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之快乐度人生
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现代地球人经常这么说。看来,快乐生活,是现代人的最高追求。今天我们就请傅佩荣老师来讲讲快乐人生。
傅佩荣老师,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六月二日至六月十日走进《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共九集,“快乐度人生”是第九集。
到底什么是快乐呢?在孟子看来,首先,快乐是跟危险连在一起的。此话怎讲?
我们知道,孟子见了梁惠王,齐宣王,这两位大国的国君,招待孟子的时候,都做了同样一件事,就是请孟子参观他们的园林。他们的园林盖得非常壮观,大雁,小雁,大鹿,小鹿,看起来真是一番享受啊!两位大王问孟子的话,也都一样:贤者亦乐此乎?你们这些学者,是否也以这种享受为乐?
孟子说:只有贤者才有这样的享受,如果你不贤,很难长期这样享受。接着他举例说: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天子,这是一个非常嚣张狂妄的人,他说我拥有天下,就好像天上有一个太阳,什么时候太阳消失了,我才会灭亡。后来老百姓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消失,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
孟子提醒这些帝王,不能只是一个人快乐,你一个人快乐,而老百姓受苦受难,你也快乐不了几天。所以,快乐跟危险会连在一起。
孟子有一句名言,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说一个国家如果在内没有遵守法律的大臣,以及辅佐国君的贤臣,在外没有敌对的国家,跟外患的威胁,那么你迟早是要灭亡的。这就说明,在忧患中可以得到生存,在安乐中会获至灭亡。
在忧患中可以得到生存,在安乐中会获至灭亡。
孟子提醒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要注意到它跟危险跟灭亡有时候是连在一起的。忧患,这两个字,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儒家思想,就具备一种忧患意识。
我们读《易经》,后面有《易传》,《易传》代表的是儒家的思想,书中一再强调:做易者,岂有忧患乎。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它的规则,生物之间有食物链,有生物平衡,生态平衡。人不一样,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的话,他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去选择,去判断,最后会弄成天下大乱。人需要受教育,人就要忧患这个问题。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将来就不会快乐,而是痛苦。
《中庸》里说: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天地这么大,人还是觉得很遗憾。人类这个生命不会自然发展,身体虽然会自然成长,但是你还需要接受教育。因为你是万物之灵,如果你在思想上,在精神上,没有方向的话,恐怕就会误入歧途。
所以,孟子特别强调忧患,如果一个国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那就好了。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后来发展到,宋朝范仲淹说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过,我更欣赏孟子的原话,范仲淹说的话非常好,但是没有人做得到。你要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你就永远就不会有快乐,因为天下永远有不快乐。而孟子的思想比较具有普遍意义,如果“乐”跟“忧”都以天下人为标准来考量,你自然可以称王天下,天下人都欢迎你!
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强调人应该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但是,从忧患这两个字来看,忧是忧愁的意思,患是担心的意思,难道我们的人生真的应该在忧愁和担心中度过吗?还要不要追求快乐?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我有一辈子的忧愁,但是没有一天的患,患代表担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的终身之忧,是想到舜。舜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后来才变成圣贤,造福天下百姓。我本来也是个平凡人,可是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长进,所以,我要一辈子都去忧愁这个事情。
没有一朝之患是什么意思呢?不会说今天有什么事情,会让我觉得难过,过不去的。反省自己,我只要做到两点,第一是仁,第二是礼,仁就是我非常真诚,做好事。礼就是我遵守规范,一切按照礼仪来做,与人互动。那么,一天之内即使有一些损失,内即有一些获得,也不值得我去喜怒哀乐,这就是没有一朝之患。
人的这种快乐跟忧患连在一起,我们就会知道孟子的立场,你不要以个人自己的快乐去考虑问题,你要考虑到天下人。那么,一般的人会说:我又不是政治领袖,我干嘛要考虑那么多?所以,后面就会讲到,如何让你一个人也能快乐。
孔子在《论语》里特别提到有三种快乐是有益的,三种快乐是有害的。
三种有益的快乐:第一种是乐于用礼乐来调节自己的生活。第二种是乐于在背后称赞别人的优点,这种快乐绝对没有后遗症。第三种快乐是乐于交许多好朋友。
三种有害的快乐: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为骄傲而乐,到处游玩,游手好闲,每天大宴小宴,大吃小吃。这三种快乐都落实在物质享受上,那是有害的。孔子也不否认,那也是一种快乐,不过这种快乐有局限性,将来会有后遗症。
在《孟子》这本书里,特别强调,第一要以尧舜之道为乐,尧舜之道是什么?就是行善,尽量帮助别人做好事,以舜来说,是与人为善。今天这四个字的意思,跟以前的意思不太一样。今天说与人为善,就是说你不要对人家太严格要求了,而孟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舜与人为善,是说舜跟别人一起来行善,把别人的善拿来,在自己身上实践,这才叫与人为善,让大家一起来把善的行为有恒心地做下去。
大家一起来做善事,就会非常快乐。这正是今天为什么做一个义工,做一个志愿者会感到特别快乐的原因。那么,孟子所说的快乐还有哪些呢?
