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的北朝名将:因为太能干,反而落选关陇集团

西魏北周关陇集团的核心,是所谓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个核心集团中有真正的名将,也有冒牌的水货。而西魏国许多真正能打的名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挤进去。比如名著一时、专治敌国皇帝的王思政。

一、出身并不低的高门子弟

王思政是太原祁人。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在晋朝南渡后,一直名臣重臣辈出。到了王思政的时代,仍能借助门第的优势,在起跑线上比别人领先。但是领先了的王思政,却并没有和其他大族子弟一样无所事事,他选择了从军。

王思政(网络配图)

魏孝武帝元修起初很是器重王思政,还让他当了皇宫卫队负责人。但不久后孝武帝在高欢逼迫下西奔关中,又因不满宇文泰而被弑。王思政失去依靠,越来越边缘化。

想成就事业必须站队,必须让宇文泰信任。在如何站队上,他颇费了一番思量,并且采用了一个相当自虐的做法。

有一次宇文泰大宴群臣,席间拿出一堆绫罗,让大家玩樗蒲游戏,谁先用色子掷出五子全黑的“卢”,就可以先拿到奖品。一会儿工夫,奖品发完,宇文泰解下自己的金带作为奖品,大臣们却再没人能掷出“卢”。轮到王思政掷,王思政解下来自己的佩刀说:“如果天意能让我为宇文丞相立功,受到丞相大人的宠遇,那么我就能得到卢,如若不然,我立即自尽。”一个游戏而已,何苦如此,宇文泰想不到王思政气性这么大,连忙离席劝阻,可是王思政手快,色子已经掷出,而且,居然真掷出个卢!于是乎金带赐归,同时也向宇文泰表了忠心。

狗急跳墙,兔子急了咬人,人逼急了也会疯狂。王思政即活生生的例子。

自此之后,王思政逐渐被委任出去带兵打仗。帝王用人,全看忠心与否,既然王思政表了态,何况他本人也真有才能,东西交战,正是用人之际,宇文泰任命王思政为骠骑将军,让他到河南一带去募兵。

537年,东西魏爆发河桥之战,由于宇文泰战略失误,西魏军损失惨重。王思政手持长矛下马步斗,深陷敌阵,反复冲杀,激战一天,手下军士几乎全部战死,王思政亦重伤昏迷。若是一般大将,昏死在此,九个脑袋也被东魏军砍去报功了,哪有生还的道理,但是命运女神再次眷顾了王大将。

他没死,还活的很利整。

王思政常年在军中,过得是刺刀见血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作战时决不可穿太鲜亮的衣甲。因为衣甲是官阶的标志,穿得太好,活着时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死了也容易被人割去脑袋邀功。此战,王思政仍然穿的是破衣烂甲,所以敌兵没太注意他。以至于双方收兵后,帐下的武士雷五安来找他时,他竟然醒了过来。

二、筑城狂魔

此战过后,王思政更得信任,被任命为弘农郡守。弘农郡在今河南灵宝,是由河南进入关中的要道,守好这个地方,意义非常重大。好好干,肯定能立功。但是守毕竟不如攻,死守几十年,未必如领兵大将打一个漂亮仗管用。偌大的弘农郡,难道只能让英雄埋没?

王思政放眼一看,发现了机会:玉壁。

玉壁是从晋南进攻关中的必经之路,与黄河重要渡口蒲津渡互为表里,但这里却没有什么像样的堡垒。

玉壁之战遗址稷王庙的壁画

王思政充分利用玉壁周围台地的优势,建成一座坚城,使其成为插向山西腹地的一把尖刀。进可攻,退可守,让东魏吃不下,咬不动,啃不烂,还不得不冒着硌掉大牙的险去硬啃!城建好之后,他还以弘农郡守的身份亲自坐镇玉壁,从此之后,这座坚城在数十年东西魏争霸史中从未陷落。

事实证明了王思政的眼光和能力,公元542年,东魏高欢调集重兵从晋阳南下,铁壁合围玉壁,意图一举拔掉这颗钉子。然而城池守备设施非常完善,苦战45天后,玉壁城依旧危然耸立。适逢天寒大雪,眼见士卒死伤无数,且关中方面传来消息,西魏的主力渡过黄河准备救援玉壁,东魏统帅高欢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

