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在意大利之11 ——爱奥尼柱式与古代建筑政治理念
中国著名的翻译大师、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傅雷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希腊人:“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他认为希腊人具备三种特质。其一是感觉上的精细,善于捕捉和联系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二是追求真理,懂得节制。讨厌渺茫与抽象,排斥怪异与庞大。其三是对现实生活的爱好与重视。这些精神特质决定了希腊的艺术家们会把创作意境限制在一个能够让人明白了解的感官框架内,也就让后来人更能接受、传承他们的艺术作品。进而成就一种不朽的存在。
按古罗马的建筑大师维特鲁威的说法,如果把多立克式比作男性的雄壮,那么另一种希腊柱式就可以象征女性的柔美。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分享这种象征女性柔美的古希腊柱式建筑类型,他的名字是“爱奥尼柱式”。
【爱奥尼式概说】
爱奥尼亚人和前面我们提到的多立克人一样,是古希腊人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共同南迁巴尔干半岛的历史过程中,为了躲避多立克人的骁勇善战,爱奥尼亚人就向海上群岛转移。这片海域被称为爱奥尼亚海,于是这个种族就因此得名了。其实爱奥尼亚海的核心海域还有一个名字,我们会更加熟悉,这就是爱琴海。我们来看一下地图。
这种海上地理位置导致爱奥尼人与多立克人在文化性格上很不一样。他们没有过分的军事化管理,因为他们的职业不是奴隶主,而是海洋商人。他们主要的客户是北部的小亚细亚以及近东的埃及、叙利亚和波斯。于是在审美和装饰艺术上更偏向于东方类型,也就是多装饰华丽感。但同时希腊人本身的特性又使他们偏爱理性热爱真理。尤其是数学和哲学。有一种说法认为,哲学实际上就是古希腊的爱奥尼亚人发明的。事实证明,目前能够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哲学体系也确实产生在古希腊的爱奥尼地区。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发源地米利都。后世,进入基督教哲学传播期时,重要的以弗所也是处于这个地区。
【柱式细节分析】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的了解一下爱奥尼柱式的诸多特征。为了更明确的完成一部分的分享学习。我们来和以往了解过的多立克式进行比较。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多立克柱式建筑。
我们看到,其实多立克式建筑最大的识别特征在他的中楣上,是三陇板和柱间壁的往复交替结合。爱奥尼柱式的房檐部分也是比较有自己的特色的,但最大的识别特征不是在这里。
下面我看一下爱奥尼柱式的简图:
先看柱子本身,和多立克相比,柱子不是直接坐落在台基之上的。而是有一个圆盘构建的衬垫。上面装饰了环形脚线。
然后是柱身,高度与直径的比例要更加纤细。取一个平均数,多立克式是4.5:1,而爱奥尼式则达到9:1。再一次让我们想起了维特鲁威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比喻对不对?纤细。
第二是关于“槽线”的。和多立克式相同,爱奥尼式的柱身也有槽线。不过这里要注意了,它的槽线是平滑的而非锋利的。我们展示一个两种柱身的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个我们来看一下柱头,这个是爱奥尼式最具特色的部分。多立克式的柱头主要是两块,自下而上是圆鼓型的柱帽和方形的柱顶石。爱奥尼式中,除了柱帽柱顶石都有了东方注重雕刻装饰的特征之外。最大的不同是在二者之间有插进去一个新的构建元素,大家看图:
出现了一个以中心对称的双漩窝结构。关于以这个东西一向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它的灵感来自于女性的卷发。联系前面我们用男人女人来比喻这两种柱式的论断,这种解释仿佛比较靠谱。不忙,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两种说法。
第二种,说它的灵感来源于海中波浪。第三种有认为这是海螺的象征。能不能回忆起我们刚才开始介绍爱奥尼式时候说到的,这个民族的主要栖息地是哪里?爱琴海上。他们的主要职业就是海洋贸易。爱奥尼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春季的狄奥尼索斯酒神节,一个是每年七月就是雅典历法岁首的泛雅典娜节。这两个节日中都会出现同一个道具,这就是船。酒神乘船而来,而献给雅典娜的圣袍也会在游行当天被当做船帆挂在酒神的船上。
从这些历史证据我们来综合思考,又考虑到男人女人的比喻实际上最早见诸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而他本身是古希腊文明的后继者古罗马人。于是,我个人更倾向于造型来源于海洋生活实践而不是女性的头发。其实刚才这个过程就是历史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史料结合考古发现”思维方式。
说完柱子,我们再来看一下柱子之上的房檐部分。先展示多立克和爱奥尼的檐部大家对比一下。
发现和多立克比较,爱奥尼少有了很大的改革。从整体上讲以灵巧取代了厚重。这种视觉效果是靠一些列的动作来营造的。我们先看紧贴着柱顶石的大横梁。
