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大陆》| 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基思·罗威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被公认为二战史权威,至今活跃在英、美国公众界和学术界。他的作品在学术界和普通群体中广受推崇,《野蛮大陆》为基思·罗威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本书

本书提出,二战结束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建立新的秩序,并对法西斯的罪恶进行反思。相反,道德败坏和彼此复仇是主题。欧洲人民的境遇跟战时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好转,在某些局部地区甚至还有加剧。这种现象对欧洲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核心内容

二战后欧洲面对的灾难:战争创伤、种族冲突、为冷战伏笔;战后灾难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事,就此落幕。后来这一天也被定为欧洲的“胜利纪念日”。

一般关于二战的叙述,写到这里,都是满满的胜利喜悦,就好像电影里那种大团圆结局,反派被打倒,好人胜利,灾难一下就结束了,欧洲就此苦尽甘来。

然而现实远远不是这么简单。的确,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但战争结束并不意味着苦难的终结,正相反,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一方面,战争创伤尚未褪去,另一方面,各种新的灾难与暴行,已经在欧洲上演,对于欧洲的各个交战国来说,他们的人民境遇跟战时相比,并没有多大的好转,在某些局部地区甚至还有加剧,以至于欧洲社会失序、暴力横行,变成了本书书名里所说的“野蛮大陆”,有些影响持续到今天。

不过,这段历史却长期被忽视,只停留在文献档案里。在大众出版领域,甚至在研究战后欧洲历史的专著。比如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这样的名作里,学者们也是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冷战、“马歇尔计划”这些更著名的话题,而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欧洲的境况,往往被一笔带过,而很少被当作一个值得研究的单独课题来对待。如本书所说,这种研究与叙述,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于是,本书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基恩·罗威,就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写出了这本《野蛮大陆》。

罗恩曾经担任过出版人,因此他很懂得怎么样把一本题材沉重的学术书写得精彩,在这本《野蛮大陆》中,他考察了8种语言的原始文献,挖掘出了大量的故事与数据,把它们呈现给读者。这本书因此获得了《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等重头奖项。

本书中展现的战后欧洲的种种灾难和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别:

首先是战争创伤,它既包括战争本身带来的破坏,还包括战后无政府状态下的暴力行为,尤其是战争对人精神世界的破坏。

其次是种族冲突,纳粹统治时期,大肆宣扬种族主义,导致欧洲各族群之间本就存在的矛盾被严重激化,昔日的邻居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即使战争结束,大规模的种族清洗与驱逐仍在进行。

第三,就是为冷战伏笔,战后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剥夺了小国对自身命运的选择权,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下面我们就从上述这三个层面,来讲解本书。最后,我们还会简单探讨一下,这本书和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部分

先来看一下,二战结束后,哪些战争创伤仍在持续发酵着。

从二战尾声阶段到停战,战事的烈度逐渐减轻,相应地,战争造成的遗留问题,也就浮现出来,成了欧洲人面临的新麻烦。

这其中有些问题,显然应该归咎于战争本身,比如破败、离散、饥荒,以及社会失去秩序、人们饱受心理创伤……这些是战争直接造成的。但也有些问题,可以说是战争结束后,那些劫后余生者自己搞出来的,比如大规模、无差别的复仇行为。

复仇,首先针对的是德国人,毕竟他们是战争的发起者。二战初期德国曾经征服占领了欧洲的很多国家,而随着他们的垮台,当地居民对他们展开疯狂的复仇。集中营囚犯和德国看守的角色发生了互换,被盟军解救的囚犯们,把德国人曾经对他们做的,全都加倍奉还,比如殴打、高强度的强制劳动、不给饭吃等等。而此时接管集中营的盟军,也出于对德国人的仇恨,乐于纵容囚犯们这么干,有些行为已经违反《日内瓦公约》,但他们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果这种报复还能算是可以理解的,带有一定“讨回公道”的意味,那更过火的就是对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无差别暴行。