玉壁坚城之策奏效,令西魏朝野相当满意,于是趁热打铁,命令王思政继续发挥长处,返回驻农郡治巩固城守。王思政于是在弘农大修城墙,完善守御战具,并大规模屯田,积累粮食。弘农这座自东西魏分裂以来就始终被来回蹂躏的城池,第一次成为巩固关中防线的要塞。此后30余年,东魏北齐军队再也没有踏过此城一步。

王思政营造玉壁、弘农二城的功绩,比之小关、沙苑等历次野战大胜,更显于长远。王思政所处的时代,西魏刚刚在关中立足、兵少力弱,面对占据了北方最富庶地区的强大东魏,西魏需要争取时间、空间进行积累和发展,仅仅在野战中打几次胜仗,对国家整体实力没有太大帮助。两座坚城的建立,则为关中提供了坚强的捍蔽,即使前线战事失利,一时也无法危及根本。事实上建造坚城的好处,稍后就已体现出来。

公元543年,就在王思政坐镇弘农的一年后,东西魏爆发了规模空前的邙山战役,西魏惨败,损兵6万,督将以下军官被俘虏400余人。东魏军乘胜追击,主力直逼弘农郡的陕州,晋南的汾河诸城、豫西的洛州纷纷沦陷,但是因为有弘农这个坚固的要塞支撑,西魏以之为依托,有效遏制了东魏的强大攻势。

公元546年,在目睹了王思政建玉壁、修弘农的巨大国防潜力后,西魏政府再派王思政到荆州主持防务。此地位于今河南邓州附近,是西魏防线的最南端,同时面临东魏和梁朝的威胁。但是城墙低矮,不足依托,与其地扼东南的地位极不相称,王思政继续发挥他的拿手好戏,组织大修城池,完善守备。

与此同时,他留在汾河谷地的玉壁城,在另一位名将韦孝宽的主持下,终于实现了硌掉东魏大牙的理想,546年东魏丞相高欢再调重兵围攻玉壁,苦战60多天,士卒阵亡7万,最终铩羽而归,高欢本人回到晋阳后连累带气,于次年病死。与此同时,东魏国内引发连锁反应,镇守河南十四年的宿将侯景不服高欢儿子高澄,举全河南之地投降西魏。

三、经略河南

所谓全河南之地,大致包括今天河南郑州、开封、商丘以南到信阳一带,处于东魏、西魏、梁朝三方的中心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占领河南,对于西魏来说,可向北一路直逼东魏首都邺郡;对于梁朝来说,可包举淮北之地,全面进逼山东河北。

高澄像

有鉴于此,东魏迅速派兵追击向南逃窜的侯景,西魏则令八柱国之一的大将李弼派兵援救侯景,短暂交战后,东魏军解除了攻势,西魏的救援部队也退回境内,只留下侯景的残部。河南的腹心之地,一时间形成军事真空!

形势紧迫,时机稍纵即逝,该怎么办?王思政敏锐地看到,侯景这个老混蛋必然不肯顺利归附。如果迁延时日,东魏和梁任一方的军事力量深入河南,届时再来夺地,必然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何不趁此时占领河南。

但是纵观大局,东西魏军各后撤,皆有自身的考虑。东魏一方,高澄新近上位,未收拢起诸老臣的人心,腾不出手来收拾河南的局面,同时李弼军依托荆州、弘农一线,前出河南,兵锋一时不可撄,不便立即派出大军进攻河南,而老妖怪萧衍已经派军队直犯淮北,其威胁更大,必须优先解决。西魏一方,侯景之转向尚未确定,若李弼一部长期驻扎境外,一旦侯景结连东魏反噬,李弼部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两边都有自己的理由。怎么办?王思政等不及了,上书要求把荆州郡治移到颍川!

