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漫话春节——你可能完全不知道的春节的来历
最新:友谊之光——2019年·橡树·成都洛带·读书音乐聚会~花絮
今天年三十,橡树特别以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春节,即农历大年初一。
这是华夏文明圈广泛认同的最为重要的华人的节日。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前,大年初一被称为上日、元日、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大年、新岁等等,唯独没有春节这一称谓。
作为华夏文明圈公认的农历新年年节春节,到底是怎么样的来历?
想来,肯定很多朋友都会感到茫然。
今天,我专门为大家介绍春节的渊源、来历。
相信大家看完、理解这篇文章以后,再与亲朋好友在酒足饭饱之余,切磋交流一番传统国学文化,侃侃而论间,定然有所收获。
当然,如是看完自认有所收获,还望三点一转,支持橡树原创。
(本文观点为橡树原创,拒绝洗稿剽窃)
言归正传。
先说传统的春节。
从前,在春节没叫春节而是大年初一的时候,农历新年年节是包括由农历腊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大约十余日甚至二十日余日的全套组合年节。
——在这些组合日子里,天天都是让人惊喜的节日。
包括农历腊月初的腊祭,腊月后期的灶祭,再到腊月最后一日的除夕,以及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等等节日。
无休无止地叩头,没完没了地点香,没完没了地祭祀各路鬼神、祭祀自家祖先。
当然,没完没了除旧迎禧,布新纳福,祈求丰年,也是必不可少。
全套过完,这才算是过上了最传统、最正经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农历新年年节。
那么,传统的农历新年年节到底源出如何,到底怎么变成后来的春节?
相信绝大多数朋友略为知道一些关于年和爆竹的坊传。
至于其他,当然不得其解。
————今天年三十,橡树特以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眼看春节在即,此刻,橡树为朋友们正式揭晓,说说这个看似简单,却蕴藏中国传统文化极深的农历新年年节大年初一,即春节的渊源,来历。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某日,传说中的舜,即天子位。
这天,他领臣属祭拜天地完毕,就将当天被当作一年岁首,称为元旦。
可是,这毕竟是传说。
国际国内公认中国文明有文字记载的那年,是共和元年。
话说,公元前841年才是我国历史确切纪年开始。因此,理论上去看,关于舜的那些没有史书记载的传说,也就只能当成童话,或者神话。
不过童话也好,神话也罢,这个传说流传千年,倒也可以侧证一点:
大年初一,源自传说中的岁首元旦。
通常,这是课本介绍农历新年由来的比较规范和广泛的说法。
然而,由东西周而秦汉、唐宋、明清,滥觞于共和元年的华夏文明多次断代,不同的族群轮流主宰中原,农历新年年节自然也随之变化。
然而,无论如何变化,华夏文明总是在鬼神文化框架下发展,所以,农历新年年节别无选择,自然蕴藏着鬼神文化意味。
于是,民间就有了世俗的、民间的、朴素的关于年的传说。
远古有怪兽,本性凶残,其名为年。
每到腊月三十,年便窜村挨户,寻噬良民,人们血流成河,却又无可奈何。
某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觅食到某个村庄,正逢村民高举火把正在聚会。
火光中,年猛然看到村民舞动红布,吃惊瞬间,碰巧火把燃烧爆出噼里啪啦声响。