另外还一种乐,是孟子特别提到的颜渊,颜渊他是以孔子的理想为乐,叫做孔子之道。尧舜之道和孔子之道是类似的,都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生命的价值。
以人为本,就是尊重每个人生命的价值。
后代很多有政治权力的人,对孟子不太喜欢,因为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五年,下令把孟子赶出孔庙,不让他接受祭祀。结果,当天发生了大雷雨,负责的官员来报告,说天象示警,不应该把孟子赶出孔庙。朱元璋既然是天子,还是要听从天的话,好吧,那就算了,暂时让孟子留在孔庙,但他心里是不甘心的。
后来,朱元璋命令把孟子书中的“反动言论”删掉。所以,有一段时间,在《孟子》里少了好几章。那些篇章是统治者所不喜欢听的,比如说:国君把大臣当做手足,大臣就把国君当做腹心来保护,国君把大臣当做狗和马来利用,大臣就把国君当做路人,国君把大臣当做泥土草芥来践踏,大臣就把国君当做强盗和仇人来痛恨。这些话国君当然听不进去,删掉!
孟子还有没有提出其他的快乐呢?有的,他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的不在其中。这三种快乐是超过称王天下的快乐的,这三种快乐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第一种快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母健在,兄弟姐妹无灾无难,这种快乐是不是有点狭隘?其实,一家人父母兄弟姐妹都很好,这是最大的快乐。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一个人父母健在的话,他看到别人跟父母年纪差不多的老人,他就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广出去,一个人兄弟姐妹健在的话,到外面去交朋友,看到别人跟兄弟姐妹年龄差不多的人,他也可以推广出去,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这是一种人性自然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
所以说,人生的快乐,是因为我们的人性是可以发展的,而人性发展的时候,就跟我的父母健在,我的兄弟姐妹没有任何灾难,连在一起的。
这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快乐。
也许你会问:我具备了孟子说的第一种条件,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为什以我一点也不觉得快乐呢?你这样想,说明你对于自己的人性恐怕有一点误会。你以为快乐全部是外在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快乐是人自身人性发展的正常状态。
快乐是人性发展的一个正常状态。
中国民间有一个习俗,再穷的人家,也要给新娘子陪嫁两床被子,而缝被子的人,必须是父母兄弟姐妹俱在的“全乎人”,以求图个吉利。也许这正是对孟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第一种快乐的印证。
第二种快乐是什么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 惭愧)于人。抬头看天不觉得惭愧,低头看人也不觉得惭愧。这是什么意思?第二句,低头看人不觉得惭愧,这容易理解,我没有跟人家借钱不还,我没有欺骗别人,我没有害过任何人,对任何人我都问心无愧。所以,我看到别人不觉得惭愧。
但是,什么叫抬头看天,不觉得惭愧呢?这比较难理解。孟子说的所谓“天”,就是指人的心。抬头看天,等于是我问自己的良心,有没有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做过什么坏事。这样讲还比较狭隘,因为你要问良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比较主观,有时候觉得自己都是对的,但别人看你不一定对。我是问心无愧,别人说你那个心有点问题,那怎么办?