这是一招险棋。

险之一在于荆州兵少。王思政手下仅有兵万余人。作为后方,依托州城声援李弼则可,但若是出荆州占河南,未免显得过于薄弱。

险之二在于颍川易攻难守。颍川前出国境线200余里,且地势一马平川,前有洧水,后有颍水,一旦东魏缓过神来,以重兵围攻,则前无去路后无退路。

险之三在于侯景的动向。侯部残兵尚且盘踞在豫州郡治(今河南上蔡),而且风闻已经向梁朝老妖怪萧衍暗送秋波,如果这个混蛋突然招诱梁军支援,不仅颍川难守,恐怕大本营荆州也有可能被梁朝端掉。对于梁军,19年前传奇将军陈庆之以7000兵力横扫河南,打得数十万北魏军队丧师失地,如果此景重又上演,王思政将会成为西魏的罪人。

西魏政府有人看出了危险,淅州刺史崔猷力劝不可轻易将主力前出颍川,即使饿得难受,也只可以一部兵力先拿下颍川,同时占领豫南数州,王思政的主力靠近国境线作为支撑,如此则可万全。

王思政认为,这么办虽然稳便,但是步子太小,给东魏留下了极大空间,要占河南全境恐怕难了。他向中央保证,他将以颍川为堡垒,力争拿下河南之地,即使东魏来围攻,他也将支撑足够多的时间等待中央的救援。话说到这里,宇文泰不好再反对什么,当即答应,并付之以独当河南一面的重任。

得到许可后,王思政迅速分派诸将,分路进取河南,其中郭贤部向北占领鲁阳,权景宣部向南占领豫州,王思政自率主力占领颍川郡。一时间原侯景治下的七州十二镇尽数归于西魏。

自公元534年以来,西魏人做梦也不敢妄想的河南地,终于全数落入自己手中。举国的光荣与梦想,全系于王思政一身!这位出身太原王氏的高门子弟,终于凭自己的奋斗建立了不世功业,成为西魏军界绝无仅有的第一人!

四、神哭鬼泣战颍川

物极必返,盛极必衰。这个万世不易的道理,王思政不会不懂。但是他不得不继续前进。

占领颍川后,王思政已经看到了危机。

万余名荆州兵,撒在广袤的河南七州,无限于一把胡椒面撒到一头烤全牛身上。相比于权景宣手中仅数百人的兵力,颍川郡王思政手中的8000余人已算得兵力“雄厚”了。而他要面对的是东魏全国。

东魏新任丞相高澄开始部署反攻。其中主力部队10万人直攻颍川,豫南诸州以各州兵为主反攻,同时,发动豫南鄂北的蛮人遮断荆州,企图围歼进入河南的西魏军。

公元548年八月,东魏主力抵达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城下。东魏军主帅高岳惊奇的发现,预料中严阵以待的场面没有出现,城上无旗无兵,仿佛已是一座空城。难道在使空城计?高岳不管什么空城计满城计,自恃人多,直接下令攻城,但还没来得及展开攻具,城中的精兵已然冲杀出来,打得东魏军措手不及,狼狈后退。

许昌修复的古城遗址(网络配图)

有了高欢两战玉壁的经验,东魏军学聪明了很多。对于坚城,如果一鼓作气,不顾死活地猛攻,效果反倒不如围困。即使兵多,也要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慢慢打,城中粮食总有吃尽的时候。而且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还可以以城为点,围城打援。

从八月至第二年的四月,东魏军持续攻城。东魏军在城外堆起土山,在土山上搭起飞梯攻城头,又居高临下向城中射火箭,守军以火箭射土山上的攻具,尽数焚毁之。王思政还主动派兵出城偷袭东魏军。如此持续月余,东魏损兵不少,却没有什么功效。

眼见硬攻不是办法,东魏加派兵力,把长社城外洧水下游堰起,河水上涨,涌到长社城下。一河水抵十万兵。这么泡下去,即使水小,时间长了也非泡塌城墙不可。

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刘丰,有一天同乘一条大船抵近长社城墙观察战况,大船缓缓逼近州城,然后停在水面,成为一座浮动的观察哨。

不早不晚,此时城外忽然刮起大风,风劲之大,至于树木摧折,水波暴起,城墙内外的士兵们不得不暂停了防守和攻击行动,等这忽起的大风停停再说。这时,意外发生了。

慕容绍宗和刘丰乘坐的大船,因为处在长社城的上风向,忽然向城墙飘去,在大自然的伟力之下,船上的一切挽救措施都已无能为力,船撞上城墙只在顷刻!

