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战争(13)晋楚邲之战

晋楚邲之战,和晋楚城濮之战不同,一切皆由楚军先行主动。

楚军第一个策略是让郑人劝战。郑襄公乃遣皇使晋军曰:“郑之从楚,社稷故也,未有二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承其后,楚师必败。”郑使此言,在楚人立场言之,则使郑人劝战,俾便一战击败晋军,以确保对郑之控制。但在郑人立场言之,亦极愿晋楚速战,以便择强而事,免徘徊于两强间之痛苦。

晋军对郑之劝战,亦发生两派不同之主张。一派以先谷为首,力主决战,借败楚以服郑。赵括、赵同附和之。一派以栾书为首,以为郑之劝战,乃为郑自身计,俾择强者而亲附之,故不可信。赵朔、荀首附和之,然荀林父犹豫于两项意见。郑又叛而通晋,乃于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兴兵伐郑,进围郑都。至是年三月,郑力战不支而城破;郑襄公肉袒牵羊以降楚。楚军乃退三十里以示德意,并遣潘尫入盟于郑。襄公乃使其弟子良为质于楚,以示不叛。

移师于郔楚庄王盟郑之后,为确保郑国计,乃移师北向,驻军于郔(即郑之廩延,今河南省延津县,亦即昔年城濮战前,晋军南渡之地)。盖楚驻军于此地,对晋则封锁黄河渡口,以掌握作战主动之权;对郑、宋、陈、卫,则示形势以威服之,不仅“饮马于河而归(《左传》语)已也。

当晋军在衡雍地区渡河时,楚王与孙叔敖均拟南归以避之,遂即自郔向南移动。此即《左传》所载“令尹南辕反旆”是也。但楚王之嬖人伍参欲战,并谓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战之必胜。及楚军抵达管地时,庄王遂采纳伍参之议,即选择此地区以待晋军之决战。盖管为当时郑北之战略要地,据此足以阻塞晋军之南进,即《左传》所载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乃掉转行军方向,转而北向以面对晋军。

晋国以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谷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赵盾之子)将下军,栾书佐之;韩厥为司马;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依城濮战役旧例观之,晋楚两军之兵力与车马之数,与前次战役概略相同,楚军步卒数优于晋军一倍。

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六月初,晋军救郑到达今河南省黄河北岸之温县地区时,三军元帅荀林父,获知郑已与楚媾和,郑子良为质于楚;及楚三军驻于郑廩延地区之状况。于是荀林父集诸将佐会商今后进止之策。当时有主退与主战两派。荀林父以为救郑而郑既降楚,已失救郑之机,不如待楚军南归后,再行伐郑。如此,即可不与楚国作战,而仍可对郑恢复控制之权。

上下军将佐,均同意荀林父之主张。盖此种军事策略,亦为晋十年来与楚争郑之一贯方策,因郑国距晋近而楚远,正可运用“弱则攻之,强则避之”之战术。但中军佐先谷反对之,以为“威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为三军之帅而非丈夫,不足以与谋,诸子能为,我不为也”。遂自率其佐之所属,径渡河南进。先谷既渡,下军大夫荀首略谓:“谷军必危,违令而行,谷司其咎。”但司马韩厥则向荀林父曰:“先谷以偏师陷敌,元帅之罪大矣。因师不用命,乃元帅之罪也。失属亡师,为罪已重,故不如全师而进;战而不胜,罪共分之。与其专罪,六人(六卿)同之,不犹愈乎?”荀林父闻韩厥之言,遂被迫令全军在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西)渡河。

全军渡河既毕,乃选择邲地(在衡雍西南)驻军,并自西至东依上中下三军之顺序,排列驻扎,前临敖、鄗二山,后背大河,与当面之楚军隔荥泽原野而阵。

楚军第二个策略,则为遣少宰至晋,谓楚军此次行动,乃承成穆二王之先例,在抚定郑国而已,并不敢开罪于晋,请晋军不必留此云云。晋则以王命为词,命士会答之,曰:“昔周平王命晋与郑夹辅周室,今郑怀贰,故使群臣问之,与楚无与也。”先谷以士会答词为软弱,乃从而更之,谓“必逐楚军无避战”。其实楚人之此次遣使,着眼点即在探察晋军之意向与虚实。

当晋军待盟之际,楚突然派兵挑战,遣许伯、乐伯、摄叔等驾单车驰入晋军。乐伯射住晋军,摄叔则突入晋营掳一人而去。鲍癸追逐之时,晋将魏锜(魏犨之子)先以求公族未得,赵旃(赵穿之子)亦以求卿未得,皆怨,欲致楚军以败荀林父之功,故二人均赞助先谷之谋,相继请求对楚军挑战以报复之。荀林父不许。二人乃改请为使往楚军请盟,竟又许之。二人先后出发,实即向楚军挑战,然荀林父虽知之而不能加以制止。