这里,我们就要了解,不要轻易去抹煞儒家对天的观念。孟子说,抬头看天不觉得惭愧,是因为他知道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他也知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对天要有一个交待,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什么叫对天有个交待呢?就是我生下来是个人,人跟动物不一样,既然是个人,就有人的使命,就是要好好做个人。
做人就要有人的使命,人的使命就是好好做一个人。
好好做一个人,绝不是吃饱喝足慢慢长大,最后老了就过世自然减员。也不是说我长大以后,成家立业,多生几个孩子,传宗接代。好好做一个人,是说要把人性向善的要求,设法择善固执,追求止于至善。这就是我做人的使命,如果我没有在这个路上走,那么,我就对不起天,白给了我一个人的形状。
孟子说过一句话,他说只有圣人可以践形。什么叫践形?因为我生下来就有一个人的形状,像个人的样子,而只有圣人才能把人的样子,充分地实现出来。你外表有一个人的样子,就代表你内心也有一个人的心,那么这一生你就应该把人的心和价值,全部实现出来,这才能算是圣人。
换句话说,做一个真正的人,就是做成圣人。圣人不是特别的人,圣人跟我们平凡人有什么差别呢?平凡人还不够真实,圣人是真实的人。所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第二种快乐。
还有第三种快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你听了以后,可能以为这是在说老师,并且是说重点学校的老师。有的学校不怎么样,学生念书成绩不好,老师会说,我的学生不是英才,你看我,就没有这种快乐。
如果这样讲不是有偏差了吗?难道都要是重点学校的老师才有快乐?如果孟子这样讲的话,这种快乐一般人也达不到。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儒家的所谓“英才”,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有心上进的人就是英才。
英才只有一个标准,有心上进的人就是英才。
我们从《论语》说起,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一般翻译成,中等材质的人以上,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中等材质的人以下,就不能跟他讲高深的道理。这样翻译当然是错的。因为中等材质的人占多数,以上是指这些人以外的10%,以下是说这些人以外的10%,而孔子偏偏又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最聪明的10%,跟最笨的10%,你没有办法去教的,你改变不了他。那这两句话不是有矛盾了吗?
那么,中人以上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中等材质以上的人愿意上进,“以上”这里是个动词,“愿意上进”的意思,可以跟他讲高深的道理。如果他不愿意上进,你就不用跟他讲了。儒家强调,一个学习者本身的主动意愿。孟子这里讲的英才也一样,有心上进者称为英才。
“老师”不仅只指学校里的老师,在社会上任何地方,长辈教导晚辈,长官教导部下,年纪大的去告诉年纪轻的人,都是一种教育,这些年轻的受教育者,有心上进的话,这个快乐,作为我们当老师的,当长辈的,是难以想象的。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年轻一代愿意上进,将来就有更大的希望,我们怎么会不高兴,不快乐呢?