慕容绍宗和刘丰急的团团转,怎么办?他们已经看见长社城头的西魏士兵准备好了搭钩和弓箭,再不逃就是个死。但是不会水怎么办,身为大将、名将,生死关头,宁死而不辱,慕容绍宗表现出了应有的气度和风范,他一头扎进水里,在河水里挣扎了几下,就此淹死。刘丰也迅速跳水,奋力向东魏军堆起的土山游去,但是很不幸,没等他游出去多远,大风激起的浪头又把他卷回城下,西魏士兵的箭矢准确命中了他的要害,刘丰命殒水中。稍后,船飘近城墙,西魏士兵搭过船来,俘获了还在船上的东魏将军慕容永珍。

三个大将,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掉。东魏丞相高澄闻讯大怒,亲自带援兵抵达城下,同时下令,如果有人能生擒王思政者皆封侯。如果王思政稍有损伤或死亡,那么破城之日,王思政的亲近左右统统杀死。

身在围城之中的王思政没心思理会这个。敌方增兵,自己的援兵又在哪里?他急切地盼望着来自关中的消息。他还记得在上书速占河南时曾向中央保证,如果在颍川遭到敌人水攻,以60天为期限,若是陆攻,以三年为期限,期限之内不需救援,超出则需救。此时敌军水攻早已超过百日,主力部队还迟迟不到,恐怕事态已非自己所能控制。

西魏援兵不是没来,而是过不来了。东魏军用水攻之前,西魏政府已派出援兵,名列八柱国之一的大将赵贵率兵出关。也是逼于此,东魏决定采用水攻,力争在赵贵抵达之前吃掉长社。东魏军主力一分为二,一部面围困长社,一部在颍川外围防遏西魏援军。摆在赵贵前面的是一个大难题,进,那就必须蹚过颍川周围的大水,然后在泥泞中与东魏军决战,这无疑是个下策;退,长社城已朝不保夕。怎么办?

左右踟躇中,英雄王思政逐步走向败亡。

公元549年6月,炎夏的炙热中,洧水冲垮了长社城墙,11万东魏士兵冲进城内,筋疲力尽的西魏士卒彻底崩溃,王思政带着几个亲随尚且在高处避水拒战。城破对于他来说,既是末日,也是解脱。

王思政面向西方,跪倒叩头,大哭曰:国家付于我重任,我不能完成,现在只能以死报国了。言毕欲抽刀自刎。

旁边的军士一齐拉住了王思政。部将骆训劝道:将军一死容易,可是全城士卒的命都系在将军身上,请将军垂怜。万般无奈,王思政引众投降。高澄接见王思政,这位敢以孤军抵抗敌十万大军的将军虎瘦雄心在,略无畏惧,辞气慷慨,对高澄仍执亢礼。高澄不恼不怒,反而以得到这位当世英雄而欣喜异常,给予他丰厚的待遇。颍川之战结束两年后,东魏禅代于北齐,王思政被任命为都官尚书,最后得以善终。

五、心死神灭叹英雄

王思政生平崇尚忠义,为官廉洁,有良好的政治声誉和几乎完美的私德。这样一个志存高远、胸襟开阔的人,虽然最后得以善终,但以其政治立场、人生抱负和名声而论,被东魏俘获之时,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

王思政经略河南之举,是其人生辉煌的顶点,也是东西魏时期一件牵动三国的大事。其事成,则足以改变三国局势,其事败,亦足以响震三国政治军事布局。也因其牵涉广大,王思政的命运被卷入国家角力的漩涡之中,即使他有足够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国家背景下,仍然显得太过渺小。

我们无须深究,颍川之战的11个月期间为何西魏不兵出河南作为战略支援;无须深究,赵贵出河南后,为何竟未与东魏军发生一战;无须深究,关中的宇文泰嫡系,对王思政这个后来居上的外来户到底是何态度。近百年后,唐人令狐德棻著《周书》,总算给王思政一个公允的评价,他的功业,足可与名闻后世的十二大将军相提并论。

然而越是如此,越发衬托王思政盛名之下的黯然寂灭良足可惜。智与力不相埒,心与时不相协,还只是大势使然。至于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阴影,挥之不去,令将星蹶尘,英雄气短,才真让人可悲可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