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改来了,老弄堂留下的何止这些温暖!
斑驳剥落的老墙、狭小逼仄的老屋、人员混杂的72家房客,今年,位于新天地区域的旧里——122街坊照进了旧改的“阳光”,迎来了大改变。
随着地块的生效,一个个旧改故事在这片闹市中的老式旧里浮现,有利益的纠结,更有阳光征收带来的豁然开朗;有苦等的煎熬,更有梦想成真的快乐幸福;有茫然的焦虑,更有携手共助的温情感动。
这些旧改故事,一次次印证着黄浦旧改的温度。
从东台路进,沿着蜿蜒的小弄堂一路向东,拐入一条一人宽的小通道,经木楼梯向上,记者跟随居委会工作人员来到了张老伯家。
仅有的13个平方米的房间内,除了2张床还有个吃饭桌,再也容不下多余的家当。“盼了几十年,终于盼到了旧改,但我们一家一点也高兴不起来。”80多岁的张老伯,今年刚经历了老伴的突然离世,现在又遇上了旧改安置费难分的“糟心事”。
原来,张老伯和儿子、小舅子现住的这个房间,一共涉及8个户口,4户人家。虽然兄弟姐妹多年前就搬离了该处,但现在要动迁了,全部又回来要分安置费。
“我们家主要有两个矛盾。”张老伯很有条理地给记者分析着,一个是小舅子王先生的监护权问题,作为智力障碍人士,小舅子之前一直由张老伯一家照顾,现在动迁了,其他兄弟姐妹都想当他的监护人,最后究竟该由谁来照顾他?另一个问题,就是安置费究竟应该怎么分,是按户口分还按家庭分?
了解到他家困难后,黄浦一征所并没有“签好就完事”,而是利用“四位一体”调解委员会,由全国劳模、征收总监张国樑牵头,街道及居委、律所、征收所和劳模工作室聘请的退休法官组成调解班子,为张老伯一大家子提供平台,化解家庭内部纠纷、财产分割等矛盾。
讲道理、算经济账、打人情牌,通过居委 、征收所、律师的“情理法”轮番上阵,难办的事终于有了可沟通的方法。“第一次调解会满成功的,我们期待下一次调解会,最终分配协议就能定下来。”张老伯说,不希望因为旧改,让兄弟姐妹间有了嫌隙。
家住吉安路的陈阿姨,是这次122街坊的签约“积极分子”。无论是一轮还是二轮签约,陈阿姨都带领着领居们第一批赶来。
兴致冲冲签约的她,却发现自家找过渡房不是一般的难。“我老公有糖尿病,我们俩都70岁朝上了,唯一的儿子远在国外,找过渡房真是伤透脑筋。”陈阿姨说,能看的、中意的出租房都看了,要么价格贵的离谱谈不拢,要么房东不想借我们年纪大的住。淮海中路街道大华居民区书记周利群知道陈阿姨一家的难处后,积极想方设法为他们一家想办法。
在周书记的带领下,居委会工作人员几乎成了社区“房似锦”,找房、看房、协商,过关斩将不为卖房子,只为让高龄居民顺利“安家”,没有后顾之忧地签约外搬。
“陈阿姨的问题,其实在旧改居民中很普遍。”周书记告诉记者,老人要自己找房、租房并不容易。因为老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比较多,一方面居住地方上下楼要方便、周边生活配套设施要相对齐全、朝向也要考虑到,满足这些条件的房源本来就有限,加上有些老人没有租房的经验,不知从何下手,有些房东不愿将房子租给高龄租户,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老人“安家”难的局面。
好在,街道居委早有预案。大家“搭把手”,一起出力解决,老人们的过渡房都有了“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