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打不过2万人?为何兵强马壮的石达开会被左宗棠以少胜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天平天国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使人数再多,石达开走得再远也不会改变!

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转战18个省,席卷大半个神州,人数达数百万众,但最后还是归于失败。而天京事变后的石达开,在猜忌中率领10万精锐出走,在沿途中一度发展到30万众,然而还是在清军的围剿下归于失败。

那么,为什么石达开必败?为什么30万大军一度打不过左宗棠的2万军队?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地主阶级自发性镇压

天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广大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揭竿而起,他们对抗的,不是清朝皇帝,而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所以,农民起义必然演变成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全面的对抗。在这种社会对立状态下,所有社会成员都要站队,要么站队地主(清朝),要么站队农民(太平天国)。

石达开作为曾经的太平天国翼王,是太平天国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天京之变后更是主持大局的核心人物之一。

有这样的背景,即使石达开不想跟着天王洪秀全干了,也不可能金盆洗手,解甲归田。因为这样的前科,石达开不可能站队地主,所以石达开必须在太平天国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况且,清朝地主阵营一直认为石达开是敌人。所以,石达开与洪秀全绝不决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走到哪里,就会遭受到当地地主阶级的阻击。

由于八旗和绿营的废弛,清朝后期不得不倚仗地方团练,地方官僚纷纷组织自己的武装,成为治安的重要力量,石达开的数十万大军,面对的就是这些人。

由于太平天国不仅要抢地抢粮食,还要革地主阶级的命,所以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地主团练自然要和路过这里的太平军玩命!左宗棠的“楚军”,就属于团练!

由于脚下就是自己的土地,所以地方团练对天平天国的对抗几乎是自发的,先前的李自成被湖北乡绅用锄头打死就是地主阶级自发性的典型表现。历朝历代,地主阶级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农民起义军对付地主一样,都有着强烈的自发性,这决定了石达开一旦离开太平天国,即步步是坑,寸寸是雷。

在这种情况下,人越多,受到的地主阶级的反弹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石达开注定越走越艰难。

2、优柔寡断成失败主因

从石达开的前途来看,离开洪秀全是正确的选择,然而离开天京后,石达开能去哪呢?

此时摆在石达开面前的有两条路:回到天京或者自立门户。

由于带走了天平天国的10万精锐部队,这几乎就是天平天国的家当,石达开注定和洪秀全要说拜拜了。因为事实上已经决裂,所以此时石达开最好的办法就是另立门户,彻底和太平天国决裂。

但是,石达开深知这支队伍就是靠拜上帝教聚合在一起的,如果抛弃拜上帝教,意味着数典忘祖,凝聚力自然不复存在。而如果继续打着天平太过的旗号,则更加名不正言不顺,毕竟统军数十万又不听天王调遣,这样的将领是在打太平天国的脸呢还是打天平天国的脸呢?

石达开选择了挂羊头卖狗肉,即继续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但是另立门户。

决断最怕的就是所谓的“完美”。

对于拜上帝教的本质,石达开清楚,但是属下不清楚,你既然是太平天国,却越走越远,下属自然就怀有二心了。而宗教聚合在一起的势力最怕的就是信仰的崩塌,而战败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因为石达开深入不熟悉的敌境作战,导致几次重大的失败,这直接导致部队的分裂,很多部众甚至离开部队返回天京!

好不容易从10万扩张到30多万规模的石达开军,再次遭遇到分裂的威胁。

离开天京后,石达开一直在路上。1858年入浙,受阻,入闽,又败,后入赣;1859年入湘,攻鄂,失败后入桂;1861年从桂入湘鄂边界,欲入川;1862年入黔;1863年于大渡河被俘,英勇就义。

路在何方,其实石达开心里也没底,这种可怕的迷茫直接导致了数十万大军的懵逼。没有目标的军队是可悲的,因为注定不会成功!

而且,没有目标意味着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这是石达开无法进行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因。所以石达开的失败成为必然!纵然有30万也只能是流动的乌合之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