所以,孟子说的人生的这三种快乐,超过当帝王的快乐。如果只有当帝王才快乐,那天下有几个人快乐?永远只有一个人快乐。
孟子还讲过一段话,是说什么是最大的快乐。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前面讲了三种快乐,比帝王还要快乐,现在讲的是最大的真正的快乐,万物皆备于我,一切在我这里都齐备了,也就是说,一个人从生下来,里面的一切就够了,外面的东西可多可少,没有什么非要不可的。
比如我现在活着,但是你说自己活着,一定要有多少条件,每个月要赚多少钱,要住什么房子,要坐什么车子,统统具备了,我才能好好做一个人。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你一定要有这些外在的条件,才会快乐吗?这样,正好违背了儒家的原则。
孔子说:贤者,回也,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孔子说颜回每天吃饭,就一竹筐饭,喝点白开水,住在违章建筑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受不了这种忧愁,而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
这段话是孔子称赞颜回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孔子他是怎么说自己的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的是简单的食物,喝的是白开水,手臂弯起来当枕头睡觉,这里面就有快乐。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这一点上,颜回和孔子是完全相同的。快乐绝对不是外在的事物齐备,外在的事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有时还要看你处在什么样的社会,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在内不在外。
真正的快乐,是在内不在外。
如果不能掌握这个的话,我们学儒家道家都没有用,因为你学不懂:为什么他们都有这样的情操?所以,我们讲到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一切在我这儿都已经齐备了,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内在的是圆满的,已经具备所有的快乐条件。
第二句话:反身而诚,我反省自己发现我完全真诚,那么,快乐就没有比它更大的了。这句话不容易做到,通常我们自我反省,都会觉得自己曾经有过不良的动机,无意或有意伤害过别人,或对别人有什么亏欠,人生哪有十全十美的呢?人生往往是前半辈子做了一些偏差的事情,后半辈子设法去弥补,设法走上正路。很少有人一辈子从小开始全部做的全是正面的事,太难了。儒家也了解人生的困难。
其实,一个人是一个整体的生命,孟子从来没有忽略人的身体的重要,但是,换一个词来说,就是身体的必要性。孟子对于人的身与心,把身当做小体,把心当作大体。他说你要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眼珠。眼珠如果是亮的,黑白分明,就代表他胸中正。眼珠如果是昏黄的,代表胸中不正。
这话,也许不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如果我正好患黄疸病,眼珠昏黄,那么,我就是胸中不正了。这不是冤枉我了吗?
孟子为什么要说这个容易被人误解的话呢?这里,孟子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孟子这句话是强调身与心的配合,人不能没有身体。在路上,我看见一个老人摔跤了,我如果没有手,怎么去把他扶起来呢?你要做好事,需要心里下命令,然后身体手脚去行动,才能把好事做完。
如果你没有手,没有脚,没有身体的话,光有一个心,那有什么用?所以,儒家不会忽略身体的必要性。什么叫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这就是必要。吃饱喝足,这对身体是必要的,然后我才能去做重要的事情。做重要的事,就是心去发号施令,身体来配合。以心为主,以身体为辅,二者配合才能做好事。能够这样去做,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叫反身而诚。
孟子继续说,能够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这样可以实践仁德。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一个字:仁。只有能近取譬,能够就近在身边找到譬喻,来设法让我去做,也就是换位思考。你要行仁吗?你就要替别人设想,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你,我会希望别人怎么做,那我就去怎么做。
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你自己就应该怎么做,要换位思考。
孟子说,强恕而行,我努力恕,如心为恕,推己及人叫恕,将心比心就是恕,我努力这样去做,就可以行仁。儒家思想里的真诚,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真诚,讲真诚的时候,你就要问,我跟别人之间的关系是否适当?如果适当的话,内心就非常愉快,问心无愧。如果不适当的话,那就要问,我是不是可以改善?
古代的人,得志的时候,恩泽加于百姓身上,不得志的时候,退下来修养自己立身处世,穷则独善其身,是说我穷困的时候,没有机会做官造福于百姓的时候,我就设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至于我得意的时候,达则兼济天下,和老百姓一起走向完美。
可见,儒家思想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说我读书人,学习儒家思想,做官造福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光造福百姓还不够,还要带着百姓一起走向完美的人生。
也就是说,你除了要有德行之外,还要有能力,你能力不够,德行再高,也无法真正去改善百姓的生活。孟子的思想发展在儒家《易经》传统里,就特别谈到,古代的帝王照顾百姓,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培养能力,第三要有智慧。因为人活在世界上常常会有迷惑,什么叫迷惑?孔子说过,四十而不惑,他的学生曾两次直接问孔子什么叫迷惑?