本书里讲述了一个英国中尉亨廷的亲身经历,1945年,他的部队驻扎在德国韦瑟尔,不远处就是苏军的驻地。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一名俄国人用刀捅死一个德国老人,抢走了他的怀表,表现得若无其事。当亨廷用枪制服那个俄国人,把他扭送到苏军驻地交给苏方发落的时候,苏联行政长官非但不加惩处,还当着亨廷的面亲吻了那个凶犯,把一枚帽徽像授勋一样给他戴在胸前,放他走了,仿佛他干的是一件英雄壮举。

一起杀人抢劫案,由于带上了向德国人复仇的色彩,也就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可以嘉奖了。这并不是个案,类似的案例本书还列举了许多,盟军在占领区存在着大量针对平民的暴行,最典型的是大批强奸、诱奸德国妇女。

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显示,从1944年苏军转入反攻开始,截至1948年,有200万以上的德国妇女遭到强奸。除德国以外,罗马尼亚、匈牙利这些曾经充当德国仆从的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遭遇。作者估计,这些国家被强奸的妇女至少也是数以万计。

在西欧,有统计数字显示,美英士兵也强奸了1.7万德国妇女,看起来数量上比苏军少很多,但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英士兵手里有罐头香烟糖果,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这些小东西可以很容易地诱使德国女性为了活下去而出卖肉体,因此,美英士兵用不着强奸。

更严重的是滥杀,而其中很大部分是平民。在捷克,一次捷克陆军分遣队搜捕纳粹分子的行动中,被杀的除了200多名成年人,还有74名儿童,其中最小的是八个月大的婴儿,指挥这次行动的捷克军官为杀死儿童辩解说,“反正我们都杀了他们的父母,还能拿他们怎么办呢?”

后来德国方面统计,战后有近两万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被杀。

复仇对象的圈层,还在继续扩大,从战俘和纳粹德国公职人员,到普通德裔平民,再到各国曾经与德国合作的本国人。

在法国、荷兰、挪威等这些西欧国家,都出现过大规模的惩处内奸行动,这其中有些确实是跟纳粹合作的卖国贼,但也有些平民只是迫于生计才跟德国人扯上关系,也都被不加区别地揪斗。

最主要的受害者仍然是妇女,很多妇女被拉到广场上,剃光头发,全身涂满油漆,任人羞辱打骂,罪名则是,她们曾经跟德国占领者有染,她们被叫作“躺着通敌者”。类似的情节,在一些电影里都有体现,比如《西西里美丽传说》《黑皮书》,如果你看过一定印象深刻,而这些电影桥段,大多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总之,在战后,无论是纳粹成员、德国国防军、普通德国民众,还是德国的合作者,都遭到了残酷清算,这些过程中,暴力被滥用,打击面被最大限度地放大。

那么这种行为,盟军为什么不管束一下呢?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他们最直接的施暴动机是复仇心理,看上面的描述你可能会觉得德国是受害一方,但是在几年之前德国入侵欧洲各国,特别是波兰和苏联的时候,也伴随着同步的大规模烧杀淫掠,因此苏军打进德国境内之后,很自然地把他们的行为视为是一种等量的复仇,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是天经地义的。

但作者认为仅仅用复仇情绪,还不足以更深入地解释这种无差别暴行,这背后还有一个更残酷的逻辑。他引用了一位叫科佩列夫的苏联军官的看法,这位军官认为,苏军在德国无论是强暴幼女还是残杀老弱妇孺都算不了什么,甚至有必要纵容他们这么干,否则他们这股仇恨和兽性发泄不出来,那将来回国后,可能会祸害苏联自己的妇女儿童。

这也说明,残酷的战争把参战者内心最黑暗的一面释放了出来,人心变得粗粝,失去了人性中宝贵的共情能力。

这就是战争对人精神世界的毁坏,也是战争最可怕的一面,它的危害,甚至比对物质世界的毁坏,还要更严重。

第二部分

而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更残酷、更有组织性的暴行也即将出笼,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讲的第二个话题:种族纷争。

