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文征】〔清〕张荣泽 ‖《后汉书•党锢传》论
相关文章:
作者简介(向家舟撰)
张荣泽:字子润,一字芷韵,湖北长阳居溪人。清岁贡生,两湖书院高材生,湖广总督张之洞、著名文人杨毓秀的得意门生,晚清享誉荆楚的文人。与罗田王葆心、蕲水童树棠等为莫逆之交。文学之外,精研历史、政治及地理、堪舆学说。著有《青陵山房文集》《青陵山房诗集》《张氏诗说》《青陵山房诗话》《诗学师承记》《十国变法记》《墓宅卮言》等十四种。生卒不详。据其遗文所述生平经历推断,约出生于道光末年或咸丰初年。据张之洞69岁生日时所作《奉答柯逢时诗》自注,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张荣泽已去世。《〈后汉书·党锢传〉论》原文,载民国向宗鼎编《长阳文艺搜存集》。
文章导读(向家舟撰)
《〈后汉书·党锢传〉论》是一篇史论文。作者旨在阐明:读书人要践行“中庸之道”,成为一名真君子,而不应一味偏执,最终成为“终婴疾甚之乱”之人。东汉末年遭受“党锢之祸”之人,究其行为,并非“孔氏之党”,并不值得读书人景仰和膜拜。
正如作者张荣泽所言,范晔撰写《后汉书》,作《党锢列传》,是想阐明黄巾起义与“党锢之祸”的关系。一方面,汉朝廷在宦官势力的把持下,禁锢正直的官僚士大夫,使得满朝“无贤人”,自然加速了朝政的腐败和政权的灭亡进程。但另一方面,诸君子因不得行其志,便对高层势力采取激进的对抗,不仅于己无益,亦于国无补。上下交征,人民依然水深火热,这些士大夫也最终成为“亡国奴”。儒家倡导“成仁取义”,但并不主张无谓的牺牲,所以说:“邦无道,危行言孙。”究其原因,这些人并未彻悟儒家之义,不算真正的“孔氏之党”。无论是治世和乱世,只有“孔氏之党”才能治国平天下,而其他的“党”,除了博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之名外,别无他用,反而还会被史书指责。这是张荣泽从范晔《党锢列传》主旨出发,提出的深刻观点。
张荣泽生活的清朝晚期,腐败盛行,军队涣散,加以丧权辱国、女主专政,进而上下征敛,民不聊生,起义频发。国家内忧外患,王朝已呈摧枯拉朽之势,这与东汉末年何其相似!谁又能说,张氏此文,不是因时局而作呢?
《后汉书·党锢传》论原文(张荣泽作,向家舟点校)
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1]惟司马子长[2]知之。故《屈大夫传》[3],系[4]楚之亡,谓楚得此人,足以兴,失此人,故致亡也。亦惟范蔚宗[5]知之,故其《党锢传序》曰:“其后黄巾遂盛,朝野崩离,纪纲文章荡然矣。”
黄巾之乱何与[6]于党锢[7]?蔚宗之意,以为苟无党锢,诸君子得行其志,黄巾何由而起。故其传皆详。
述党人之正直,与天下人之共相标榜,甘心同罪。及景毅[8]之不愿漏免,范滂母之以子死,与李杜齐名为快。张俭亡命,天下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与李瓒、何伯求之识曹操,终获其益,明天下士女无贤不肖,皆知党人之贤。而灵帝独蔽于宦竖[9],而终不一悟之,愚也。
又以见代兴[10]之君,且能奠其尸[11],保其子孙。而有兹直臣者,独不能容其身之为亡国之主[12]也。又以见上之绞挫[13]愈甚,则下之抗愤愈婞[14],以成此祸也。汉之亡,不由正人之尽哉![15]虽然,人而不仁[16],疾之已甚,乱也。[17] “邦无道,危行言孙。”[18]圣人之教,然也。岂独老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多见其不知量也。[19]好而知其恶[20],冀诸古之良史乎?至其言曰:“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兴,节其所偏。”[21]知道[22]之言,虽身孔氏之党,可也。
注释(向家舟注)
1.“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语出《诗·大雅·瞻印》。人:贤人;云:助词;亡:失去;殄瘁:病困。全句之意为:贤人死亡了,国事危殆。旧时用来怀念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贤人。
2.司马子长: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字子长)。
3.《屈大夫传》:即《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
4.系:关联,联系。
5.范蔚宗:即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范晔(字蔚宗)。
6.何与(hé yǔ):犹言何干。
7.党锢: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年),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年)。后来(古代)用以代指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
8.景毅:与下文中的范滂、李〔膺〕、杜〔密〕、张俭、何颙(字伯求)等人,均为遭受“党锢之祸”的东汉官员或名士。李瓒,为李膺之子。相关事迹,见《后汉书》中的《党锢列传》《何颙传》等篇,兹不赘述。
9.宦竖:宦官的贬称。
10.代兴之君:代兴,意思为更迭兴起或盛行。代兴之君,即能使国家兴盛的君主。
11.奠其尸:即举行奠尸礼,此处谓寿终正寝,不至于身存而国破。
12.亡国之主:古代史学家和文人,常将东汉亡国,归咎于桓灵二帝。如诸葛亮:“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实际上,东汉灭亡的真正原因实乃累代腐朽、积重难返所致,故责任并不应全由二帝背负。
13.绞挫:喻压迫。
14.婞(xìng):倔强固执。
15.“汉之亡,不由正人之尽哉!”:东汉的灭亡,并非仁人君子都灭绝了的原因。
16.人之不仁:语出《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e))何?”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17.疾之已甚:与下文中的“疾甚之乱”,同语出《论语·泰伯》:“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疾之已甚,乱也”,意为:对于不仁的人(如桓灵二帝及专权宦官等),痛恨太甚,也会导致混乱。
18.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出自《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行为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孙,通“逊”。
19.“岂独老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多见其不知量也。”:出自《后汉书·党锢列传》中对张俭的评价,其全文为:“昔魏齐违死,虞卿解印;季布逃亡,朱家甘罪。而张俭见怒时王,颠沛假命,天下闻其风者,莫不怜其壮志,而争为之主。至乃捐城委爵、破族屠身,盖数十百所,岂不贤哉!然俭以区区一掌,而欲独堙江河,终婴疾甚之乱。多见其不知量也。”史书固然以张俭为贤士,但对其疾之太甚,欲“以一掌之力而堙塞江河”,即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的想法并不认可,认为其不自量力,终罹大祸,并牵连天下人“捐城委爵”“破族屠身”。
20.好而知其恶:“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代语。语出《礼记·大学》:“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欢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有谚语说:“溺爱子女的人看不到他孩子的坏处,贪心的农夫看不到他庄稼的茂盛。”此语表明:只有既做到“好而知其恶”,又做到“恶而知其美”,才是真君子,真儒家。如果偏废,则不能称之为真君子。在这里,作者想表明:张俭固然有贤者的一面,遭受“党锢之祸”也堪同情,但他们过于刚直,以至于偏执,以“抗愤”应对“上之绞挫”,实为失去理性之人,其行为既于己无利,亦于世无补。
21.“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兴,节其所偏。”:这是《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言中的一句话,具有开宗明义之义。意为:古之圣人常开导君子,需要加强修养,以理性的态度处世,谨慎其自身兴致,节制其个人偏好。
22.道:此指儒家之道,即儒家的理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