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热心学习兵法,李靖却一口咬定:他肯定是想要谋反
贞观年间,两位重臣先后找到唐太宗互相告状,他们就是李靖和侯君集。说起来,这二人都名满天下,位高权重,曾经还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李靖自然不待说,是唐朝开国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侯君集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时的旧部,跟随李靖等人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
更为特殊的是,在奠定李世民当皇帝的玄武门之变中,李靖作为国家的大将,并没有参与,而侯君集却表现突出,被李世民定为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所以对于二者来说,侯君集获得的信任可能还要更多一些。
他们向唐太宗告状的事情,现在看起来有些哭笑不得,那就是侯君集奉李世民的命令,向李靖学习兵法,然而每到关键的精妙之处,李靖却绝口不提。这样的行为,在民间的师徒之间非常常见,做徒弟的也只能忍气吞声。然而侯君集是奉了谕旨来求教的,当然也有理由不满,他甚至怀疑李靖有谋反的企图。
唐太宗也很困惑,李靖素来为人坦坦荡荡,哪怕当年拒绝参与玄武门之变,也是自己是国家将军不能帮助藩王为理由,又为何在这种事情上小家子气呢?难道他是害怕侯君集学会兵法之后,建功立业,超过了他的功劳吗?
于是,李世民则向李靖询问原因,而李靖则回答得振振有词:这正是臣所担忧的,也是臣向陛下提醒的。如今天下已经安定了,我所教授粗浅的兵法,对于平定周边这些普通国家,已经足够了。侯君集还要谋求上乘的兵法,必定有不臣之心,这是要谋反啊!(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异志焉!)
这是个尴尬的争议,双方为这点小事而纠缠,让唐太宗也很头痛,觉得自己的大臣没有体面。他不愧是圣明之君,并没有做出任何处理。天子不表明态度,也是一种态度,它说明李世民选择了信任两位国家肱骨之臣,并不愿意为这些小事伤了和气。
此后的李世民,丝毫没有对侯君集产生怀疑。他任命其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让契苾何力担任副手,兴兵征讨敢于中断唐朝与西域往来的高昌国。
高昌国并不难打,主要是路途遥远,中间还要穿过沙漠。但侯君集不辞辛劳,克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千里迢迢将高昌城围攻起来。就在唐军将士嘹亮的歌声中,这座顽抗到底的孤城被攻克,加上此前作为李靖的副手攻克吐谷浑,侯君集为大唐灭掉了两个国家。
然而,这样的表现,让李靖还是看不上眼。他又找到唐太宗说:有一次,臣和侯君集一起骑马回尚书省,本来应该在门口下马。然而侯君集却骑马路过了门口几步还没停止。他如此心不在焉,心里在想些什么,肯定是在想谋反的事情!(君集意不在人,必将反矣)
李世民听了这话,依然无动于衷。作为一名伟大而自信的皇帝,他实在不能像那些昏君一样,对自己的大臣进行有罪推定,更不能以这些捕风捉影的理由,就将亲信扣上谋反这样的帽子。
然而,侯君集还真是有谋反之心,他从高昌攫取了巨额的财富,被人告发后心里忐忑不安,还曾因此下狱。后来念及他的功高,侯君集还是被放出来了。当走出监狱的那一刻,侯君集认为自己颜面扫地,就对唐太宗心怀不满。
此时是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地位不稳,侯君集便怂恿他仿效玄武门之变,逼迫唐太宗让位。此事被他的女婿贺兰楚石告发,无可抵赖。唐太宗只能忍痛将其在闹市斩首,临刑之时还对他长叹道:
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
倒是李靖,因为这两件小事,莫名其妙怀疑侯君集谋反,而还真就被他说中了,由此得到了“见微知著”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