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二难记的古诗,生僻字的乐园,读一遍都头皮发麻
在中国文化史上,出现过很多难背的诗歌,想必大家都已经在中学语文课上就已经领教过了。但要知道,好心的编委们为了给我们减负,已经放弃了不少重要的难背诗词。小珏认为,史上最难的诗歌,应该是大名鼎鼎的《离骚》。虽然谁都知道它的历史地位,但别说背诵,就是完整读一遍,不出错的人也算是高手了。
那么第二难背的诗歌是哪首呢?这个候选者就很多了,李白的《蜀道难》、《诗经》中的众多篇章、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有望入选。然而,如果让小珏来评,可能屈原先生的作品会再次入选,那就是《九歌·国殇》。
如果说《离骚》是因为生僻字众多,篇幅又长而雄踞榜首,《国殇》在前一个方面毫不逊色,只是因为字数不够拉风,才屈居第二。不然,您试着读一读: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首诗看起来是描写战争场景,实际上却是一首悼亡诗,对象是那些为楚国征战牺牲的士兵们。楚人好勇斗狠,在沙场之上不畏强敌,然而却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没有取得战功的无名士兵,往往被当作是“殇”,也就是无主之鬼,不但得不到怜惜,甚至是不被允许埋入墓地的,得不到祭祀和尊重。
其实,他们也是战争的牺牲者,也是胜利英雄的铺垫。一将成名万骨枯,屈原没有忘记他们,而是写下了这首不朽名篇以表达尊敬之情。
《国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战争的残酷,作者极尽笔力描述了战争中你死我活的壮烈场景。第二部分则是尽情讴歌楚国士兵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怀。纪念的是为国牺牲的战士,表达的是屈原对于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的大意是: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敌我的战车相互交错,刀剑相接。战场上旗帜遮天蔽日,敌人人数众多,飞箭犹如流星,将士们却奋勇争先。敌人侵入我们的阵地,左骖死去右骖马受伤。兵车的两轮深陷泥沼,困住了四马,主帅在危急时刻举起鼓槌狠狠敲击着战鼓。这场战斗杀得昏天黑地,最终惊动了神灵,全军将士就此葬身于茫茫原野之上。
战斗是失败了,在当时很多楚人的眼中,这些捐躯的将士并不看作是英雄。然而,屈原却尽情讴歌:将士们啊,你们一去不返,在茫茫原野之上路途漫长。你们佩戴长剑,手持强弓的英姿永远常在,即使是身首分离也永远不屈服。你们是真正的勇士,顽强而又英勇,始终坚毅不可凌辱。人虽死亡灵不朽,你们的英魂永远是鬼中枭雄。
这首诗难就难在生僻字太多,而生僻字往往却是当时的称呼,比如躐、骖、枹、絷等等,它们大多已经消亡,所以我们对其太过陌生。而且,楚辞的结构、语气,和现代诗歌以及语言相去甚远,这也增加了背诵的难度。因此,小珏认为,这首诗的难记程度仅次于《离骚》,如果屈原大夫多写几句,说不定它还得排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