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

最近,有一则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新闻火了。

有位名叫妞妞的小女孩,年仅三岁,却有人拍到她被一名成年女子狠狠踢踹。

力度之大,任谁看了都要皱眉。

而踹她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妈。

两天后,妞妞妈接受了媒体直播采访,打算借机澄清这件事。

她表示这次是女儿到处乱跑,再加上自己过度疲惫,导致情绪管理失控,在情急之下才踹了妞妞,而且踹完之后也很内疚。

她再三强调自己很少打孩子,希望网友不要揪着这件事不放。

她用一种很急切又很无奈的语气解释,“就你们有爱心,我没有爱心?我自己的孩子难道不会疼?”“打在女儿身上,疼在我自己心上!”

既然她是孩子亲妈,也及时承认了错误。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本该渐渐平息。

然而很快,更多关于妞妞妈打骂女儿的视频被相继爆出。

三月份的杭州,本该是春寒料峭的时候,连大人都还穿着厚厚的棉衣,而妞妞却穿着单薄的小裙子靠在墙角,揉着眼睛啜泣。

妞妞妈口中那个“心疼孩子”“打在她身,疼在我心”的女人拎起衣架,抽打着妞妞。

一边抽打,一边喊着“能不能打起精神来!”“过来!”

视频中衣架挥在妞妞身上,「砰」的一声,火上浇油般激起了更多网友的熊熊怒火。

舆论风暴愈演愈烈,热搜也是接连不断。

网友把怒气发泄在那家和妞妞合作拍摄童装的商家身上,商家不得不下架所有相关商品。

店铺沦陷了,妞妞妈的微博也不例外。

商家没有曝光妞妞妈的联系方式,所以她侥幸逃过电话轰炸,但她道歉的微博下挤满了12万言辞激烈的评论。

一边是极力辩解,言必称自己平时对妞妞很好,女儿也很黏自己的慈母,另一边则是大声呼斥,对女儿动手动脚的「虎妈」。

妞妞妈在采访中透露的慈爱与关怀,到底有几分虚构,几分真实,作为围观群众,我们无从分辨。

但母爱真的足以掩盖对孩子的伤害和摧残吗?

这让小十君想起了一部美剧——

《恶行》

剧中刻画了一对在外人看来完美符合母慈子孝标准的母女。

蒂蒂,一个坚强的单身母亲。

她逃离了酗酒、吸毒丈夫的魔爪,孤身一人照料瘫痪的女儿。

每天的日常就是给对方擦头发、喂药、梳洗、喂食,偶尔还会推着坐轮椅的女儿出去逛逛。

至于可怜的吉普茜,剃着光头、面色苍白,戴着呆板的眼镜,缩在轮椅上,显得木讷而腼腆。

年纪轻轻就多病缠身:癫痫、心杂音、肌肉萎缩、瘫痪、贫血、吞咽困难、白血病,哮喘,看起来似乎随时都会被病魔战胜。

而且她被摘除了唾液腺,几乎无法口服任何东西,进食全靠母亲准备的流食和插在腹部的导流管。

对重病缠身的女儿不离不弃,甚至从来不会表露出不耐烦的模样。

无论是前来采访的记者还是邻居,甚至是路人,所有人都夸蒂蒂是个勇敢善良的好母亲,就差给她颁一个“感动美国”的奖状。

然而就是这样仿佛自带光环的慈母,却被人发现惨死在家中,女儿也不知去向。

大家猜测或许是吉普茜酗酒、吸毒的父亲闯入家中,杀害了蒂蒂,并把毫无反抗能力的吉普茜带走了。

“那贱人终于死了,我宰了那头母猪。”

当所有人都在担心吉普茜的人身安全时,她的脸书上竟然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

警方很快追查到凶手是吉普茜的男友,可授意他杀人的却是吉普茜本人

吹散那层甜蜜的粉色泡沫之后,暴露出的残酷真相远超常人想象。

蒂蒂精心设计了一场骗局:她利用各种药物,把原本健康的吉普茜伪装成重病缠身的样子。

不许她站起来走路,剃掉她的头发,伪装成化疗导致的脱发。

又对女儿反复灌输、洗脑:一旦摄入一丁点糖分,你就会过敏、窒息,然后离开我。

▲发现女儿在吃糖,立马扎了一针肾上腺素

每当有医生快要察觉真相,她就会带着女儿迅速离开。

在母亲的“疼爱”之下,吉普茜成了废人。

其实宣传海报上那行“Seeing is Deceiving”,即“眼见为虚”,早已暗示观众,你目睹的温馨戏码全都是幻象。

整个故事中最惊悚之处并不在于剧情的曲折离奇,而在于本剧改编自真实事件

本剧故事原型出自美国社区Buzzfeed上发表的一篇名为《Dee Dee Wanted Her Daughter To Be Sick,Gypsy Wanted Her Mom To Be Murdered》(《蒂蒂希望她女儿生病,吉普茜希望妈妈去死》)的文章。

文章发表之后,饶是见多识广的美国群众也被这个故事给震惊了,阅读量高达400W,是当年的十大网文之一。

破案之后,还有一个疑问尚未明了——

蒂蒂为何要不择手段地把女儿囚禁在身边,世上为何会有如此恶毒的母亲?