惊惶之下,年转身逃窜,于是,人们得以幸免……
就此,年怕响,怕红,怕光,人们也就定期挂红、点火、燃爆竹来过年以保万全。
如此这般儿子孙子地传下去,传到现在,过年就成为风俗。
沿着这一蓝本,各朝各代和不同地方的人们纷纷别出心裁,各自编出了五彩缤纷的更逼真的、更通俗的传说。
——当初吓跑年的那一声声响的传说,也就衍化多了很多诸如人们避寒烤火取暖,燃松节、燃竹节,以及顽童抽陀螺、甩牛鞭子等等说法。
显而易见,这种说法荒诞、离奇、稀里糊涂。
在史书没有记载,甚至连野史都算不上。
古人迎新点爆竹。
然而,颇具喜感的是,这类本无法上桌面的市井说法,却又是现在热衷推广传统国学的媒体、自媒体最为坚持的定式说法。
——相信就在这几天,一定会有不少的媒体自媒体再次翻炒这个关于年的故事。
从前,如此重要的农历新年年节,显然不会是源于这类轻薄粗糙、荒诞不经的传说。
————今天年三十,橡树特以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说起农历新年年节,自然要从舜即天子位的岁首说起。
鬼神文化历来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
信奉鬼神的古人为了感恩祖先和上天,往往选择岁首前后日子,祭祀各路鬼神和自家祖先。
自舜的传说到秦汉时期,因为各朝各代天子皇帝不同,相继流传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古六历法不同,因而,择定岁首各不相同。
因此,祭祀大典选择日子往往充满变数。
到了西汉汉武年间,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运用天干地支推演制订了《太初历》,确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
《太初历》基本确定了农历框架,于是,每年的岁首终于基本稳定下来。
岁首确定,也就有了围绕岁首的腊月、正月。
如此,春节的来历,自然免不了回顾前文提及的岁首之前的腊月。
腊,即是肉干。
腊月,自然是与肉干关联。
古代缺肉,能够吃肉,自然是奢侈的事情。
在没冰箱的古代,偶尔运气,人们猎获得来之不易的肉食品,一顿吃不完,就算馊了,臭了,那也舍不得丢。
于是,人们将肉和盐、香料捏吧捏吧,晒干风干,制成珍贵的肉干。
逢年过节,有空摸出老肉干嚼嚼,解馋,那也是上等人的专享。
好东西当然首先要拿来祭天祭地祭祖先。
由此,腊,一岁之大祭——腊月由此出现。
————今天年三十,橡树特以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可见,农历新年年节这般如此隆重的日子,其实最早和老肉干相关。
中原文明以农耕为根本,春夏忙碌,腊祭当然首选农耕相对清闲的冬季。
腊祭核心自然是天地祖宗。
两汉之后,直到三国、魏晋,史书记载,不同国家,不同集团,乃至于不同的村庄,大伙都根据自己打猎运气去腊祭。
所以,当时的腊祭随着各自运气编排,史书记载是择日举行。
所谓择日举行,其实就是走到那天黑,就在那歇夜。
永嘉南渡,这是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当时,大量喜欢狩猎吃肉的游牧族群提着砍刀,恶狠狠挤入江淮之北。
相比农耕土著族群,新来的游牧族群更习惯狩猎。
于是,北方饱受战乱摧残,沦为牧场,猎场。
对应,被挤压在江淮之南,中原农耕族群既要警惕北方入侵,更要抓紧时间,在荒芜的新世界开辟更多的农田,寻求生存、发展。
当年的江淮之南几乎没有开发,再加上中原农耕族群南迁水土不服,于是,他们惶惶不安,以为瘴气遍生,山神作怪。
于是,他们烧山开荒,有意无意间,也就以燃烧爆竹声响去自壮胆量。
渐渐地,迁徙江淮之南的农耕族群欣欣然习惯了南方生活,成为南人。
