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 | 1911年 炮八标与武昌起义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晚清的新军建制,其“镇”类似现在的师,“协”类似现在的旅,“标”类似现在的团,“队”类似现在的连。湖北地区经编练合格的朝廷正规部队——陆军第八镇炮队第八标,通常被简称为“炮八标”或“南湖炮队”,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炮八标是唯一成建制全标参加起义的部队。其主要原因是:炮八标的士兵多是秘密加入了“共进会”或“文学社”的革命党人,他们的排长、队官(即连长)、以至管带(即营长)多同情革命,其士兵来源多为鄂北、豫南青年,他们天生纯朴勇悍,一经服膺革命,便生死以之。

1948年10月10日炮八标全家福

炮轰督署  

当年炮八标的驻地,分布在今天武昌南湖的西边,即巡司河武建桥的两端,桥西为大炮队,现为解放军某部训练大队驻地;桥东为小炮队,现为烟厂村至炮队角一带。炮八标之下设有三个营,第一营和第二营配备的是轻便小型火炮,而第三营配备的则是十八尊大型过山炮,因此,老百姓俗称第一营和第二营是“小炮队”,第三营是“大炮队”。

武昌起义时的那个夜晚以及之后在江南保卫武昌首义之城的战斗中,炮八标第三营的大炮发挥了巨大威力与阵地战优势。而在长达四十天的“阳夏保卫战”中,炮八标第一营和第二营的轻便小型火炮则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为此付出的伤亡代价也非常之惨重!

1911年10月10日傍晚,武昌北城外塘角辎重队与城内工程八营先后发难。此时,位于武昌南城外的南湖炮队炮八标,按起义总指挥部的指示也发难了。正是这一队一营一标三支部队由北向南的相继发难,从而奠定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成功基础,敲响了终结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丧钟。

武昌中和门(起义门)

炮是“军中之胆”,由于有了重武器炮火的进攻与配合作战,那些持步枪或短枪的起义民军,与拥有许多洋人造马克沁机关枪严密防守的保皇清军才有拼死一搏的可能。特别重要的是,炮八标起义将士连人带炮从武昌中和门进城后,他们便迅速将德制克虏伯过山炮先后布列到中和门城楼、楚望台高地和蛇山制高点,直至形成居高临下的交织火力,猛轰湖广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这对于顽强抵抗的敌人心理震慑力极大。

武昌首义著名人物熊秉坤曾说:“我革命军自炮队进城之后,不独士气为之一振,即武昌完全独立亦由此隆隆炮声有以促成之也”。起义民军在强大炮火的配合作战中,终于奋勇攻下了湖广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湖广总督瑞澂与第八镇统制官张彪,不得不先后逃出了武昌城。因此,可以说当年武昌城的光复乃至武昌起义的成功,炮八标都居功至伟。但是,历来在资料文献中却常出现所谓: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是在武昌起义的“枪声中”被推翻的。这种说法我认为十分不妥,如果准确地说,应该是“枪炮声中”才更符合客观公正的历史事实,加了一个“炮”字,才能真正体现炮八标这个英雄群体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的历史价值。

我的祖父刘裕海在武昌起义时,是炮八标三营中队一排正兵,他也是善于计算过山炮射程的一名老兵。他与起义同志一起带炮进城后,先是在楚望台高地布列炮位参加战斗,时间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上级指令,要他与一部分起义同志马上带炮上蛇山。在黑灯瞎火的夜里,要将沉重的过山炮运上蛇山制高点无疑是件非常艰难的事,当年的蛇山之上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树,也没有现在这座只能用于参观游览的“首义炮台”。好在蛇山抱冰堂的边上,有条新开筑的碎石车道可达山顶,我祖父他们经由中和门正街、分水岭、黄土坡,再沿着这条上山车道,好不容易将六尊过山炮运到蛇山山顶布列定位后,时间已过了零点。

当战斗打到东方发白时,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城南的湖广督署与第八镇司令部已被起义同志攻陷,制台大人和统制官都逃跑了。接着上级又传来指令,城中重兵把守的藩署还没有攻陷,蛇山上的起义同志应马上分拨两尊大炮转战城北的凤凰山炮台,去协同四十一标的起义同志进攻藩署。遴选出我祖父等精锐老兵和两尊大炮,首先沿着蛇山脊背运至东城墙之上的马道,再沿着城上马道抵达了凤凰山炮台。

