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一旦放量突破多条均线,表明主力试盘即将结束,拉升一触即发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股票交易中同样有决定投资命运的内在因素。在心理学上讲,性格的改变虽然很难,但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影响慢慢改变的,而气质往往是不能改变的。这也正应了目前有些人是“富而不贵”这一说法。回到交易中来,我们不一定要有贵族气质,我们是要先富起来。所以我们要重塑交易性格,从而实现交易命运的转变!把赚钱变成我们每位投资者的精神特性!
来看一个由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做过的有趣试验:
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
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蜜蜂的经验认定: 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每次朝光源飞都用尽了全部力量,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他们,它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的方法。
如果说蜜蜂是教条型、理论型,而苍蝇则是探索型、实践型。它们的思维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 它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 它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它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它们是胜利者。对这个试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说蜜蜂是烈士,而苍蝇则苟且偷生。有人说苍蝇非常聪明,而蜜蜂有些愚蠢; 有人干脆把目前社会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苍蝇型”,二就是“蜜蜂型”。如果先摒弃原先的对于这两种昆虫的道德附加和好恶感,你需要考虑的问题是: 看看自己在投资中,你到底是“蜜蜂”还是“苍蝇”?你想做“蜜蜂”还是“苍蝇”?
铁的纪律是获胜的法宝
股市如同战场。每一位涉足股市的投资者都想在股市搏杀中获取胜利。可事实上取胜的只是少数投资者,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这些少数取胜者,除了具有独到的投资眼光、准确的判断力等素质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恪守铁的纪律。我们可以这么说:恪守铁的纪律是股市获利取胜的法宝。
造成大多数人股市失利的原因,主要是与人性的弱点和不良习气,如贪婪、浮躁、犹豫不决、鼠目寸光、眼高手低等等有关。为了克制这些人性的弱点和不良习气,人们制定了买卖戒律。即所谓恪守铁的纪律就是要遵守这些买卖规则,而实际上是与人类自身作战,战胜人类自己。“战胜自己”就是恪守铁的纪律的内涵。
股价从底部向上突破移动平均线,是多方发动的最为猛烈拉升动作。股价从底部顺利向上突破均线之后,会形成放量大阳线,是看多的明显信号。根据成交量放大的程度不同,买入信号的强弱状况也有所不同,能够放出几倍的成交量穿越移动平均线的情况下,买入股票更能获得好的获利机会。
从股价穿越移动平均线的时机上看,一般有4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熊市向牛市反转的初期,股价放量穿越重要的移动平均线,这时候是投资者建仓的最佳时机。买入股票之后,可以中长期持有股票,直至主力在高位出货后,投资者再卖出股票,获取超额利润。
第二种情况,股价在上涨的途中跌破了中短期移动平均线的支撑后,再次放量上涨,并且站稳在移动平均线之上,这时候是投资者买入股票的好时机,股价还会延续前期的上涨趋势。放量突破移动平均线之前,经常会出现十字星、大阳线吞噬多条k线等转势形态,投资者可以提前做好建仓的准备,等待股价突破均线之后买入股票。
第三种情况,股价在高位藤荡的过程中,从均线底部放量突破上来,并且连续上涨超越了前期横盘整理的区域。投资者可以深信不疑的是,股价一旦有效突破了前期横盘整理区域,上涨的幅度一定是不可限量的,投资者可以中线持有股票。
第四种情况,股价处于下跌趋势当中,但多头不断补回使股价超跌之后强势反弹,并且一举突破了中短期移动平均线的压力,向着长期移动平均线发起了冲击。买入股票的时机就出现在成交量放大,股价强势突破多条移动平均线的瞬间。
突破均线买点
移动平均线是用统计处理的方式,将若干天的股票价格加以平均,然后连接成一条线,用以观察股价趋势。移动平均线的理论基础是道·琼斯的“平均成本”概念。比如5日均线就是连续5个交易日的平均成本线。
均线指标是反映价格运行趋势的重要指标,其运行趋势一旦形成,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趋势运行所形成的高点或低点又分别具有阻挡或支撑作用,因此均线指标所在的点位往往是十分重要的支撑或阻力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买进或卖出的有利时机,均线系统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有7个要点归纳如下,同时满足7要点的数量越多越好:
