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球奖最大赢家,是个什么来头?
“周一了,好难过。”
万众瞩目的第75届金球奖今天揭晓。看好的影片纷纷迎来了收获的时节,蹲了一上午直播的小十君感到心满意足。
大家有没有奶中/毒奶了哪部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心路历程!
话说回来,最让小十君高兴的是,某位小十君一直悄咪咪关注的导演/编剧,可能要红了。
他就是马丁·麦克唐纳。
由他编剧、导演的电影《三块广告牌》一口气拿下了剧情类最佳影片、电影最佳剧本、剧情类最佳女主、剧情类最佳男配四项重磅奖项,成了今年金球奖的最大赢家。
在此之前,《三块广告牌》还拿下了多伦多电影节的“人民选择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在接下来的奥斯卡中也被外媒看做是夺奖大热门。
可以说,跟国际知名大导的距离也就一步之遥了。
不过相信看到消息的粉丝们,可能会先发出这样的疑问:这谁???
这也不奇怪,在《三块广告牌》之前,麦导只有一部短片和两部长片电影。
他在电影导演的路上刚刚起步,但在戏剧导演的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他是享誉全世界的戏剧作家,当代英国戏剧界的代表人物,托尼奖、劳伦斯·奥利弗奖拿到手软。
▲由他编导的《枕头人》其实有在中国上演过
他涉足电影行业以来,发展得顺风顺水。首次执导的短片就拿到了当年的小金人,之后的两部作品也是看过的都说好。
今天小十君就想跟大家唠唠,当这位戏剧家撞上电影,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麦克唐纳生在伦敦,父母来自爱尔兰乡下。在他16岁时,父母回到爱尔兰,他和弟弟两人留在了伦敦,靠失业补助金度日。
幸运的是,兄弟俩凭借自己的才华,最终在大城市立了足。弟弟约翰·麦克唐纳也是英国著名的戏剧作家。
▲约翰·麦克唐纳(左)和马丁·麦克唐纳(右)
可能是早年的生活让他看尽世间冷暖,不管是麦克唐纳的戏剧还是电影作品,“黑色喜剧”都是它们最大的标签——“黑色喜剧”是一种与悲剧交织的喜剧形式。虽然让人发笑,却更多地使人悲喜交加。
▲黑色喜剧代表作,Gay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
麦克唐纳非常着迷于爱尔兰老家的风土人情。
他早期几部戏剧作品的背景都设定在他的家乡,台词中还有许多爱尔兰土(zang)话,以此象征人性中的原始性,这与他的黑色喜剧相得益彰。
虽然在戏剧界声名鹊起,麦导的理想还是拍电影。
他曾说过,自己是因为电影剧本没卖出去才去的剧院。这位怀揣梦想的青年在2004年才推出自己的第一部短片《六发子弹的手枪》,就一举夺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短片。
但是当电影公司的大门纷纷为他敞开时,他又不急不慢,四年才出一部新片。他把写好的剧本都屯着,每拍好一部电影就出去玩个够,之后才会考虑下一步的事情。
被问到为什么很久才出新片时他说道:有剧院在,我不怕被饿死。
行吧,这个理由挺充分的。
麦导生性不羁,但他的电影剧本却从来都以精巧著称。长片处女作《杀手没有假期》为他又赢得一个奥斯卡的提名,还让“囧林”科林·法瑞尔拿了个金球奖。
之后的作品《七个神经病》也是叫好又叫座,《三块广告牌》更是在各大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三块广告牌》我们之后会不会推呢……嘻嘻嘻嘻嘻)
▲微笑
从剧院到影院,他的创作功力日臻成熟。而剧本的精巧,就源于麦克唐纳在用“戏剧”的手法来拍电影。
从戏剧到电影
桥上,两个杀手边看着好莱坞的招牌,边漫无边际地聊着天。
他们聊到怎么能射中别人的眼球。这时对面过来一个人,他们很紧张地拿起枪,又放下了。原来只是一个晨跑的人。
他们又开始闲聊。聊到他们这次要暗杀的对象,就是老板的前女友。老板说要他们对着眼球开枪。
还讲起了相声▼
与此同时,后面一个蒙着面的人走过来,然后举起枪,爆头!
