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祖训,衣服不能乱穿,一百多年后,这条禁令不了了之
《醒世姻缘传》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老秀才晁思孝被外放江南膏腴之地华亭县当县令,不少人给他送钱送物。上任之后,他儿子晁源“在华亭衙内住了半年光景,卷之万金,往苏州买了些不在行玩器,做了些犯名分的衣裳,置了许多不合款的盆景,另雇了一只民座船,雇了一班鼓手,同了计氏回家”。
列位看到此处,是否心中一惊?
小小知县之子晁源,竟然“做了些犯名分的衣裳”——难道,有钱撑爆了他的想象力,连大明祖训以及大明律都可以视为破鞋吗?
(朱元璋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知道,从朱元璋开始,就对明朝人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做了严格规定。一品二品怎样穿?三品五品怎样穿?不入流的吏员又怎么穿?老百姓又怎么穿?写得明明白白,不得僭越,违者严惩。
《中国风俗通史 明朝卷》里写,“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主要从面料、样式、尺寸、颜色四个方面,确立了一代服饰的等级制度”。
举个例子,“一般老百姓家的女性,起初耳环可以用黄金、珍珠。钏、镯并其他首饰则只能用银,或在银上镀金。到了后来,更是严格限制,百姓家妇女首饰只能用银”。
从中可见,明朝对服饰差等的控制,可谓严苛。
为何一个知县的儿子,竟然敢穿“犯名分的衣裳”呢?
联系到《醒世姻缘传》虽然写的是明朝前期的事,实际上,因作者生活在明末,我们可以推想,他写的,其实是明起中后期的现象——禁不住啦。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服色之僭”条里提到了三种现象。
其一:有人“以白身纳外卫指挥空衔,其衣亦如勋卫,而衷以四爪象龙,尤可骇怪。”
也就是说,普通百姓捐官,搞了个空衔,穿的衣服却跟勋臣外戚一样。
其二:宫里的太监,稍微有点钱的,“辄服似蟒,似斗牛之衣,名为草兽,金碧晃目”,大模大样,“扬鞭长安道上,无人敢问”。
(明朝太监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按明朝规定,蟒服、斗牛服、飞鱼服,因其上图案与天子的龙类似,因此并非官员或内官的常服,一般是赏赐给太监穿。而沈德符看见的太监,显然并没有被赐这些衣服,而是打了擦边球。衣服上图案,很像那些不准使用的,但又不是,你能拿他怎样?
其三:在外士人妻女,相沿袭用袍带,固天下通弊,若京师则异极矣,至贱如长班,至积如教坊,其妇外出,莫不首戴珠箍,身被文绣,一切白泽麒麟、飞鱼、坐蟒,靡不有之。且乘坐肩舆,揭帘露面,与阁部公卿,交错于康逵,前驱既不呵止,大老亦不诘责,真天地间大灾孽。
前面我们不是说过吗?老百姓家的女人,只能用银器。结果,沈德符看到,哪怕是仆役的老婆、教坊艺人的妻子,都是穿金戴银,衣冠鲜艳。哪管什么犯禁不犯禁,没有他们不敢穿的。坐着不该坐的轿子,抛头露面,跟朝廷大员们较劲,也没人去指出他们不对。
从上可见,到了万历时代,那些严格的条条框框,早就被打破了。把个学着之乎者也长大的举人沈德符吓得够呛,感慨“尤可骇怪……无人敢问……真天地间大灾孽”!
然而,他也就是吐吐槽罢了,真若跟人去说,肯定会被笑为老古董。因此当时这种情况,已是积重难返了。
(明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何会如此?
沈德符其实也找到了原因——上禁之固严。但赐赉屡加,全与诏旨矛盾,亦安能禁绝也!
虽然那些都是祖训,虽然经常下诏说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但又总是给臣下甚至戏子们(武宗之宠优伶,几同高齐及朱耶之季,至赐飞鱼等禁服)赏赐他们不该穿的衣服。这到底是让他们穿,还是不让他们穿呢?该信您的哪道命令呢?
结果当然是乱之又乱,最终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