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九章

德经·四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吴澄:政和注曰:圣人之心虚而能受,静而能应,如镜对形,以彼妍丑,如谷应声,以彼巨细,何常之有?董思靖曰:圣人无我,其心不滞于物而物来顺应。王氏曰:凡思为应物而有。《书》云:自我民聪明。

原成: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原成:吴氏及先贤所注迂曲,不取。

无心者,谓圣人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而不是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故曰圣人恒无心。

老子曰:圣人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无弃人、无弃财,谓之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

此句言圣人于人于物,无有好恶之心,亦无爱恨之情。圣人以“道”约束自身,故圣人不仁而恒无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

吴澄:民之善不善信不信,圣人不分其是非,皆以为善,以为信,不惟善者得善,信者得信,而不善者亦得善,不信者亦得信矣。得谓民得此善信而不失,盖不善不信亦化而为善信,是人人得此善信也。

原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原成:吴氏及先贤所注迂曲,不取。

圣人是如何做到抑制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约束万物呢?圣人以“德善”、“德信”这两点标准来衡量。

用“德善”的方式,在思想上接受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存在。用“德信”的方式,在思想上接受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

换句话说,只要做到承认万物是有差别的存在,承认万物是运动矛盾体存在,就做到了以“道”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

多的,肯定它。不多的,也肯定它。德就多了(多与不多对举,得到差别性)。表现出来的(运动也),肯定它。不表现出来的(相对静止也),也肯定它。德就表现出来了(动与静对举,得到运动性)。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吴澄:歙歙,缩意。王氏曰:心无所主也。浑,意无适莫也。诸本歙歙作惵惵或作怵怵,皆恐惧意,惟王弼作歙,以心无所主释之,与上下文意协。董思靖曰:浑、混同,盖融化其异,混合其同。皆孩之谓不生分别。苏氏曰:天下之善恶信伪各自是以相非,圣人则待之如一,彼方注其耳目以观圣人之予夺,而一以婴儿遇之,无所喜嫉,是以善信者不矜,恶伪者不愠,释然皆化而天下定矣。○歙音翕。惵达叶切。

原成: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原成:吴氏及先贤所注迂腐,故不取。

浑心,与老子的“玄同”类似,也即通过“浑心”的方式把百官统一起来。此处要注意的是,老子的“玄同”与其它先贤所倡导的“齐同”不是一回事,“玄同”与“齐同”有天地之差,勿混淆。

用什么方法把百官的思想“浑心”起来?老子的答案是“皆孩之”。也就是说,以“孩之”的方法抑制百官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倡导以“道”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以“德善”、“德信”的方式来统一百官的思想。

老子认为所谓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统一思想。当“百姓皆注其耳目”时,社会思想混乱。“圣人皆孩之”,社会思想统一。所以老子认为以“道”统一思想,理顺社会关系,是治理的最高境界。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九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九章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耳目,圣人皆孩之. ...

  • 道德经里说的啥?

    编者按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 编辑本书的目地是想给那些没有时间读.懒得读.或者真读不懂的朋友们,提供一个了解道德经的窗口. 两千多年来对于普通学者来说,觉得道德经是一个很难揣度的东西,即使踏进去也 ...

  • 一起看看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什么样?

    东方既白 著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熟悉<道德经>的人都说老子讲究"无为而治",殊不知老子在<道德经>中更崇尚"圣人之治",因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九章

    德经·三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吴澄:一者,冲虚之德,上篇所谓抱一,所谓为一,后章所谓道生一,皆指此而言.庄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一章

    德经·四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吴澄:此言人之能知,以反而动者.道与物反,故惟上士有识者能勤而行之,中士之识已不及而若存若亡,下士无识,以其不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四章

    德经·四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吴澄:亲犹云所爱,名与身孰为可爱者乎?多犹云所重,身与货孰为可重者乎?名在身字上,货在身字下者,便文以协韵尔.司马氏曰:得名货而亡身,与得身而亡名货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六章

    德经·四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车.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吴澄:却,退也.走马,善走之马.粪车,粪载之车.古者每甸六十四井,皆出戎马充赋,有道之世各守分地,不相侵战,故民间善马不以服戎车,而退却贱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八章

    德经·三八章 吴澄:下篇之首句曰上德不德,故以德字名篇.篇名非有意义,释者乃谓上篇专言道,下篇专言德,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德经>下,今按:道经德经云者,各以篇首一字名其篇,后人因合二篇之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十章

    德经·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吴澄:道之静则无,动则必与有相反,反者无而不有也.道之体则虚,用则必以弱为事,弱者虚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纲. 原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原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二章

    德经·四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吴澄: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为三,故曰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三章

    德经·四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吴澄: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义而广之.至柔与无有,皆弱也.驰骋犹云躏砾.无有谓无有查滓之质.无间,无中间罅隙可入之处.水至柔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七章

    德经·四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吴澄: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皆备于我,故虽不出户而徧知.天道者,万理之一原.内观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窥牖而后见也. 原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