原因其实有两点:

一是蒂蒂患有一种名为代理性孟乔森氏症候群的疾病,患者会利用各种手段,虚构或故意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

通俗的说,这就像是一种妄想症,只不过妄想的对象是自己原本健康的子女。

再加上,患有疾病的父母往往医学常识丰富,因此他们捏造出的病情足以骗过周遭所有人。

▲蒂蒂本身是个护士

二是蒂蒂一直通过照顾患病的女儿博取同情

她沉醉于自己塑造的“天使妈妈”的假象,从而享受外界对她的关怀和同情。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骗取慈善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救助。

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慈善捐款,就连住的房子也是慈善机构免费为她安排的。

这意味着,被困在轮椅上的吉普茜就是她的敛财工具和经济来源。

最后真正压垮吉普茜的也不仅仅是欺骗,而是蒂蒂对女儿不容拒绝、不留余地的控制。

最可怕的是,一切的控制和摧残都被冠以母爱之名甜腻而致命。

不许化妆、因为你是特别的女孩;不许吃甜品,否则你会因为糖分过敏而窒息;不许随便上网,怕你学坏。

就连正常的人际交际也被母亲钳制,只能在蒂蒂的监视下和邻居来往。

担心女儿的牙齿状况会恶化,干脆拔掉所有的牙,以绝后患。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在如此令人窒息的高强度控制下,二人之间也衍生出一种病态扭曲的共生关系

一方面,蒂蒂需要利用吉普茜来骗取同情、营造温馨的假象,而另一方面,蒂蒂又像是那根插在吉普茜腹部的导流管,负责供给营养。

无论是三观还是外界信息,甚至是活下去的方式,全都要由母亲打碎、重组、过滤,然后再小心翼翼地输送给吉普茜。

换句话说,她甚至无法独立生存。

所以当医生提出建议,试图证明她其实并不对糖分过敏,又拿出一罐象征解脱和自由的可乐,摆在她面前时。

她再三犹豫,最后还是含着眼泪拒绝了。

哪怕此时的她已经对自己身体的秘密有所察觉。

《恶行》故事背后,是这对母女间控制与被控制的畸态关系所酿造出的悲剧

正因为蒂蒂的控制欲扭曲了吉普茜的人格、心智、道德观,教会她偷窃、撒谎,把她培养成一个冷血之人。

吉普茜才会选择用更极端、更残忍的方式去挣脱、切断两人之间的病态关系,同时也从受害者转变成罪犯。

对母亲的控诉、对自由的向往,甚至是挣脱束缚的快感,直到现实中的吉普茜被捕入狱,她才有机会把这些公之于众。

“妈妈死了,你开心吗?”

“我很开心自己能摆脱困境。”

虽然剧中拥有如此病态控制欲的蒂蒂只是极端个例,但现实世界中以亲情之名掌控、利用子女的妞妞妈恐怕就不止是个例了。

她对女儿狠狠踹下的那一脚仅仅是冰山一角。

织里,一个坐落在浙江湖州的小镇,又被称作“中国童装之乡。”

这里的街头排列着“时尚看巴黎,童装看织里”的口号,也汇集了无数与妞妞母女相似的童模家庭。

众多学龄前儿童在父母的带领下,或带着成为童星的梦想,或背负着改写家庭命运的期望,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在织里,诞生了一整条由厂家、摄影师、化妆师、培训机构、家长与童模构建的成熟产业链。

家长担任的不仅是监护人的角色,还要充当孩子们的经纪人,替他们安排「通告」,而且往往是从天亮持续到深夜的高强度工作

是大多数家长最希望孩子拥有的特质,就像剧中蒂蒂经常会夸吉普茜“你做的真棒”“你是我的天使”。

而定居在织里的家长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筛选出的全都是那些长得好、听话、好脾气的乖宝宝,因为拍摄基地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完成任务,没有人愿意陪着淘气的孩子浪费时间。

如果拍摄的时候不乖、开小差、故意闹情绪,那么挨打、挨骂都是家常便饭。

▲“把身上打出血的都有”

下至走不稳路的稚童,上到已经发育的女孩,都被塞进这座巨大的催熟工厂。

他们爱玩爱闹的天性被强行「矫正」,被迫提前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被催熟、异化,变得乖顺。

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他们却已经被培养出要赚钱养家的意识,甚至萌生出要好客户的意识。

▲拍摄基地里最出名的童模谷歌老师

过早的成熟并不总意味着好事,正如卢梭所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他们长得极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这位名叫叶祖铭的童模,他曾经因为“油腻言论”而火过一阵。

