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不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上上之策
“集团化办学”不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上上之策
王营
近日,长沙召开2020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卢鸿鸣表示,将改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尽快研制集团化办学退出实施细则,明确退出条件、程序和工作要求。从明年开始,取消集团化办学的“直升生”政策,所有初中毕业生都要以中考成绩为凭据参加高中阶段招生录取。
毋庸置疑,正如卢鸿鸣局长所介绍的那样,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为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其快速发展中带来了管理不规范、骨干人才紧缺、影响学校均衡发展等问题。要按照严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但通过各地近几年的实践看,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除了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了以外,笔者并没看到这种办学模式给教育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长沙市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进行集团化办学实践的当头,清醒地看到了集团化办学存在的弊端,旗帜鲜明的研制集团化办学退出实施细则,允许学校退出所属教育集团,是一种优化区域教育生态、尊重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
所谓集团化办学,其本质事实上就是“合校并学”。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以区域内某学段优质学校为龙头,就近将同等类型的薄弱学校合并过来,成立以龙头学校贯名的“某某教育集团”,集团管理干部、教师、教学资源共享。二是打着“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的旗号,影响较大的高中可以合并附近的初中、小学,初中可以合并附近的小学、幼儿园,成立以高中或初中学校贯名的“某某教育集团”。
集团化办学的弊端,首先表现在稀释了优质学校办学资源,并且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集团化办学的初衷是以强带弱,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集团形成后,龙头学校为了帮扶合并在一起的薄弱学校,就要对干部和教师队伍进行统一调配,原学校的一批优秀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可能会被派到薄弱学校任职,虽然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了,但不可否认是,龙头学校的师资水平却下降了。如果学校的硬件资源也实现共享,无疑会给龙头学校的资源分配带来一定压力。
一些教育集团形成后,往往不是一个校区,有的多达五六个校区,有的校区距离主校区较远,校长如果要巡查指导工作,往往要耗费一周甚至两周的时间,信息反馈不畅通,必然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
其次,集团办学由于校区分散,催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按照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后,一些教育集团无法在同一个校区内解决片区内各个年级学生就学,只好把不同的年级分散到各个不同的校区,这就给学生就学带来一定困难。比如,一些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本来可以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但集团化办学后,却要到离家十几里路的另外一个校区就学,路上交通、安全都成了大问题,对这类学生来说,显然不公平。
另外,一些实施“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集团,为了留住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打了政策的“擦边球”,在小升初和中考时实施“直升生”政策,挤占了本该考入本校的其他学校的招生指标,催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再次,集团化办学理念和模式趋同,影响了学校特色的发展。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后,龙头学校为了彰显自身的办学优势,往往把自以为高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强加于薄弱学校,导致薄弱学校一时难以适应,原来坚持很长时间好经验、好做法,常常被全盘否定,一切都要推倒重来,邯郸学步,从而使自身逐渐失去了个性和特色。
就基础教育而言,虽然各学段、各年级都要按教育规律办学,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因学生年龄差异较大,有各自的学段特点和规律,如果拿高中的办学理念去管理和指导幼儿园和小学,显然不符合实际。另外,即使同一学段的集团化学校,有的学校位于城区,有的学校在城乡结合部,有的学校地处农村,外部环境不同,自然学校管理和教学也不能采取同一方式、同一模式,然而集团化办学却往往抹杀了这一些差别,导致薄弱学校非但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出现下滑趋势。
有鉴于些,笔者认为,集团化办学不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上上之策。事实证明,学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办得越有特色越好。薄弱学校虽然暂时教育质量不如人意,但并不是样样都差,只要教育部门选好校校长,均衡搭配师资,跟上指导,分层评价,突出特色,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薄弱学校也可以实现“逆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