1.均线越靠近、也就是越粘合越好
这里的均线是指日线图中能出现的所有均线,个人习惯使用5、10、30、60、120、240线,均线越粘合,说明多周期的成本越相近,很快变盘,向上向下都有合力,一旦选择方向都是加速的开始,向上向下都是如此,所以也是买卖点的确认,向上狙击,向下卖出或止损,千万别犹豫。
2.二次突破更可靠,大胆狙击的机会
一次突破很可能只主力建仓期,随后会有震旦吸筹、挖坑等动作,二次站上所有均线是主升的开始,往往都很爆;
3.以涨停板的方式放量站上所有均线更佳
气势已成立,往往是爆点;
4.有板块消息配合,就是龙头的出现
赚快钱的机会,这种机会往往可遇不可求;
5.股价还在底部,站上所有均线
最近突破的大均线由下跌开始走平为好,安心买入持有,即使没有消息、不是龙头,也是震荡向上的开始;
6.底部一阳穿N线,N越大越好
以这种方式站上所有均线,是主力不愿意再墨迹的表现;
7.启动前有量坑
有量坑,启动前量芝麻点,今日放量突破,放量最好是倍量柱,这是对筹码稳定、跌无可跌的确认。
均线粘合向上发散形态
均线首次粘合向上发散大多出现在长期下降趋势末期和长期上升趋势初期,是指股价在筑底或盘整时,5日、10日和20日均线逐渐收敛,相互缠绕,形成均线粘合形态,然后股价或指数向,上突破均线粘合形态,各条均线向上多头发散。
均线首次粘合向上发散的技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1)出现在长期下降趋势末期或长期上升趋势初期。
(2)5日、10日和20日均线收敛,形成均线粘合形态。
(3)股价或指数向上突破均线粘合形态,均线向上多头发散。
均线首次粘合向上发散的技术含义:看涨信号,买进。
均线首次粘合向上发散大多出现在长期下降趋势末期以及长期上升趋势初期,主要是主力进场吸货所致。当股价或指数向上突破后,往往都会有一波可观的涨幅。
从平均成本的角度看,均线粘合表示市场内各均线周期的平均持仓成本相同,粘合的时间越久,平均成本相同的筹码就越多。
均线首次粘合向上发散的买入点在股价或指数向上突破均线粘合形态,以及均线多头发散的初期。
如宏辉果蔬所示,下跌末期杀跌动力减弱,股价横盘整理。在筑底过程中出现均线首次粘合向上发散形态,看涨信号,买入。因为60日均线出现扭头迹象,这是一个买入信号,但买入仓位要轻。
如通威股份的周线图。该股在底部整理时,出现均线首次粘合向上发散形态,表明中期趋势趋暖。周线图中的中期趋势相当于日线图上的长期趋势,所以交易者可以进场买入,买入的仓位相应地也可以大一些。买入点可以选在均线向上多头发散和多头排列的初期。
操作要点:
(1)均线粘合的时间越长,股价或指数突破后,上涨的力度就越大。
(2)股价或指数向,上突破均线粘合形态,以及均线向,上发散初期,如果成交量同步放大,那么信号的可靠性更强一些。
(3)在下行的60日均线之下出现均线首次粘合向上发散形态,有可能是长期下降趋势的中期反弹行情,交易者买入时要控制仓位。等到股价或指数向上突破60日均线,60日均线上行时再加仓买入。
获利来自于执行力
一般顺势系统的波段程式交易胜率大约只有50%~60%左右,如何能获利?原因就在于“赚大赔小”!为什么大部份投资人明知道历史绩效确实能够稳定获利,跟单最后却还是发生亏损并不了了之呢?原因在于眼光短浅、不能忍受小赔的心理煎熬、选择性跟单、参杂自己人为判断等......。简单地说,就是没有执行力!而执行力就是程式交易最重要的纪律之一!
没有执行力就会发生亏损之后不敢再跟单,或者出现小利就急着获利了结的心态,结果偏偏眼睁睁看着此波大赚而自己却待在场外懊悔,此波过后痛定思痛发誓绝对要跟单,不幸地又出现亏损,结果仍敌不过心理的煎熬下次又不敢跟,如此循环不已.....如果您就是这样,阿弥陀佛,愿主保佑你!
为什么会有执行力薄弱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顺势系统的波段程式交易胜率并不算高,大概只有50%~60%,也就是说每做10次可能就会有4~5次的机率出现亏损,所以每次程式发出讯号,下单前心里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迟疑,想说这次是否又会亏损?要不要进场?我觉得....等等参杂情绪的疑虑,这是自然现象,因为这就是人性。
疏不知“赚大赔小”的策略,获利将远远超过亏损,这就是交易的终极秘诀!选择性跟单,或许几次对了,但只要没做到一次“大赚”的机会,虽然小赔躲过了,大赚你也赚不到,到头来只是得不偿失,与其这样不如不跟,自己判断就好了。
程式交易为什么能够获利,因为它没有人性,该多就多,该空就空,做错就停损出场,获利就抱牢不放,说来简单,但要做到确实很难,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就会有恐惧与贪婪。
由此可知,胜率对获利绩效的影响并不是非常重要,60%就已经不错了,市场上很多隐身的操盘高手胜率也差不多这样,经过统计,华尔街的市场赢家(赚很多钱的高手)长期平均胜率约为35%,试问,您有比他们厉害吗?您自己操作赚钱了吗?﹞,真正重要的是“赚大赔小”策略与“执行力”,而“执行力”就是您自身纪律的问题了。矛盾吗?困难吗?“知易行难”在投机交易的世界里表露无疑,这就是交易!
很多人有个疑问:“如果大家都用程式交易,还能赚到钱吗?”我们给您的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因为您将会赢在执行力,谁有纪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特别提醒:“执行力真的不容易做到,谁能做到谁才是最后赢家!”
问问您自己:“我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