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就是肝癌吗?能够治好么?
有人问:拿到医院的CT报告,说是有肝血管瘤。这是不是肝癌呀?是医生怕病人担心而更换的安慰性说法吧?治不治得好?怎么治最好?
如果你也有这些疑虑,就听我来讲一讲吧!
当然不是。肝癌是肝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对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就象是吃人的老虎一样,让人心生恐惧。而相对于肝癌来说,肝血管瘤充其量也就象一只小猫一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肝血管瘤其实是一个比较通俗的称呼,通常状况下,所谓的肝血管瘤基本上都是海绵状血管瘤,严格说来它根本不能算是肿瘤,只不过是一堆发育异常的“静脉畸形”,只是“瘤样病变”而已!目前尚无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
那倒也不是!当它很小时,的确少有不适感,通常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当它长到5cm以上时,则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食欲不振、嗳气、食后胀饱等症状,还可能摸到包块。当血管瘤长到相当大,或生长的部位特殊,就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压迫,从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如压迫食管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胆道出现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等)。
还有一些情况更需要干预。如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异常的所谓“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有进一步发展成DIC的可能;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可因扭转而缺血坏死,从而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的急腹症表现。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还可诱发心力衰竭。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可发现肝血管瘤。超声常常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MRI更可提供清晰准确的诊断依据。值得关注的是,肝癌和肝血管瘤都是肝内常见的病变,平扫检查常常容易混淆,而增强扫描(即通过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再扫描)就比较容易鉴别了。因为,肝癌的增强模式多为“快进快出”型,而肝血管瘤则多表现“早出晚归”型。当然,具体的病例还得仔细分析,有些不典型的病例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CT增强扫描可见肝包膜下血管瘤(红箭)与膈及肺邻近
由于没有证据表明肝血管瘤会恶变,所以,可以允许小的血管瘤与身体“和平共处”,即不必治疗,定期(一年或更长)复查即可。如果超过5cm,或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例,就可以择期治疗。与治疗肝癌必须“痛打落水狗”、“除恶务尽”不同,肝血管瘤的治疗其实不必追求100%清除它,只要能够阻止它继续增大压迫正常器官,或防止出现破裂出血就好,所以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一般都不错。
内科药物治疗通常不会有效果。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切除、缝扎或肝动脉结扎术等,但却有创伤大,恢复期长等缺点。如今,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肝血管瘤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
介入治疗的主要方式是经肝动脉栓塞术(TAE),即插管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分支,将其栓塞,即可在血管瘤体内形成血栓,进而机化、纤维化,达到使其硬化缩小并最终吸收消散的目的。其机理有些类似于对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可以参见本号文章:去肌瘤、保子宫,二者能否完美兼得?
本人的病例之一,导管插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细长箭),造影见肝内血管瘤病灶(粗红箭),此后即经导管注入栓塞剂栓塞血管瘤
通常情况下,肝血管瘤经过一次介入栓塞即可解决问题;即使是肝内多发的血管瘤,疗效也比较满意。只有部分患者,因瘤体过大、过多,或肝功能储备较差,才需要分次进行介入治疗。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对比前一幅CT片,血管瘤体(红箭)已经被完全硬化,较术前显著缩小
除了肝动脉栓塞术之外,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方式,还有消融治疗(微波或射频等),也可达到治疗目的,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