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是成年人该有的自觉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上一篇里,我们读到了儒家文化里的「让」。
在儒家看来,礼既是制度,也是是这个社会运转的基石。制定礼,就是制定每个人的本规矩,谁该处在什么位置,谁该得到什么待遇,谁先谁后,谁听谁的。
有了礼以后,这个社会就有了规矩,人人若是能在规矩上,少几分计较,多几分礼让,世界就会变得和平与安宁。
更多内容,请戳: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找人麻烦,就是找自己麻烦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读孔子是如何待己与待人的。
01.修身:细节见人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人,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这段话有点长,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财富与地位,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是正道得来的,我不要。就是说,捡来、偷来、骗来、抢来的富贵,都不是我该得的,我不能要。
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反过来,贫贱是人人都不喜欢的,人人都想要摆脱它,但如果是以不义之道脱贫,那我还是不要吧。
一言以概之,便是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君子去人,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义之道,那还是君子吗?
终食之间,一顿饭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造次,是匆忙的意思,也是形容时间很短。哪怕只是一顿饭的时间,颠沛流离之中,也不会放弃对「仁」的追求。
这里,孔子说「去仁」而不是「取仁」,正是说明了仁是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只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被私欲冲昏了头脑,在瞬息之间,便说做出了「不仁」的行为。
因此,什么是君子?君子是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你做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那么你就是君子。
0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前面,我们已经读到了孔子心中的君子,是哪怕在方寸之间,在颠沛流离之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那么,君子是如何对待周围人的呢?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而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
第一句,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的人,去厌恶不仁的人。
什么意思呢?
仁德是一种好恶,如,王王阳明所言,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仁德的人,知道了仁德的美好,但凡有一点不仁的念头,都会浑身难受,自己受不了,只有去除了,心才能安。
所以,去对别人的生活妄加评论,给别人带来不快的事情,君子是做不出来的。
不仁德的人,他的良心早已经泯灭了,你纵使苦口婆心劝他再多次,或是对他厉声呵斥,他依旧会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样,以后还怎么样。
因此,自己因为读了几本书,有了点知识,就跑去指责别人,或者去要求别人,在孔子看来,这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必须要自己先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才有可能会做出改变。你去指责他,是没什么用的。
我们的孔子他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
灵遥相信他一定会是一个温文儒雅,以德行感化与影响周围的人,让大家发「向善心」的人,而非一个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施行情感操纵的人。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