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他为狄仁杰申冤;拜相后,他却胆小如鼠唯唯诺诺

古人说封建社会的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很多意气风发的读书人为官前都是铮铮铁骨,可是时间一长,都逐渐变成了老油条。所以,包拯、海瑞这样的清官显得如此鹤立鸡群,魏征、于谦这样的硬汉也是如此凤毛麟角,更多的则是随波逐流的人。比如本文所说的这个宰相,曾经也是不屈的朝臣,后来却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他叫李峤,现在的人可能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但是在初唐的时候,他可是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文章在当时名动一时,比他稍晚一些的文人宰相张说无比崇敬的说李峤的文章“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

这个称赞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初唐的时候,李峤就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与苏味道齐名,人称“苏李”,后来人们又将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一起,合称为“文章四友”。他的咏物诗甚至传至日本,成为风靡一时的启蒙读物。如果不是后来唐朝诗人井喷似的爆发,他的诗文不知道还要火多久。

然而,诗文的地位是他年纪渐长之后逐步建立的,晚年之后,李峤被推崇为文章宿老,一开始最令人称道的是令人赞叹的勇气和不屈强权的铮铮铁骨。

唐高宗时期,他担任监察御史。此时,岭南地区的僚族叛乱,李峤被任命为监军,前往平乱。他跟随大军一路南下,为了避免损失,他亲自翻山越岭,来到僚族的居住地,宣读了大唐皇帝的圣旨。他的勇气和气势让僚人胆寒,最终伏地求饶,归降政府。

在战场时有勇气,在官场他也不缺乏勇气。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酷吏来俊臣非常受宠。有一次,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等重臣被他诬陷,下狱受尽酷刑。李峤负责复核这个案件,他顶住重重压力,坚持向武则天上书,为狄仁杰等人鸣不平。为此,武则天贬谪他当了润州司马。

经过一年之后,李峤又回到了朝廷,大概从这时候起,那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见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善于攀附权贵,阿谀奉承的官场政客,即使是他担任宰相也没有改变这一点。

当时,武则天宠信的男宠是张易之、张宗昌两兄弟,虽然他们貌美无比,精通音律,但对诗文却一知半解。偏偏武则天还想要让他们扬名立万,让他们编写一部诗集。李峤和一批善于迎合的文人一起,帮助这两个男宠修撰。最后,这部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的《三教珠英》如期完成。

不仅如此,李峤对男宠两兄弟多有谄媚,最终也让他青云直上,被拜为宰相。这个宰相由于各种原因,中途罢免过一次,后来还是走了张氏兄弟的路子,依附于二张门下才又一次拜相。

神龙政变后,张氏兄弟被诛杀,李峤也受到了牵连,被通州刺史。后来因为文采名望太高,又被选进朝廷。当时,他担任吏部尚书,这本来已经是个权力很大的官职,但他还想再过把宰相的瘾。于是,他大肆招进定员以外的官员,为自己增加人望。可是,此举直接导致朝廷的官员数量臃肿,财政吃紧,另外,本来的科举和铨选制度也被他破坏。

这时候,武三思和韦后私通,中宗蒙在鼓里,反而很信任武三思。李峤则向武三思表明忠心,又投入武三思的阵容。最终,在他自己的努力和武三思的帮助下,李峤再次拜相。

当时,王同皎自认是“神龙革命”的功臣之一,又是驸马,看不惯武三思把持朝政,便想斩除他。此事泄漏后,王同皎反被武三思以谋反之罪下狱。李峤是主审官,他明明知道这事情是子虚乌有的冤案,比狄仁杰当年还要冤。但是,为了讨好武三思,他硬是无动于衷,任由武三思罗织罪名,致使王同皎冤死狱中。

武三思在景龙政变时死去,这本来是唐王朝肃清政治的大好机会。唐中宗却信任了宗楚客,让他担任宰相,代替了武三思控制朝政。宗楚客倒行逆施,在朝廷之中广结朋党。然而,同为宰相的李峤却选择了明哲保身,对宗楚客唯命是从。

他担任宰相时期浑浑噩噩的行为,被当时一个皇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多年后,这位皇子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皇后,即位为唐明皇。李隆基对李峤为相多年,无所作为很是愤怒,对于李峤在位不能匡扶李氏更是生气,将其一再贬谪。即使是李峤已经致仕,仍然贬为庐州别驾,让他死于任上。

参考资料:《旧唐书》、《太平广记》、《新唐书·李峤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