1911年,武昌起义军运炮至蛇山

1911年10月11日早上的太阳出山后,蔡济民派了一队起义同志前来协同攻打藩署,二十一混成协炮十一营的蔡鹏来,也率起义同志带了轻便小型火炮四尊,从武胜门入城协同攻打藩署。这时,我祖父他们的两尊过山炮在凤凰山炮台已布列定位。当凤凰山炮台的大炮打响后,起义民军一起向藩署发起了猛攻。藩台大人连甲此时感到大势已去,只好命令卫兵弃守藩署,全部从汉阳门撤退出城。连甲本人则走藩署后门,先潜入附近柯逢甲的柯家花园,待情绪稳定后,再才出园缒城而逃。直到中午,武昌全城才真正光复了。

保卫武昌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鄂军都督府,虽然全面控制了已经光复的武昌城,但面临的军事形势却十分严峻,因此,起义民军亟需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于是,他们在10月14日发出了募兵告示,开始对军队进行全面扩编。为了扼制清廷的军舰从江面上进攻武昌城,以保卫来之不易的首义战果,鄂军都督府军务部及时调整了凤凰山炮台的防守能力,将过山炮对着江面和汉口方向布列定位了六尊。

我祖父所在的原炮八标三营中队的全体起义同志,没有受军队扩编的影响而异动人员,这个训练有素的战斗集体,被指令继续留在武昌凤凰山炮台,他们全体人员一直在凤凰山炮台坚守战斗到“阳夏保卫战”之后的“停战议和”

1911年武昌,九角十八星旗与鄂军都督府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

  • 细述武昌起义背后的那些事儿

    武汉是座英雄城市,武汉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故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1911年武昌起义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众所周知,武昌起义的胜利,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

  • 【海报】这些数字,见证110年前一场巨变

    110年前,革命志士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发动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由此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这些数字,见证这场巨变.(策划/统筹:光明网 ...

  • 武昌一声炮响,宣统很快下台,为何洪秀全狂开炮,咸丰安然无恙?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9期: 我们学历史,课本也好,历史老师也好,都会告诉我们,是武昌的一声炮响,引发了各地纷纷独立.随之便是清廷的迅速土崩瓦解,末代皇帝溥仪也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灭 ...

  • 话说武汉 | 百年武汉地标江汉关

    武汉为全国人民熟悉的地标建筑有三处,20世纪20年代的江汉关,50年代的长江大桥,80年代的黄鹤楼.如今,虽然摩天大楼建了不少,但还没有一处成为武汉的地标建筑. 落成不久的江汉关,旁边的日清洋行(19 ...

  • 话说武汉 | 清末汉冶萍公司股票第一号股东初探

    汉冶萍公司1908年发行了股票,那还是光绪三十四年. 汉冶萍公司是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三家企业组成,汉阳铁厂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从它们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差钱,合并到汉冶萍公司还是资金缺口 ...

  • 话说武汉 | 关帝庙看戏、“摇骰子”

    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 看戏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汉口的山陕会馆落成,馆址位于汉口长堤街与大夹街间,毗邻药王庙,因其东边沈家庙附近有关圣庙,故又称西关帝庙.两座关帝庙清时 ...

  • 话说武汉 | 民国“海归”洋为中用 吴国柄与汉口市政建设

    吴氏昆仲 吴国柄(1898-1987)湖北恩施建始东乡人,民国时期汉口市长(1932.7-1938.10)吴国桢的兄长,被有关学者誉为"汉口城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汉口 ...

  • 话说武汉 |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华清街与岱家山碉堡

    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多留下一点点武汉的历史痕迹.近三十年来在实地探访过程中,通过拓片和照片,记录下了书写在石头上的武汉记忆. 寻访:石头上的记忆往往靠寻访得来,寻访的过程通常是艰辛而又充满惊喜的. ...

  • 话说武汉 | “市府区”媲美“模范区”

    "市府区"媲美"模范区" 民国时期20年代中期,汉口的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后城马路以北的区域蓬勃发展,填湖筑地,大兴土木,出现了新面貌.以参加辛亥革命的将军为中心 ...

  • 话说武汉 | 武昌长春观与汉阳石榴花塔之石刻

    题记:石头上的记忆承载了太多的聚散,无语地见证了世事的沧桑变化.如果她们有生命,也会为自己的悲欢离合而落泪. "甘棠"与"国望"的分离 长春观是武汉道教丛林中最 ...

  • 话说武汉 | 武昌通湘门外李家花园

    武汉市武昌区九十多年前原来还有一个通湘门.通湘门,顾名思义,就是湖北武汉通往湖南的门户,位于起义门与大东门正中间,原张之洞路东端,中山路南端.1906年为粤汉铁路通车而建,武昌城门中历史最短存在了20 ...

  • 话说武汉 | 无影塔的题刻与张之洞赠俄皇太子诗

    解读:石头上的记忆还向我们解读真切的历史,告诉事件的真实答案.她冰冷,但鲜活,远远胜过书籍中往复引用的文字. 武汉现存最早地面建筑物的题刻 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物是兴福寺塔,俗称无影塔,城区现存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