二人去后,上军将佐士会、郤克,曾主张立即准备作战,以免为楚军所乘。先谷则反对之,曰:“郑人劝战,不敢从也。楚人求成,不能好也。师无成命,多备何为?”荀林父除虑二人有失,当派出钝车若干乘,以备接应外,对此又无所决。于是士会乃独使上军在敖山前设伏兵七处以事警备。中军大夫赵婴齐,见中军正副元帅意见冲突,皆无处置,乃亦使所部至河岸准备船舶,以备不虞。

魏锜赵旃二人既赴楚军挑战。魏锜先往,即为楚将潘党所追逐。当潘党追之不及而回军时,见魏锜前面尘。曰“晋军至矣”,实即荀林父所派接应之钝车也。赵旃继魏锜之后进袭楚军,约于日没前突入楚军辕门内而扰乱之,又为楚之左广所驰逐,且几为所擒掳。

当魏锜、赵旃相继袭击楚军时,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先后来袭,且据潘党“晋军至矣”之报告,诚恐晋之大军随后来攻,乃立即下令布阵。以工尹齐将右拒,唐侯将左拒(按繻葛之战拒为方阵),自与楚王居中准备迎战。布阵已毕,孙叔敖曰:“宁我迫人,无使人迫我。兵法云,先人有夺人之心,迫之也。”遂即转取攻势,下令越荥泽向晋军猛攻前进,以右军攻击晋下军;左军攻击晋上军;中军攻击晋中军。楚军左军在攻击前进中,途遇追逐赵旃之左广,时潘党既与楚王会合,右广亦至,楚王遂即令潘党率所部及左右两广,共车四十乘加入左军作战。

楚军既全面向晋军进攻,此时晋军首先与楚军遭遇者,为荀林父所遣接应魏锜、赵旃之钝车,当即为楚军所歼灭。荀林父正待楚使来盟之际,突见楚大军如潮而至,彼始感到晋军此时前临大敌,后阻黄河,既无御敌准备,又值黄昏之际,惊慌错,中心更无主宰。乃于中军击鼓,大呼曰:“先济者有赏。”盖图全军北渡以逃遁。

然晋军事先既无渡河准备,又无其他应变措施,楚之军猝然攻至,晋军措手不及,车不及马,人不及甲,中下军皆在混乱中涌向黄河沿岸溃退。此时中下军中除赵婴齐一部,因先有准备获得先行渡河外,其余皆溃不成军,拥挤于河岸附近,争舟渡河。其未得船者,则群趋入水,蚁附船缘,图攀援以渡,船只因此不能开行。而在船上者则以急于脱逃,挥刀乱斩,断臂断指者纷纷坠入河中,以及其他因践踏拥挤淹溺河中而死者不计其数。

晋中下军是夜通宵争舟渡河,混乱呼唤之声,整夜不绝。其中军之一部则因争舟不得,乃转而向右移动,遂为上军所收容而获得安全。是役也,幸楚军并无压迫晋军于河岸而聚歼之计划,中下军乃得于混乱中逃脱,此诚晋军不幸中之大幸也。

在晋军混乱争舟渡河之际,乃发生另一件事,实有大助于晋中下军之脱逃。盖当下军大夫荀首登舟时,忽不见其子荀䓨。据目击者云,已为楚军所掳。荀首因怒而复登岸,并呼集其所属,下军士卒亦多从。于是荀首以魏锜为御,反身向敌攻击,以图夺回其子。在其攻击前进中,适与楚进迫之先头部队遭遇,荀首乃立即射死其将连尹襄老,又射倒公子谷臣,遂一并掳回,以备战后换俘之用。荀首此举,虽为其子而发,但实际所收之效果,等于为中下军渡河所作之攻势掩护。楚军之所以未继续压迫晋军者,殆即以此故。

晋上军方面,因士会早有准备,故楚军左拒攻之反为伏兵所掩击。郤克此时犹欲转取攻势,士会曰:“楚军士气方张,彼若集其全力以攻上军,则上军危矣,不如撤退;六卿同退,借以分罪,兵无死伤,全师而返,不亦可乎?”遂下令撤退。士会自行殿后,楚军不敢逼,晋上军因以不败。

邲之战,原为晋楚争夺控制郑国而起,郑之得失,实为两国霸权消长之关键。此役楚既战胜,楚庄王遂进而作控制整个中原打算。其下一目标即为宋国。因宋国自城濮之战以来,常附晋仇楚。且宋国地位,居于中原东部之中心;若控有宋国,则对鲁、曹、卫亦均有控制之力,因之遂乘邲战战胜之威指向宋国。

是年冬,楚兴兵伐萧(萧为宋之附庸国,今江苏省萧县)。晋对楚之伐萧,亦知楚之此一目标在控制宋国。故次年夏荀林父复兴兵伐郑,盖欲借胁郑以缓宋之急。郑以迫于晋之兵威,乃与楚共谋对晋之策。于是楚乃决定作彻底攻宋之举,以完成其对整个中原之控制。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兴兵伐宋,进围宋都,一面遣使聘晋,以缓晋之来救。

宋即告急于晋,但晋此时正有事于赤狄及秦,故仅遣使告宋云:“无降楚,晋师悉起,将至矣。”以固宋人抗楚之志。因此,宋被楚围攻达九阅月之久,致宋人困于围城之内,“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炊也)。宋此种抗楚不屈之坚强精神,虽属可歌可泣,然终以晋救不至,于次年夏五月力尽而降楚,于是中原之形势,遂尽为楚所控制。

(0)

相关推荐

  • 真实历史:楚庄王是经历了多次等待和失败后才一鸣惊人的!

