情绪时,70%以上的人,就会以攻击自己的身体器官的方式消化这些情绪。一味被压抑的情绪,就如一枚定时炸弹,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它就会以疾病的形式偷偷跑出来。一位医生朋友说:“现在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心身疾病超过1/3,躯体疾病少于1/3,而且躯体疾病又会导致心理问题。所以他们不能再仅仅依靠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来治疗这些患者,而应当从生物到心理再到社会三个层面去治疗。”身体是储存着人生经历的记事本,而情绪就是以记录信息的形式在神经和经络中进行传导。当某种情绪突然变大,传导神经会受到破坏被堵住,那这个过程就会形成一个记忆。最终,藏着所有记忆、创伤和故事的身体,都会以疾病的形式来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心痛过,还要经历身体的折磨,多么悲惨的生活。人生实苦,我们被现实摧残,仍在向往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