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补充一点背景介绍。一战之后,随着奥匈、德意志、沙俄这几大帝国的解体,欧洲多出了一批新生国家,比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等,那这些新生国家是依据什么建立起来的呢?主要就是依据民族原则。比方说,原来奥匈帝国统治下,捷克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区就独立出来,发展成了“捷克”,而德俄统治下的波兰民族,也在他们的民族居住区建立了“波兰”。总之,就是按照民族的分布,来划定国家的疆界。

然而这些新生的民族国家,毕竟长期被多民族大帝国统治,民族混居是很难避免的,所以这些新生国家都存在一定的少数族群社区。比如波兰境内有德裔、乌克兰裔,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也有德裔、匈牙利裔等等。这些少数族裔,跟他们所在国的主体民族,在文化、生活习惯上都有一定差异。而且,这些国家都不大,资源有限,族群间的利益冲突也就在所难免的,矛盾始终持续不断。

本来这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德国人的入侵,把这种矛盾急剧地放大化了。因为纳粹主张种族优越论、种族生存空间论。他们认为,所谓“优等种族”去征服、消灭所谓“劣等种族”,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纳粹侵入波兰之后,修建了大量的集中营,关押犹太人,强制他们劳动,甚至还进行工业化的大屠杀,摆明了就是要彻底消灭犹太民族。

纳粹的这种做法,在被占领地区,对各族群的极右翼分子起了非常坏的示范效应,他们也开始有样学样,把纳粹这一套用在他们眼中的敌对民族身上。

还是以波兰为例。二战之前波兰的民族情况比较复杂,波兰东部曾经长期被沙俄统治,有大量的乌克兰族裔生活在这里,波兰独立之后,这些乌克兰人由于反对苏联体制,没有回到苏联控制下的乌克兰,而是留在波兰境内,成了波兰最大的少数群体。但是这些乌克兰人跟波兰人也有很多矛盾,所以当初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这些乌克兰人就把这看成是翻身的机会,部分极右翼分子组建了“乌克兰起义军”,他们追随德国、反对苏联,同时也帮助德国人镇压波兰人。不过,这支队伍的组织水平很低,也没什么太系统的理论纲领,就是学着纳粹那一套,对自己敌视的群体搞清洗,包括犹太人、波兰人,以及站在苏联一边的东部乌克兰人,手段极其残忍。对那时的纳粹来说,这正是他们想要的,因为在占领区挑起不同族群之间的对立和仇视,正好可以帮他们分而治之,削弱抵抗力量。但反过来看,在波兰人眼中,乌克兰起义军就像是跟在德军身后的“二鬼子”,非常招人恨。

二战之后,德国人被赶走,波兰人立刻对失去靠山的“乌克兰起义军”来了一波反杀,甚至对整个乌克兰族群展开了报复,很多乌克兰人的村庄无人幸存。作者估算,在战后波兰人的报复行动中,最保守估计也有2万以上的乌克兰人被杀,而此前的战争期间,“乌克兰起义军”等组织杀死的波兰人,大约在7到9万人。双方这种带有种族灭绝性质的杀戮,都是无差别的,老弱妇孺也都不能幸免。

针对这种情况,苏联政府向波兰提出了“人口互换”方案,把苏联境内的波兰人都移送给波兰方面,同时让波兰把境内的乌克兰人也都送回苏联。不难想象,这种强制性的举族迁移是伴随着暴力的,并且这种暴力不完全是由政府施加的,普通民众也都参与进来。作者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说当乌克兰人打包好行李,准备登车出发的时候,他们的波兰邻居们就会一拥而上,把他们的财物洗劫一空,理由是,反正你也用不上了。你看,往日生活在一起的邻里之间,都能这样。这个小细节让人看到当时种族主义情绪泛滥之下,社会氛围已经毒化到什么程度了。

在这种风潮下,苏联把120多万波兰族裔驱逐到波兰境内,随后,波兰也打算把48万乌克兰人从波兰土地上赶走。但是,苏联方面却关闭了边境,导致大约有20万乌克兰人还滞留在波兰。这时,波兰政府采取的对策是,把这些乌克兰人从他们原来的居住地强制迁走,分散安置在战后从德国获得的新领土上,同时拆散他们的社群,禁止他们的民族文化,强行把他们同化成“波兰人”。