这是麦克唐纳电影《七个神经病》的开场:一个背景,几个人物,一段对话,一个事件。他十分擅长用这样舞台剧式的开场来抓人眼球。
而作为内容载体的电影与舞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于时间和空间更加宽容。电影更容易表现交错的时空感。最典型的是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蒙太奇”的手法。
《七个神经病》中,麦导花哨地导演了一出想象中的“坟头火拼”。由于故事的主线是主角构思的剧本,不止时间与空间,虚与实的界限也被一并打破。
可能是在剧院折磨指导演员背台词上瘾,麦克唐纳经常会突然给角色安排大段的碎碎念。
《杀手没有假期》中,角色们经常要突然长篇累牍地表扬一下作为背景的比利时古城布鲁日。其实这些桥段不太影响杀手们的杀人事业,但是看这群人突然来了一段freestyle就好好笑哦。
巧的是,王尔德,乔伊斯这些爱尔兰作家的作品都挺爱让人物碎碎念,不知道这个跟民族性(比如内心戏很足什么的)有没有什么关系。
另一方面,这些近乎意识流的、看似无意义的大篇台词却是“荒诞”一词最直观的表现。“黑色喜剧”说到底,也就是荒诞派戏剧的延伸。
再如《六发子弹的手枪》里丧妻的男主在火车上遇到的喋喋不休的男青年。他不止嘚吧嘚吧,还到处找架吵。为什么呢?不为什么。
▲看起来岁月静好的男青年,都是假象
话语的荒诞,行为的荒诞,归结起来,就是生活的荒诞。
从喜剧到悲剧
既然是“黑色喜剧”,麦克唐纳电影自然少不了幽默。不同于美式的“大香肠”(性暗示)和港式的无厘头,爱尔兰/英国人的幽默多表现为犀利的嘲讽。
对待什么都是一副“哦,是吗,因吹斯汀”的态度的他们来说,嘲讽简直是天赋技能。
比如该教你做人就教你做人,管你是不是黑魔头▼
吐槽法国电影▼
吐槽美国人的大老粗▼
这种带着小坏的幽默乍看难以理解,一旦反应过来就能让人暗戳戳地笑出声来,同时为英国人这种怼天怼地的精神所折服。
而麦克唐纳喜剧的“黑色”部分,体现在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上。麦导的剧本里,永远没有“伟光正”这三个字。众人皆是矛盾的聚合体。
《七个神经病》中,主角的基友是个偷狗犯,专门偷别人的狗来骗取赏金。但是他又极度蔑视自己的生命。为了朋友,为了找刺激,他一心求死。
同样是山姆·洛克威尔,他在《三块广告牌》中扮演的警察也是个有多面性格的人物。
《杀手没有假期》里的杀手boss(拉尔夫·费因斯 饰),非常有情怀。虽然有“我是个超冷血的杀手”的设定,但他定下了“不杀妇孺”的原则,也因此专门跑去追杀误杀了小孩子的男主。
并且他严以待人,严于律己。饭店女老板不让他在饭店枪战,他就不枪战。
这样的安排在观众的潜意识中减少了“死亡”这一意象的冲击性和残酷性,更靠近喜剧的基调。“杀手”这个职业看起来不再像是冷酷的杀人犯,反而更像是一群倒霉蛋。
在追杀年轻杀手的过程中,自己竟然也误杀了一个小孩——他不知道,那其实是一个侏儒——最后杀手boss毫不犹豫,就地饮弹自尽。生活如此无常,它本身就是一出黑色喜剧。
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麦克唐纳的电影作品——以死亡开头,以死亡或死亡的愿望结束。在电影的喜剧基调下,死亡被轻描淡写,甚至成了喜剧的一部分。
对“生命”的轻处理,这是“黑色喜剧”的源头——荒诞派戏剧的一个特点。在荒诞派的戏剧作品中,一切都是虚无而又无意义的。活着,就是最大的精神折磨。
荒诞派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的结尾,是一个人提出要吊死在树上。如果戈多来了,他们就能得救。用死亡来结束等待——仿佛生命比起无聊来,是最微不足道的。
▲《等待戈多》
什么是“荒诞派”?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人口锐减,经济萧条,人们的不安全感达到顶峰。
他们对一切都怀疑,对一切都否定。他们不相信科学能带来幸福(因为他们见证了科学带来的屠杀),更不相信宗教。“世界”,乃至”生命“的概念都变得毫无意义。
在那个时代,普通地、平和地、幸福地活着,真难啊。
一些剧作家开始拒绝用传统手法创作戏剧。他们吸收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用戏剧来表现人生的虚无——用荒诞的手法进行创作,用空洞的话语来表现空洞的生活,用喜剧来表现悲剧。
这是以笔为武器的他们,能做出的最大的反抗。
▲萨特:“他人就是地狱。”
麦克唐纳吸收了荒诞派对于死亡情节的钟爱,又把人物们的死亡加工得更加戏剧化,更适合观赏。杀人或是被杀——戏剧人物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还时常被命运捉弄。
《六发子弹的手枪》的最后,一心求死的男主想带着他的兔子去陪死去的妻子。他从火车上的男青年身上偷来只剩两发子弹的手枪,想要先杀了兔子再自杀。
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兔子被爆头后枪走了火,他死不成了,还失去了仅有的与他相依为命的宠物。他最不信任的上帝,跟他开了个恶意的玩笑。
《七个神经病》的男主在基友死后觉得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有人跟他说“我周二来杀你啊”,他说“正好我周二有空”。如此的轻描淡写,真是“佛系丧”的最高境界:死不死,都行,都可以,我不care。
这样的桥段很黑色幽默,但是让人笑不出来,反而催生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悲怆感,使人觉得压抑无比。
如果说王尔德的作品是“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那麦克唐纳的作品就是在宣告,阴沟和星空,并无什么不同。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马丁·麦克唐纳一直在用作品诠释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