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谋杀了「东方快车谋杀案」?
“无剧透,放心用。”
有件事情说来挺巧,最近上映的外国电影,基本都掀起了有关口碑好坏的“撕逼”。
《王牌特工2:黄金圈》,有人看完喜极而泣,有人大呼系列要完。
《雷神3:诸神黄昏》,有人送上一百分,有人抛出不及格。
《银翼杀手2049》,有人看完肝肠寸断,有人表示这都什么玩意WTF。
在小十君看来,这是一件好事。一部能够引起观众争辩的电影,肯定不是平庸之作。
本周上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自然也没幸免。
这几张新海报还蛮好看的▼
《王牌特工2》和《雷神3》还能大把捞钱,《银翼杀手2049》口碑稳坐,《东方快车谋杀案》可就惨多了。
勉强7分出头,怎么看都有点危险。
上映两天的票房成绩,也是被《雷神3》压得死死的。
影片内容很简单,雪夜中行驶的火车上发生了命案,大侦探波洛成功破案的故事。
小十君是电影原著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外号阿婆)的书迷,以前的改编影视作品也早已看过。
在“全剧透”的情况下看完“新东方快车”,直观的感受就是:还不错。
但票房成绩和此起彼伏的差评,也让小十君很意外。
是我们的审美又出问题了吗?小十君还记得点评《雷神3》的时候,你们啊,差点把夏BB批评到哭鼻子。(夏BB:才没有!)
在仔细思考之后,小十君决定遵从内心,下个结论:《东方快车谋杀案》不是烂片。
如果电影本身不难看,那到底是谁谋杀了它的票房和口碑呢?
有两个原因,很简单。一个来自影片本身,一个来自观众本人。
注意:以下内容(尽量)不含剧透,新手成员请安心食用。
影片 | 从决定改编开始,就输了
当我知道《东方快车谋杀案》又被改编一次的时候,惊喜中带着担忧。
作为阿婆的书粉,她的作品不论哪一部进行改编、不论由哪个国家来改编,我都会花钱去支持的。
而且阿婆的书自带戏精模式,不是好演员根本没法演。
更别说是可以看到群星飚戏、结尾令人震惊的本片了。
但也有一个担忧:为什么被改编的又是它?
加上“新东方快车”,这场惨案已经被翻拍了5遍了,每一部的评分都还挺高。
尤其是1974年的版本,被推崇为系列最佳。
这个版本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由阿尔伯特·芬尼出演主角大侦探波洛。
英格丽·褒曼还因此片得到了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2001年的美剧版本,看过的人不多,大概因为海报画风莫名带股咖喱味……
BBC出品了一个“大侦探波洛”系列的英剧,2010年的英剧版本来自这里。
这个系列的波洛由大卫·苏切特饰演,在我看来,也是最符合原著描写的一位(秃顶,头像鸡蛋一样的小个子男人,哈哈哈)。
2015年,日本富士电视台制作了一个发生在日本的“东洋特快杀人事件”(一秒出戏到柯南),由野村万斋出演波洛。
这个版本的波洛,才是最浮夸的。(笑)
▲野村大神这张怎么有点像天海佑希哈哈哈
为了叙事更明确,日本版分成两集叙事,一集从波洛的视角讲杀人,一集从犯人的角度讲回忆杀(好险,差点剧透)。
这个故事已经被抡了5遍了,还不包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舞台剧表演。这一令人难忘、反转惊人的谋杀案,早已经不新鲜了。
再加上一个《无人生还》,阿婆的这两部作品真的快被翻烂了。
▲2015年BBC版本的《无人生还》
虽然每一部都有新意,但还是会流失一部分看腻了的观众。
但作为侦探小说,它们存在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改编的空间很大。
比如日本版,昭和时代的气质非常浓厚,与日本本土民俗的结合也很到位。
而寻找改编之后的新电影有哪些新的内容,寻找新电影与侦探小说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也是书迷和影迷的一种癖好。
因此,流失的观众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老粉丝”还是会选择进入电影院,重温旧梦。
如何在已有的故事中加入新的元素,就成了每一位导演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7年版的《东方快车》,导演兼主演肯尼思·布拉纳加入的新元素,基本都被骂了个遍。
有人说,男主也太像福尔摩斯了吧!走路自带男模气质,这哪是原著中头像鸡蛋的秃顶男?
这里确实有点违和,尤其波洛还有一段身手矫健的打斗戏,之前的波洛们怕是要回家咬被子哭唧唧。
有人说选角反了,应该让演尸体的德普来演波洛!