这一部分在多立克式中被称为“额祊”。是光滑无任何装饰的。那到了爱奥尼式中,这里被称作“封檐板”,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关键是要记住他的特征,特征是什么?就是化整为零——将一整块大横梁处理成带有三条腰线的样式,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是与下面加上的圆盘形柱基衬垫相呼应,第二是以腰线的分割去除了一整块大横梁的压迫感,更加呼应爱奥尼式本身传递的轻盈飘逸。最后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部分分成的三份其实是不平均的。由下至上依次增厚。这种体量的变化就给予冰冷的石头温暖的动感。
在这个被化整为零的大过梁之上,将是更多的“化整为零”。这些部分就像我们开篇所说的,爱奥尼人因为本身的海洋贸易特色提供了更多接触东方艺术风格的机会。于是这部分希腊人发明了结合东西方特色的一种东西,这就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极强装饰性的线脚花样。就是我们平时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所说的“石膏线”。这种装饰艺术最早见于古埃及的神庙,但埃及人仅仅把这个当做一种点缀,只有在拐角和过梁的终点才出现。古希腊人结合自己的自然环境与生活实践,将这种装饰从“点状”演化成了“线状”。以下四种最常见的线脚类型的细部特征来开始。
串珠饰
卵锚饰
齿状饰
当我们了解以上的这些花纹之后我们再来看这张檐部的图。
是不是更加层次分明而不是一团浆糊了?那么我们现在就自己考量一下,根据刚才的所学,看看下面这张图片里的各个部分都是什么结构,叫什么名字?我一会公布答案。
好!这个呢就是答案。
我们看到这里面非常明显的有三条腰线。已经串珠饰和卵锚饰。另外就这个标本图片我要跟大家再介绍一下细节。先看这张图:
这是大英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两个爱奥尼亚式柱子。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都带有鲜明的螺旋状结构。但是有没有发现第二个图片的螺旋是不对称的有一边是翘起起来的?这是为什么?我当时看到这个孤零零的柱子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总不能是因为年久受潮了变形吧?毕竟这是石头的呀。直到后来我看到刚才让大家检验自己的图片。再给大家看一下:
看见没有?这个柱头部分就是一边翘起来的。我想在这个图片里面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了吧?因为他是最边上的一根。从整体建筑结构来看,翘起来的原因是要呼应上面房梁的九十度转角。所以这种柱头就表示他是一根边柱。这个柱头上面的梁和再上面的房檐在这里都转角了,出挑一个三角部分,这个柱头就不能是直的,得45度挑出去。从这个图你看到三个螺旋都是直的只有一个是翘起来的。所以孤立看一个展品的时候你甚至可以判断他是左边的还是右边的边柱。将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观察和思考是我们做研究时不可忽略的一种思维模式。不光是在艺术史上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学科。
再说回线脚,我敢保证,进过刚才一番学习,从明天开始,大家走在大街上,会看到满眼都是这种古希腊的装饰线脚艺术。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源于西方,而西方建筑的鼻祖就是古希腊。推而广之,你会发现何止是建筑本身。其实西方的家具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被视为一个建筑,仔细观察一个古典主义的衣柜、备餐台甚至是钟表,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带有柱子、房檐和山墙的影子。
在这些线脚之上就是相同的三角楣和瓦片的部分了。我们也就不再赘述。以上部分呢就是爱奥尼柱式建筑的基本理想范型。但是当我们掌握了这个范型之后,在实践中却会陷入一种苦恼和疑惑。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爱奥尼亚式建筑都严格遵守这个模式。相比之下,多立克式建筑就特别的“守纪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军事民族与商业民族的特征导致的。不过直觉告诉我们,事实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下面我就试着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分析过程。
【建筑政治学】
古希腊的简单历史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移民过程,希腊民族的主体多立克人和爱奥尼人分别栖息于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和爱琴海区域。随着波斯人的入侵他们彼此联合,在战胜侵略者之后也达到了文明的顶峰时期。此时多立克人中的斯巴达在巴尔干南部形成一个小联盟。爱奥尼人中的雅典在爱琴海形成一个小联盟。我们后世认为的民主制度就来源于雅典的联盟。之后,一山难容二虎,雅典与斯巴达为首的两个联盟就开展了。这就是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文明自此走向衰落。最后被巴尔干北部的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征服。