    话说楚庄王同意了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现实的情况是当时朝政非常混乱,内乱外困交加,楚庄王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国内的情况安定下来,再处理外面 ...

  • 三家分晋(五)

    从边缘化始到边缘化终的栾书 栾书像 栾书是一个朝气蓬勃.怀揣着伟大理想的年轻人,奈何父亲留给他的只是下军佐(六卿末位)的职位.为了振兴栾氏家族,更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栾书便投靠了他的直属上司,时任下军 ...

  • 霸业的更替、国运的兴衰——晋楚“邲之战”

    在我的前一篇文章--<山雨欲来风满楼--"邲之战"前,晋楚两强的对峙和交锋>中,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晋楚两国为了争霸.各自出兵,在郑国境内进行了反复的争夺和对峙,晋国在两任 ...

  • 百年晋楚争霸,那些夹在中间的小国战祸惨烈 | 春秋史话连载11

    每天一篇中国史,本篇系精编经典中国通史之<春秋史话>连载11,欢迎收看. 春秋时期争霸斗争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的是晋楚两国.处在两国之间的是郑.宋.陈.蔡等国,他们的所属,常是霸业在谁手的 ...

  • 中国史上战争(16)晋楚鄢陵之战

    麻隧战后第三年,即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楚国以上年伐郑伐卫,曾受郑军之牵制,无功而还.乃于是年春使公子成赴郑,许郑以割让楚地汝阴之田(约在今河南省襄城县汝河以南之地)以求和. 郑成公果叛晋附楚 ...

  • 中国史上战争(11)晋楚城濮之战

    楚国致力中原与晋国图霸期领导诸侯捍卫中原之冲突是城濮大战基本导因. 周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634年,楚国控制中原之形势实已相当稳固.不料中原诸侯宋国忽叛楚通晋,予晋文公以莫大之鼓舞,亦予楚成王以莫大之 ...

  • 中国史上战争(21)吴破楚入郢(ying)之战

    自周敬王八年,楚昭王四年,吴王阖庐三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庐采取三分敝楚长期消耗之战略,迭次分兵攻楚,迄于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已历六年,<左传>载,自楚昭王立,无岁不有吴师. ...

  • 中国史上战争(20)吴楚鸡父之战

    周敬王元年,吴国淮河流域的国土之地仍由为楚国盘踞,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兴兵进攻州来. 梦国平王闻吴军进攻州来,便遣使征集顿(今河南省商城县南故南顿城).胡(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二里胡城).沈(今河南省沈 ...

  • 中国史上战争(19)齐袭晋太行之战

    此次战役导因,一是齐国报复上次平阴之战,二为栾盈被逐,欲以报其私人之仇恨.其间可能又介人楚康王之阴谋,以期晋齐两国内讧,造成中原之混乱. 齐庄公之作战方略,以潜遣栾盈回晋造成晋国内乱,为其主要才谋略, ...

  • 中国史上战争(18)楚救齐伐郑之战

    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冬十一月,正当晋及诸侯之军围攻齐都临淄之际,楚康王闻齐都危急,思欲伐郑以救齐. 楚令尹公子午出军伐郑,先集中于汾(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是役公子午本不愿出兵,又值深冬气候 ...

  • 中国史上战争(17)晋齐平阴之战

    晋悼公霸业,是以团结中原诸侯对抗荆楚之北侵为中心.西部牢控嵩山高地以临郑许之平原:中部强宋国防卫以屏藩曹卫:东部则扼守彭城以保障邾鲁.一面并由此东联吴国以威胁楚之东疆,造成中原北部及东部绝好之战略形势 ...

  • 中国史上战争(15)晋秦麻隧之战

    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使魏相至秦,宣布与秦绝交.又派郤锜赴诸侯各国征师.是年夏五月,晋厉公遂会齐.鲁.宋.卫.郑.曹.邾.滕八国诸侯,联军伐秦. 当时晋国都在绛,即今山西省曲沃县西南二里 ...

  • 中国史上战争(14)齐晋鞍之战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春,齐伐鲁,攻鲁北鄙的龙邑.齐顷公嬖人卢蒲为龙人所擒杀,齐侯亲鼓以励士,攻三日克之.遂转兵至巢丘(今山东聊城县东北),西向侵卫.卫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等率师御之: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