类似的情况也在其他国家上演,斯洛伐克强制驱逐了境内4.4万马扎尔人,也就是匈牙利的主体民族。匈牙利和苏联驱逐了境内的罗马尼亚人。南斯拉夫驱逐了意大利人,南斯拉夫的两大主要民族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还爆发过惨烈的相互屠杀。总之,在“净化种族”的思想下,东欧和中欧的各个民族被彻底大洗牌。

这一轮的动荡中,最惨的还要数犹太人。说到反犹主义你可能以为这仅仅是纳粹德国的罪行,但事实上,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东欧,反犹主义思想的影响要更广泛得多,就像本书作者说的那样,前述的各个民族虽然互有矛盾,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反对犹太人。二战后犹太人虽然被从集中营里解救出来了,但他们的境遇并没有太明显的好转,依旧是被歧视,财产甚至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了解了犹太人这种处境,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他们会不惜背井离乡,放弃在欧洲的一切,到巴勒斯坦重建家园。也正是这一轮的犹太人大迁徙,开启了从战后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中东乱局,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而作为种族主义的始作俑者,德国人自己也最终遭到反噬。二战之后很多曾被德国占领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比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都发生了针对德裔居民的驱逐行动。

这跟前面说过的报复德国人不完全一样,除了复仇之外,各国政府对德裔居民的驱逐有更明确的政治意图,就是吸取教训,消除曾今引发二战的诱因。

这里还要再回溯一下历史:二战爆发之前,有很多德意志民众居住在德国境外,他们说德语,有自己的社区、文化,和身份认同,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希特勒就利用了这一点,不断以德意志族裔的生存权问题为借口,向邻国提出领土要求。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就是这样被希特勒吞并的。后来希特勒又故技重施,要求波兰把德裔人口比例很高,同时很重要的港口但泽割让给德国,波兰人拒绝了,希特勒于是以此为借口入侵波兰,二战就这么打起来了。

对战后的欧洲人来说,这些事还历历在目,让他们心有余悸。虽然现在德国战败了,但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死灰复燃,再来搞这么一下子呢?所以,波兰等国都觉得自己境内的德裔族群就是定时炸弹,何不借着德国战败的机会清理一下门户。

从1945年到1949年,有1178万德裔居民,被从东欧、中欧各国,驱逐到德国境内,特别是英占区和美占区,曾经在东欧、中欧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德裔社区,在这一轮清洗后,就所剩无几了。

而更讽刺的是,波兰、斯洛伐克等国执行驱逐少数族裔计划的时候,都用到过一个词:最终解决方案。这原本是纳粹特务首脑希姆莱制定的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计划。这种思维和手段,在战后居然成了纳粹德国的“遗产”,被他们的敌人继承下来。

好,前面我们讲的这两部分,从带有自发性质的复仇、清算,到政府主导的种族清洗与驱逐,我们能感受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国家意志越来越明显,而接下来要说的就更能体现这种幕后的强大力量。

第三部分

了各自的战略目的,操控小国,剥夺了他们对本国前途命运的选择权。

美国参战之后,二战的胜负已经逐渐分晓,盟军获胜只是时间问题,而由于苏联和英美在政治制度上的无法兼容,所以大家都能想象到,战争结束之日,就是双方反目之时,到时候必然会重新出现两个对峙的阵营,因此在二战结束之前,两大集团就都已经开始着手为自己的战队拉人。被他们选中的小国,往往身不由己,最典型的当属希腊。

1944年,丘吉尔在莫斯科跟斯大林会晤时,向他递交过一个草案,商量战后各方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当时苏联红军由东向西的推进势不可挡,丘吉尔已经默认了东欧将被苏联控制的事实,他主动提出战后让苏联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占有更高的“势力份额”,但或许是出于英国人海洋强国的习惯思维,丘吉尔还是坚决要把苏联的影响力封堵在地中海之外。这样,扼守着苏联通往地中海必经之路的希腊,就成了丘吉尔志在必得的地盘,在写给斯大林的草案里,丘吉尔提出英国在希腊的势力占比,要达到90%。