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在这个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角色在缓慢的转变。这就是人。
当一种文明到达鼎盛期时,她就会习惯性的开始总结过往,最终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明存在。古希腊的文明特征就是“公民至上”。我们看一个东西。
有没有发现这个造型很熟悉?我们今天一般在英国的议会图片中会看到它的影子。
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他的执政核心。这种现实让“公民整体”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主体。于是我们研究希腊鼎盛时期的艺术和文学主要表现人性的同一性、美德、高贵。建筑也都是公共类型的剧院、神庙、议会堂。而当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专业化、科学技术的演进导致作战模式向骑兵过度的时候,很多没有财力的人开始脱离国家管理职能。公民的概念开始消失。于是大家发现生活中共同关心的事情越来越少,治理国家、民族生死好像已经成为少数人的工作了。那么私人化的艺术就会产生。我们在研究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时就发现,戏剧更愿意表达的是个性化的人物以及离奇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设计。而建筑也开始没那么守规矩了。章法虽然存在,不过严格执行基本就不可能了。因为私人化让艺术更活跃,美的体现就更丰富多元。这就解释了我们上面的疑问。这种出现于古希腊文明中后期的爱奥尼柱式就是在这种公民意识逐渐过渡到私人化意识的时期逐渐形成的。而且还在不断的变化。这个现象到了后工业时代又开始回归了,这就是马克思理论中工业社会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艺术。我们都有亲身体会。艺术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个性和私人化,全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存在着。人民公园、人民医院、人民文化俱乐部以及各种和等等。
以上这个现象就衍生出一个话题,那就是建筑政治学。为了更好的让大家接触、理解和记住这个内容我先给大家展示一下三个图。
他们分别是古希腊德尔斐卫城、一个古罗马广场、中国北京紫禁城、唐代的长安城。有没有发现第一个和后两个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中轴线对称原则。德尔斐的建筑群是随着希腊历史的发展不算丰富起来的。你从遗址痕迹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些建筑仿佛是杂乱的,没有掌法和规划的。其实不是。这正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一种特色:完全自由而活泼。他要求每一个建筑都要多面被观察和欣赏。于是建筑本身均衡、建筑彼此错落。几乎每一个重要建筑的边缘都和别的建筑有一定的夹角而不是平行的。始终处于一种三维展示状态。这就解释了古希腊建筑为什么是绕柱式的,因为他想每一个面都达到美观,前提是每一个面都会展示给观众。
而讲究中轴线的古罗马和古中国建筑并不这样。在后续的分享中我们会看到古罗马建筑和后世受到他影响的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建筑外观最讲究的是正立面艺术。因为中轴线限制了观众的观察走向,有意识的引导人的视线从一个角度观察接触建筑。这种艺术观念实际上是与政治制度有关的。民主化的制度产生多面观察的建筑。专制的制度产生主体观察的建筑。人都是自由的,而且像前面说到的,当大部分人从公民变成私人化之后,艺术才哪里展现呢?在西方就是私家别墅、可搬动的各种艺术品。在东方呢?一样!从建筑来说,与紫禁城相对的就是园林建筑。我们说中国的官方建筑是中轴线的,是儒家的,讲求秩序尊卑。而园林建筑是曲径通幽的,是道家的,讲求效法自然。
到今天为止,我们关于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分享就暂告结束。个人见识粗浅实在不算是什么真的知识。了做知晓闲谈而已。实际上,除了这两种柱式之外,古希腊还有一个0.5版本的柱子样式,这就是科林斯类型。将它说为“类型”而不是“柱式”,是因为从建筑构件的独创性来看,它属于爱奥尼的一个变体。并没有独立的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样式。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衰落,恰恰相反,正如上面我们分享的艺术、建筑被历史和政治影响的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综合样式的、近似模糊的、更具个人化的”表象其实才是人类文明必然的趋势。
那么,按我个人的知识体系分类,虽然科林斯类型石柱产生于古希腊中后期,不过出于它此后在西方建筑中的出现频率和风格影响的考虑。我更愿意将这个类型归类到古罗马建筑风格中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