就此,后来江南繁华,为怀念当初烧山开荒,苦熬瘴气的激情岁月,南迁的农耕族群便选择正月一日,春秋端月等等特殊日子,专等第一声鸡鸣,随即起床,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爆竹,成为一种习俗。
岁月荏苒,等到隋帝国一统江淮南北,那时的南方,以扬州为中心,已经发展成极度繁华、时尚的大都市。
尚武的北方人等南游一看,南方人居然会烧竹子整出噼里啪啦的动静,好玩。
于是,大家都学会砍竹子燃着听声响玩。
砍竹子点燃,玩爆竹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玩什。
——至于课本上传说的靠硫、硝、碳混合火药做炮仗、焰火,那是后话,和春节发源没半毛钱的关系。
————今天年三十,橡树特以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说到这里,知道了神鬼文化,了解相关古人馋肉和肉干、腊祭、烧山开荒燃爆竹等等往事,自然,我们也就基本上就跨越了认知春节来源的门槛。
傩文化是华夏文明极为核心的元素之一。
进了门槛,迎面就是一个生僻字:傩。读作nuó。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傩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人在手舞足蹈。
在华夏文明传承的神鬼文化范畴,我们理解的傩,自然就是手舞足蹈的驱傩、跳傩、傩舞的意思。
古代,所谓驱傩、跳傩、傩舞,都是高技术、高科技的垄断顶层意识形态的从业者的专长。
换言之,基本就是传说中的职业巫师,宫廷巫师的专长。
他们呓语起舞,既要引导人们去信奉天地、鬼神、祖宗,还要承担通灵天地人的重要责任,用骨头龟甲做成神符,再搭配草根、树皮、昆虫等等当做灵丹妙药,居高临下守护那些苦熬人生的芸芸众生……
后来,人们称谓他们为巫医。
其实,中医就是源自巫医。
虽然巫医治病看似很不靠谱,不过,巫医确有相当的情操。
和现在的医院先收钱,才治病的规矩完全不一样,他们倒不特别提出先收钱,后治病。
悬壶济世,便是他们的追求,操守。
古代环境艰苦,每年的冬季,既是人类生命最难熬的生死季节,自然也是巫医们夜以继日着驱傩、跳傩、傩舞以拯救生命的季节。
古代环境恶劣,寒冬腊月每一次气温突降,都是对生命的严峻考验。
——鼓掌。
此刻必须鼓掌。
恭喜各位,当年,如不是老祖宗百里挑一地成功熬过那些酷寒,哪里会有此刻吃得满嘴流油的你、我、他?
现代的江西南丰跳傩。
且不说驱傩、跳傩、傩舞是否真有疗效,熬过寒冬,安然无恙的古人自然对驱傩、跳傩、傩舞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既然佩服,当然要拿出好东西,驱傩、跳傩、傩舞,继续祭天祭地祭祖先,祈求来年无病无灾。
——千万不要认为古人当年没完没了的祭祀仅仅是他们满足于投身公益事业,又或者搞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今人。
其实,老祖宗和我们一样现实。
岁首前后的所有祭祀其实都是老祖宗们想当然的,用最好的祭祀物品对天地祖先的贿赂、收买。
我给你祭祀,你保我传宗接代、升官发财、出人头地。
薪火相传,传宗接代、升官发财、出人头地便成为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符号。
——如今春节,大吃大喝之余,照样是祭天祭地祭祖先的时节。
奉着贡品、烧着纸钱,喊着先人领红包之后,现代人谁又不是满满虔诚祈求,非要天地祖先们保佑自己发财、升官、生子?
正是岁首前后祭祀活动的各种祭拜,为传统文化丰富和添加了跪礼。
跪礼和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来话长,这里点到为止。
可见,如今遇事,人们一旦处于弱势就会往往情不自禁就想跪下祈求,满满虔诚?