而考虑到丘吉尔在其他国家势力分配上做出的让步,斯大林对这个分配方案也表示首肯。尽管希腊共产党领导的希腊民族解放阵线此时已经控制了希腊大部分地区,包括首都雅典,并且也拥有相当的民意基础,但斯大林仍然指示希腊民族解放阵线要跟英国保持合作。

1946年,希腊爆发了民族解放阵线和英美支持的政府军的内战,其实决定这场战争结果的,不是交战双方,而是他们背后的两大集团。因为希腊内战爆发的几乎同时,已经下野的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美英和苏联两大集团的冷战也正式开始。不过毕竟他们也都要避免冷战升级成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因此对于对方的重点关切对象,也要留有余地,以免矛盾激化不可收拾。

英国对希腊志在必得,于是苏联方面拒绝向曾经局面占优的希腊民族解放阵线提供帮助,孤立无援的民族解放阵线在希腊内战中败下阵来,共产主义也就此在希腊失败。就这样,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希腊未来的发展之路,就被两个大国擅自做主,定下来了。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意大利和法国,这两国原本颇有影响力的左翼政党主动退让,最终在两国议会中沦为边缘化的小政党。

作为回报,中欧和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波罗的海三国,特别是立陶宛,很不情愿地被并入苏联,立陶宛还试图通过游击战抵抗苏联,但实力悬殊,又得不到外援,最终被镇压。

中东欧国家被苏联控制,并在苏联的授意下拒绝了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这也拖累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

总之,无论是通过武装斗争还是议会斗争,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英美苏这几个大国的态度,而他们更多考虑的只是自己所属集团的战略利益。随后两大集团开始冷战,大国就像棋手,以欧洲大陆为棋盘,各个小国的前途命运为棋子,展开博弈,很少考虑小国的意愿与得失。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冷战结束。

总结

回头看,战后欧洲的各种灾难与乱局,大致概括为战争创伤、种族冲突、冷战伏笔,这三个类别。这本书帮我们把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几年,还原成让我们感同身受的鲜活故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欧洲的劫后重生。

而这段时期产生的某些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很棘手,比如种族问题。

像这样的麻烦,该怎么解决呢?本书作者基思·罗威并没有给出他的见解,甚至可以说他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看法,一方面,他把上述那些出现在波兰、南斯拉夫的乱象归因于不同民族的混居,而另一方面,他又对波兰和乌克兰之间“交换人口”,让不同民族隔离开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摧毁了民族文化多样性。

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人能从过往历史中吸取教训,他在本书开头和结尾,两次引用了一句名言:“那些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并且解释说,不能忘记的是种族冲突的教训,而带来的仇恨却必须放下,这样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

读到这些,我们也就能大致理解,为什么今天的西方社会里,种族问题是最敏感的一根弦儿,社会都致力于消除种族间的对立与偏见,哪怕是矫枉过正,也要力求在这个问题上保持“政治正确”。这正是因为,欧洲人经历过二战和战后乱局,这个教训太惨痛了所以他们才意识到,如果在种族问题上“政治不正确”,会带来多严重的撕裂与破坏。而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这样的见识也同样能带给我们启示。

回溯战后几年欧洲的历史,作者想表达的是,战争会带来的破坏可能远超你的想象,它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到战事停止之后。并且作者在本书的中文序言里还提到,本书着眼于欧洲,但书中许多议题同样适用于亚洲。尽管东西方的情况各有不同,但这段历史能带给我们一个共同的启示,那就是“永远不要轻率地支持战争”。

撰稿:曲飞工作室
转述:徐惟杰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二战后欧洲的各种灾难与乱局,大致概括为战争创伤、种族冲突、冷战伏笔。 2.战争会带来的破坏可能远超人的想象,它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到战事停止之后。因此,“永远不要轻率地支持战争”。
(0)

相关推荐

  • 屠杀、驱逐与同化——二战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前几天推荐过一本<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昨天小组读书交流会一个同学谈到了民族主义问题,交流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不成熟的观点:今天欧洲民族问题的普遍解决--甚至于已经形成了 ...