朋友,别以为我听不出来,你在嘲笑德普变得土肥圆。
在我看来,德普饰演的坏人雷切特,是诠释得最好的一版,将原著中“仿佛关在笼子里的野兽,散发着危险气息”的凶恶感演出来了。
德普有没有土肥圆我不知道,最近他长得有点凶,倒是真的……
抱怨德普戏份太少?他戏份多才不对劲好吗?才是对原著最大的不尊重好吗?
有人说波洛的胡子,翘成这样也太搞笑了吧?
朋友,你是没看到日本版波洛的胡子,那个也挺,不正常的。
在我看来,胡子处理成这样是故意的,导演在刻意追求“搞笑”的气氛,毕竟剧中人物自己都说了,“你们侦探的胡子都是这么搞笑的吗”?
既然《大侦探福尔摩斯》里面的福尔摩斯可以贱兮兮,不正经,波洛的胡子搞笑点,又能怎么了?
五个波洛排排坐,其实大家看起来都挺奇葩的哈哈▼
有人说导演在给自己强行加戏!这个问题确实有,而且他是存在感最强的一位波洛。
1974年的版本中,大家势均力敌,配角还拿了奥斯卡;日版的配角们存在感也很强,看着确实蛮过瘾。
“配角发挥有限”也就成为这一版被诟病的地方。
其实也还好吧,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最后一幕米歇尔·菲佛的表演,完全不亚于1974年里的英格丽·褒曼(虽然她俩演的不是一个角色)。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则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波洛的“新人设”立了起来。
总而言之,新版可能不是最好的一版,但是最用心的一版。
且不说考据的服装,自然的口音,还好几个镜头莫名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
《布达佩斯大饭店》▼
《东方快车谋杀案》,素材有限,成片镜头更多▼
在平衡增加新鲜感和遵循经典这两个点上,新版电影可以说是相当用力,而且完成度还不错。
那为什么中外的观众都不买账呢?
大概因为这届观众,真的太行了。
观众 |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
为什么说这届观众 “太行了”?因为观看电影的环境跟之前确实不一样了。
大家对于商业电影的要求变得宽松了,对相对严肃的剧情片的要求日益严格。
而夹在中间带有商业性质的剧情片,简直就是极寒世界。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就一直奋斗在冰冻地带里。
他指导的《雷神1》,豆瓣评分才6.6,《灰姑娘》评分6.7,简直是“三颗星专业户”。
问题就出在肯尼思·布拉纳是个“莎翁爱好者”,他在处理商业片的时候,多少会注入一些“史诗感”。
如果说“史诗感”的雷神你们不喜欢,“史诗感”的阿加莎应该问题不大。
但这一版不光有史诗感,逗比感也挺强的,会有混搭且浮夸的感觉。
在肯导选择梦龙乐队的 Believer 做预告配乐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这部电影可能不太一样。
所以,大多数批评的点是,“这版不行,1974年的才是最棒的”。
但我很怀疑,大家真的这么喜欢1974年的版本吗?
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是相当有惊悚片感觉的一个高潮情节。
为啥呢?不仅是因为调成了阴森的色调,更是因为1974年版本中,被害人秘书的扮演者是安东尼·博金斯。
安东尼·博金斯啊!《惊魂记》的男主角啊!
所以这段画面是真·惊悚,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但影片里英法德语各种语言混着说的台词,略显仓促的结尾,也不知道放到现在上映,会不会也被骂得很惨。
但新版本混入的史诗感,不也是亮点吗?尤其是最后几场戏,拉回太多好感,完全值回票价(一定要听片尾曲啊朋友们)
但是,观众太爱阿加莎笔下的故事,太爱波洛这个人物,所以中规中矩,才是最好的吧。
原著中有一句台词,“我们希望一个人的态度始终如一,我们容不得情绪变化无常”。
这大概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被自己“谋杀”的原因。
我喜欢“东方快车”这个系列的原因,是它传达出的“宿命感”。
“东方快车”,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速度极快,从巴黎出发到达伊斯坦布尔,只要3天;装潢奢华,是身份和阶级的象征。
在一个充满物质欲望的封闭空间里,上演着拥有复杂感情的惊悚故事,对道德和法律的边界进行拷问,怎能不心动呢?
但这个故事成就的经典影片已经够多了,一百年之内不要再翻拍了!
还有,暂时也别再拍《无人生还》了,求你们了。
哎,有好几次差点剧透,我忍得有多痛苦你们知道吗?快给我点赞!
(夏BB:大家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尽管骂小十君不用客气)
互动话题
影视作品中的侦探你最喜欢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