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6里商於之地,张仪为何能骗了楚怀王?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楚两国曾为商於之地大打出手,丹阳之战楚国损失惨重,楚国为了复仇,蓝田之战精锐尽出,势不可挡,差点灭亡秦国。商於之地为何如此重要?
让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强,秦王志在争霸中原,遂用司马错先巴蜀后中原之战略。公元前316年,秦军南下攻灭巴蜀,之后就面临和楚国之间的对决,而楚齐联盟是秦国十分忌惮的。为打破楚齐联盟,公元前312年,秦国丞相张仪使楚,向楚王许下600里“商於之地”,以换取楚国和齐国断交。楚王心动,遂与张仪达成协议,和齐国断交,等到派人前去接收商於之地时,张仪只承认说是6里,楚王大怒,楚秦之间大战爆发,史称“张仪欺楚”。楚王为什么会为了商於之地而与齐国断交,因此着了秦国的道呢?因为商於之地对楚国非常重要。
“商於之地”在哪里?得先说一下武关。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面,同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萧关、大散关并称“关中四塞”。武关地势险要,扼守秦楚咽喉要道,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楚和睦时,武关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一旦两国翻脸,武关就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因为此关对秦楚来说,都是足以致命的,谁握有武关就掌握了卡对方脖子的主动权。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是这么描述的:“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
而武关扼守的这条依托丹水河谷的通道叫武关道(也叫商於道、丹水道),北起关中平原,途径陕西蓝田、商洛、丹凤、商南及河南南阳市西部的西峡、淅川、内乡等县地,可达南阳盆地。武关道所经过的这片区域即为商於之地,除了武关的极端重要性外,商於之地对于楚国来说也具有更深的意义。
钱穆《国史大纲》中记载:“楚之先亦颛顼后,始起在汉水流域丹、淅水入汉水处,曰丹阳”。丹阳位于商於之地东南部,楚人的先祖曾以丹阳为中心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楚国最初的都城便在丹阳,后来迁郢。可以说商於之地是楚国的发祥地,对楚人有精神层面的意义。
本来商於之地为楚所有,但是楚宣王时,秦国趁楚国在东部争夺淮泗地区之际,卫鞅率秦军攻下商於之地及武关,将其纳入秦国囊中。后来卫鞅攻魏大胜,秦孝公给卫鞅封侯裂土,将商於之地十五邑封给卫鞅,号商君,卫鞅便成了商鞅。楚国无日不想夺回商於之地,只是忌惮秦国实力。但是秦国拿下汉中盆地和巴蜀后,楚国则面临秦国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的危险,楚王估计睡觉都不安稳。就像苏秦游说楚威王时所说:“秦兵出武关,沿丹江至汉水,郢(楚都)必不能保!”
图-丹江和武关河交汇处
秦国居高临下,对楚国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楚国能拿回600里商於之地,武关自然不在话下,武关在手,便能扳回一些对秦的地缘劣势。做梦都想拿下武关的楚怀王难怪会动心,被张仪骗得团团转。秦国老拿武关撩拨楚怀王,公元前311年,又说秦国愿意用武关换取楚国的黔中郡,楚怀王没上当。不过,武关是楚怀王命中的坎,最终还是被秦昭襄王骗到武关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