  • 波兰电影笔记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丑恶

    波兰电影周第一天,看完<华沙1944>后,我以为这是我看过的最血腥和惨不忍睹的战争电影.没想到,两天以后,看完<沃伦>,我就得修正自己的观点了.<沃伦>的血腥程度远 ...

  • 荐书 | 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

    推荐一本历史科普类的大众读物,小编搞统计学之余抽空读的.就小编本人来说,对二战之后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比较模糊的,只有个大致的框架--二战结束,东西欧分别由美(英)军.苏军占领,然后冷战铁幕落下,西欧战后 ...

  • 二战后的欧洲,秩序的背后:报复和清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事,在1945年5月已经画上句号.但这个伤痕累累的大陆,一直要等到几年之后才恢复基本秩序,其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暴力.报复.清算.强制关押和迁徙.一直要到21世纪初,因为这段混 ...

  • 苏联与德国二战全程纪录 第十六集《解放波兰》

    苏联与德国二战全程纪录 第十六集《解放波兰》

  • 被称作影史最残酷战争电影,18岁以下慎入!

    前言 当反映二战的电影,在经过<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家>之后,还能诞生更为发人深省的电影佳作吗?毕竟以上两部电影,一部将战争中的人性闪耀出光辉,另一部则是让战争中的苟且蕴含着 ...

  • 《谈钱不伤感情》|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帕尔默夫妇,美国有名的"金钱伉俪",丈夫斯科特·帕尔默和太太宝芬妮·帕尔默. "金钱人格"概念,就是这二位提出的,而除了理论,这二位还在美国发起过一个 ...

  • 《谈钱不伤感情》谭成·读后启发

         这本书里最值得我们注意的精华内容,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下:首先,我们知道了金钱问题是破坏婚姻关系的最大杀手,而且导致金钱问题的,不是穷也不是"小气"或"挥霍&quo ...

  • 谈钱不伤感情——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压岁钱,这是源远流长的习俗.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孩子的压岁钱也越来越多,估计有的孩子的压岁钱会高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吧? 当然,不正常的压岁钱不算,你懂的. 如何对待孩子的压岁钱,不同的家长 ...

  • 《爱的八次约会》②:谈性不尴尬,谈钱不伤感情的夫妻,都是这么谈的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606本书 <爱的八次约会> 接上篇:<爱的八次约会>①:好的婚姻,都是聊出来的 03. 别让爱情死于「无性婚姻」 正所谓,床头吵架 ...

  • 《六个瓶子里的历史》| 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汤姆·斯丹迪奇,拥有牛津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位的英国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著有<舌尖上的历史><六个瓶子里的历史>,现为<经济学人>杂志的科技编辑. 关 ...

  • 《卡路里与束身衣》| 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露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英国历史作家.美食家.播音员.作品以医学.健康方面的科普读物为主,代表作<英国鸦片滥用史>曾获朗文历史奖. 关于本书 <卡路里与束身衣>是一本 ...

  • 《裸猿》| 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科普作家.电视节目撰稿人.主持人和艺术家,曾长期担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还兼任着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在观察.研究动物的同时,他一直试图 ...

  • 谈钱不伤感:如何提高股市收益

    可以说,每个人都拥有金钱梦,但懂得该如何获取或使用它的人却寥寥无几. 都说谈钱伤感情,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没有恰当正确的金钱观,所以当一切都好的时候,怎么都行.只要涉及到金钱,势必会滋生各种问题. 在 ...

  • 谈钱伤感情的搞笑语录

    欺骗一个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自己的真感情,也许不是我遗忘了,只是我不原意想起而已 心情不好的时候去超市捏方便面·· 又到了这个学长勾引学妹,学妹勾搭学长,学姐垂涎学弟,学弟攀附学姐,学姐嫉妒学妹,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