——其实可以理解,这个习惯,你我都不免俗,祖传的。
————今天年三十,橡树特以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卧床的病人,和为之治病的女巫医。
继续言归正传。
历史还在继续,关于农历新年年节的故事和文化,当然还得继续发育。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明都不是课本反复强调的纯粹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史便是来自河西走廊、蒙古山西、辽西走廊的文明与传统的中原文明的纠缠史、融合史。
周王东迁、永嘉南渡,以至后来突厥、契丹、女真、沙陀、回纥、蒙古、满人先后自河西走廊、贝加尔湖和西伯利亚涌进中原,改朝换代,来自北方的萨满鬼神文化也就和中原传统的鬼神文化融合,形成了更有特色的神鬼文化。
有着更有特色的神鬼文化渲染,岁首及农历新年年节也就有了更有趣的传说。
唐、宋以后,随着萨满文化强势注入中原,进入千家万户,再到腊月时节,五祀的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既不断换成各种强势民族人物,祭祀天地祖先的习俗也就慢慢让位萨满鬼神文化。
萨满鬼神与传统中原驱傩、跳傩、傩舞混杂一气,无法分割。
——鸠占鹊巢之下,华夏文明传说中的盛于前秦时期、秦汉时期的神鬼文化,终于渐落下风。
偶尔一想,所谓古代文明史,既是本土文明和外来文明的纠缠史、融合史,也是本土与外来的鬼神文化的纠缠史、融合史。
数以千年,鬼神文化并没有发展、升级为宗教,不能不说这是鬼神文化发展上的缺憾。
也因为这个缺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热衷、嗜好不断塑造新的偶像,新的鬼神。
自秦汉、唐宋、明清,新的偶像,新的鬼神不断为群众创造、翻新、脱胎、层出不穷……
这种一眼看去非常愚蠢的文化现象,正是南北鬼神文化的纠缠史、融合史长期影响的必然结果。
为此,往返、画圈、重复复制式的神鬼文化无法往前发育,自然也就影响历法,影响岁首及农历新年年节往来摇摆、飘忽,经历数以千年,却终于无法定型。
南怀仁在1660年往北京协助汤若,汤若望去世后,1669年,南怀仁接替汤若望,任钦天监监副。
————今天年三十,橡树特以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于是,来自葡萄牙的汤若望和来自比利时的南怀仁,便成为这一尴尬文化现象的解铃人。
曾经,央视在《探索发现》栏目2009年第81期《他与帝国同行》节目里,奉汤若望为神明,直接定义了汤若望为农历编撰人。
实则,汤若望并非农历编撰人。
当年汤若望和南怀仁在明清之交和康熙年间,参考西历,仅是修撰了摇摆、飘忽、模糊的传统农历。
不过,他们基本明确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二十四节气。
于是,传统节日随着新的农历稳定下来。
自满清开始,按农历过的端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终于有了统一的标准。
当时,虽然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各地各有各过法。但是,在岁首及农历新年年节上,全国各地终于都有了稳固的、精确的、统一的日子。
显然,这为现代春节的出现奠定了前提上的基础。
可以说,汤若望和南怀仁就是现代春节的奠基人。
时间一晃,来到1912年1月1日。这是西历新年岁首。
当时,孙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大总统宣言书。
在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于是,沿用数千年的农历就此为民国政府废除。
农历废除,曾经的端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等等农历节日自然随之乱七八糟……
为此,袁世凯在1912年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在继续推广公历以接轨世界的同时,只得重新发布命令,宣布从1913年起,将端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等等传统农历节日,统统配套公历过节。
除夕改到公历的12月31日,岁首元旦即正月初一,当然就改成公历的1月1日。
————今天年三十,橡树特以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然而,按照农历腊月底过除夕,正月初一过大年,这是世世代代传承的习俗,岂有说改就改的道理?
况且,国人本来就习惯了传统农历本来的摇摆、飘忽、模糊。
现代春节之父,民国内务部总长朱启钤。
正逢新旧鼎革时期,又加上公历农历纠缠不清,在1913年的公历元旦和农历除夕、大年,放假的放假,民国各类公职人员魂不守舍。
新旧历法混乱之下,他们团圆的团圆,拜年的拜年,上班的上班。
于是,国家行政更是乱套,一塌糊涂。
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起见,就农历四时令节事项,专门上书袁世凯: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1913年7月,袁世凯鉴核施行朱启钤的农历四时令节提议。
就此,民国政府确定公历岁首为元旦,农历岁首正月初一为春节。
于是,农历新年岁首第一天正式易名春节。
随后,在公历元旦和农历春节终于并存的1914年,春节终于横空出世。
至此,1914年1月26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