在镜头前,他大方地展示着自己一年六十万到八十万的巨额收入,也赤裸地展露着自己过早膨胀的欲望——

当网红、享富贵,娶好看的老婆,最好得是迪丽热巴那样的。

最令人反感和不适的并非是他口中成人化的内容,而是叶祖铭在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故作成熟

尤其是他摊手、挑眉的动作,无不暗示自己已经深谙并接受那套社会潜规则的改造。

“小大人”在过去是一种夸奖,但现在,小十君却感到莫大的讽刺。

顺着妞妞被踹的事件,我们得以窥探到织里这个相对隐秘的世界。

同时也察觉到一系列亟待重视的问题:国内童模行业的不规范,成人世界对儿童的侵染、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压榨。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父母对子女向来拥有说一不二的话语权。

如果说的更直白一些,部分中国父母其实是把子女当成附属品私有财产看待的。

就像妞妞的事被曝光后,许多人都指责妞妞妈把女儿当成摇钱树、赚钱机器。

采访妞妞妈时,记者问了妞妞几个问题:

“你喜欢拍照吗?”

“你喜欢穿新衣服吗?”

妞妞的回答是“不喜欢。”

此时的妞妞妈呢?

她在一旁急切地插话“那你有时候不是喜欢的吗?”“她故意的,她有时候就是为了逗笑。”

当记者试图再追问时,妞妞妈就赶紧把妞妞支开了。

我相信,年幼的妞妞还没有学会撒谎,因此无论是拍广告还是做童模,都是妞妞妈的决定。

这与《恶行》中的一幕如出一辙。

当记者问道吉普茜最近的生活感受时,蒂蒂都会抢着替她回答,努力在记者面前呈现出女儿快乐的日常生活。

抢答还不够,必须紧紧攥着女儿的手,时刻关注她的一举一动。

在外人看来,这是关心女儿。

实际上,她是在外人面前宣誓对女儿的主权和不断加强自己对她的控制。

剧中同样示范了什么才叫健康的亲子关系:平时互相尊重,偶尔会有拌嘴和吵架的时候,但始终有话直说、真诚以待。

也正因为她们都把对方视作相互独立,有自我思想的个体,才会产生摩擦。

而不是像蒂蒂这样,单方面把孩子牢牢捏在手心,无视自己造成的伤害,还认为这就是所谓母爱。

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探讨越来越多。

比如《欢乐颂》《狗十三》《都挺好》,后者更是成为了现象级作品。

剧中苏明玉拥有一个最糟糕的原生家庭。

轻视、排斥、侮辱、殴打,她被迫承受了太多家人带给她的伤害,其个人意志也始终不被“家庭”这个集体中其他人尊重。

只有脱离家庭,她才能做回那个强势、骄傲的明总。

本剧大火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那块写着“家庭”二字的遮羞布终于可以揭开一些,让大众有机会去反思中国式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压迫。

只可惜,最后的“中国式团圆”又让一切走回原点。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则描述了一种更病态的亲子关系。

片中的母亲对突然成精的小包子简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表面是温情脉脉,实则折射出她对子女的极端控制欲

她关注着小包子的一举一动,既想把对方牢牢护在羽翼之下,也是想把它牢牢禁锢在身边。

否则她不会在发现自己再也管不住包宝宝的那一刻,选择将它一口吞下。

片中隐含的正是父母对子女独立人格的忽视,正如《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所写,

中国人认为:“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

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空掉,“人”就被蒸发掉了。

因此,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格”。

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极强的控制欲,利用“孝”“顺”二字压迫子女,以及那些“以爱之名”的伤害为何会屡见不鲜的症结所在。

回到现实,家长把孩子送往拍摄基地,目的绝不在于虐待子女,他们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

据了解,童装模特们拍一则广告,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一天下来,赚几万块不是难事。

再加上,资深童模未来也有转型做成人模特,甚至是演员的机会,这样的理由足以让大多数家庭心动。

只是,大部分童模为了拍摄广告,不得不早起贪黑,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吃不饱睡不醒。

在这样连成年人都忍受不了的工作负荷下,不少童模会比一般同龄人矮上一截

所以,牺牲孩子的童年换许多人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真的值吗?

无数个驻扎在织里,怀揣着发财梦的家庭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但可曾有家长听取和尊重过孩子的意见?

可惜,并没有。

他们只是擅自替孩子做出了自认为恰当的选择。

诚然,父母拥有对子女的监护权,有权替不谙世事的孩子做出选择。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以爱之名的伤害都可以被原谅。

如今,织里的拍摄基地里还有很多像妞妞这样心智尚不成熟的儿童,他们被剥夺了自由意志,也被剥夺玩闹任性的天性,甚至是健康成长的权力。

100年前,鲁迅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有感于中国旧式家庭和父子问题,很是发表了一通意见。罗列种种症状后,鲁迅说,我现在所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只是他没料到,现在有多少伤害,是以爱之名。

是时候去反思,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