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流长的长沟酒文化
长沟酒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据史料记载,长沟白酒起源于夏朝酿酒的始创者少康,距今约4000余年的历史,延续到春秋时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史称鲁酒。
夏朝时期,夏后相失国,有缗氏为躲避有穷氏部落的追杀,带着少康避居巫阳城北(今天宝寺村一带)。少康在少年时期,经常带着母亲做的蒸的黍子、高粱团在巫阳城石门北森林里习文练武。夏天为了避免苍蝇叮食饭食,他就用麻布裹严实黍米团子,放进枯树洞内,饿时取用。有时候,把吃不完的饭团隐藏在树洞内,由于天气炎热,这些饭团子就发酵了。八月的一天,少康进入树林,突然闻到浓浓的香气,循着香味,他走到自己经常放饭团的古树旁,味道更浓,伸手往树洞里一摸,手指上有黏黏的粘稠样的清水,放在嘴里一尝,甘醇香甜,咽下肚去,胸热似火,精神清爽,沁人心脾。少康心里乐开了花,就试着做起来,果然得出了甘甜爽口的液体,他用器皿盛起来,立即送给母亲后缗品尝,他母亲一尝,口感极佳,非常兴奋,于是他们就用陶罐酿制了很多酒自用,并送给有仍国国君品尝,受到有仍国国君的青睐,有仍国国君询问这是什么东西,少康说是“酒”,原来八月为“酉月”,酉月发现的特殊的水,不就是“酒”吗?自此,少康成为中国酿酒业的又一鼻祖。好景不长,叛臣寒浞得知夏后相之子少康躲在巫阳城,率兵追杀到巫阳城,有缗氏得知后,让少康出逃,其母有缗氏,受巫咸部落庇护,仍避居王武村,带领其部落开始了酿酒业,保留了少康酿酒的原始工艺,酿制的白酒保健养颜、延年益寿,成为那个时代人人争饮的美酒。
春秋战国时期,长沟是鲁酒原产地,酿酒所用的泉水来自青龙莲花井(又名潜龙潭),酒甘醇香,清酽上乘,被鲁国君作为宫廷贡品宴请朝中大臣和外国使者。《庄子·胠箧篇》记载:“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战国末年,楚宣王合盟诸侯时,鲁恭公有意晚去,并带去了鲁国的薄酒为贡品,楚宣王为之大怒,想要在诸侯面前侮辱他;但鲁恭公却说:“我乃周公之后裔,应该居诸侯之上。对于周王室,我可以行天下礼乐,向周天子贡醇酒。今向您送些薄酒,就是格外尊重了,你还责备酒薄,太过分了。”于是不辞而行,离楚北上。
自明清以来,漕运兴,长沟酒业发达,仅长沟十三街酒馆有十家之多。正所谓“古有永丰,今有义合。长沟酒文化,名播江南,声著燕赵”。其中最有名的是“长沟八大酒馆”,长沟酒馆一般为“前店后作坊”布局。
瑞丰酒馆:据传是张山村张德伦创建,后租赁给蔡堂人蔡述孔经营,酒馆位于长沟老管区驻地。蔡述孔经营瑞丰酒馆后,规模扩大,开有三家酒馆,一在长沟街,一在蔡堂火神庙会,一在济宁夏桥。
义合酒馆:一东家为西营人张鄂峰,张鄂峰家的义合酒馆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居于八大酒馆之首,据说,在宋朝的时候,张氏之祖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在这里就经营客店,张氏酒坊就有“一碗倒”的美名,路过这里投奔梁山的英雄豪杰都热衷于张青的张家酒。星转斗移,到了乾隆时期,张氏酒坊更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至今还流传着义合酒馆的众多传说故事呢。
一东家为张山人张德居。
另一东家是李北人李协奎,酿酒作坊在他家大院内。他平时居住在长沟酒馆内,家眷及长工、学徒居住在李北村。当时的管家兼长工是李绪宽,学徒李有才。疃里的贾步芳是李协奎的好友。义合酒馆后由王瑞明、秦善魁先后经营,地址在长沟老供销社。
1971年,义合酒馆十七代传人张广福被长沟公社综合厂厂长张凤田聘任为技术员,传承“义合”酒文化,1977年,社办综合厂改为义河酒厂。2005年,陈正凯接管义河酒厂,注册了山东儒义商标。
永丰酒馆:东家张德岐,张山人。当时,张德岐的永丰酒馆最红火,发行的“永丰字号”票据,成为本地和运河两岸的主要流通货币。永丰票子上有四句话:永托生涯景物鲜,丰隆事业裕财源,字标济水人钦敬,号着渔山天下传。前四字连起来就是“永丰字号”。由于长沟酒业发达,运河两岸,长沟民间,还流传着乾隆长沟验酒的美谈。乾隆验的正是张德岐的永丰酒。
洪源酒馆:东家赵天福,长沟人。地址在运河西岸,老供销社东。
大丰酒馆:东家为韩庄人,后归属文郑人郑文彬经营,地址在老供销社对过。
另外还有泉茂、云昌和义泉涌等酒馆。其中以酿酒为业的还有西营柏氏、天宝寺张氏、秦嘴的秦俊如等。
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其它酒馆相继关闭,唯有义合酒馆收为集体所有,后来成立济宁义河酒厂,是山东省优质白酒重点企业,历获省优、部优,名扬长城内外,声威大江南北。2005年,陈正凯接手义河酒厂,继承了义合酒馆数千年的传统酿酒工艺,酿制出了“儒义”系列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