孔子的回答没有例外地都提到情绪和情感的问题。第一次孔子回答说: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一直活下去,当你恨他的时候,希望他立刻死去。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这就是迷惑。
第二次回答时,他说:一时的愤怒,忘记自身的安危,以及父母亲的安危,这就叫迷惑。
孔子所说的迷惑,都跟情绪的反应冲动有关,所以儒家强调,你要有好的情商,调节你情绪的智商,这个做到了,你才能没有迷惑。
儒家强调,要有好的情商来调节你的智商,才能够没有迷惑。
我们常常会想到孔子的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里的水从来没有停过,晚上睡觉的时候,它还继续不停地在流,我们能够不努力吗?忽然之间,一下子就过去十年,二十年,要问问自己,你有没有长进啊?而像孔子,孟子,他们的生命等于是一直往上走,是一个立体的生命,我们学儒家,就要让自己的生命,也变成一个立体的生命。这里当然会有很大的压力,但是你也不要忘记,这里面有更大的快乐。
看一些孔子和孟子的资料,说孔子是丧家犬,郁郁寡欢,一生不得意,如何穷愁潦倒,这些话其实是非常浮面的,孔子一辈子都非常快乐,他平常生活,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非常自在轻松的。孟子也一样,他的学生说,老师看起来不太开心,他说:我为什么不高兴呢?有理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能不能配合。不能配合的话,我独善其身,至少要对得起我自己的生命。
我们平时看故事,喜欢看结局,有一个快乐的结局,happy ending 就觉得终于圆满团圆了。但是,你不要忘记,很多事情你做了半天,是没有圆满结局的,这怎么办?儒家基本上不在乎结局是否圆满,只在乎你是否继续再做。
儒家不在乎结局是否圆满,只在乎是否继续再做。
这个继续再做是最难的,你要有恒心,由内而发,就是说,我要设法对得起我自己,对得起我自己这个人性的要求。至于说别人怎么样,我实在不能去干涉他。你怎么可以说,因为你孝顺,所以你父母就要对你慈爱呢,或者做父母的,因为你慈爱,所以子女就应该孝顺呢。谁能敢打这个包票?没有。
所以,儒家基本上是回到每一个人自己身上,人际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活在人群里,你没有这个人际关系的网络,你根本不能生存发展,但是,你不能说我一定要有什么样的父母,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同事同学朋友,很多东西你是不能选择的,都是已经定了的。你注定要在这里工作,跟这些人做朋友,你说这些朋友都有点问题,同事都有点毛病,对我不好怎么办呢?
儒家认为,你正好可以借机会修德行善啊!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如果孔子不是生活在春秋末期,孟子不是生活在战国中期,他们两个人生下来就很顺利,书念得很好,理想也很高,做大官做了很多好事,那么,请问他会成为我们今天知道的孔子和孟子吗?恐怕就不是的了。
很多时候,在颠沛流离之际,你才能真正看透人生中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重要的?儒家,是把握到重要的这个地步。儒家认为,人要面对的是每个人自己的人性,人性向善,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快乐也是一样,由内而发。
你掌握了这个原则,谈到儒家的快乐,就变成我们每个人完全可以操之于己,而不用求之于人的。你学了孟子之后,就感到内在真的有一种力量,内心充满浩然之气,活在世界上,那种坦荡荡的快乐,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明白:人生的价值何在,如何过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境界。
_______
学习心得:
三种有益的快乐:乐于用礼乐来调节生活;乐于在背后称赞别人的优点; 乐于交很多的好朋友。
三种有害的快乐: 乐骄乐; 乐轶游; 乐宴乐。
尧舜之道:与人为善。
孟子的三种快乐: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俯仰无愧
3、得天下英才,教育之;
英才:有上进心的人
做人要有人的使命,人的使命就是好好做一个人,把人性向善的要求,设法则善固执,要追求至于至善。
真正的快乐在内不在外,反省自己,完全真诚。
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你自己就应该怎么做,要换位思考。
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要有德行,要培养能力,要有智慧;
迷惑:与情绪的反应冲动有关,要有好的情商,来调节智商,才能够没有迷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有压力,但有更大的快乐。有理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不能配合就独善其身,让自己改善变得完美,至少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儒家:不在乎结局是否圆满,只在乎你是否继续再做。
要有恒心,由内而发,要设法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人性的要求,至于别人怎么样,我实在不能干涉他,我们不能选择周遭的环境,正好可以借机会修德行善。
很多时候,在颠沛流离之际,你才能真的看透,人生里面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重要的。儒家是把握的重要的成分,认为人要面对的是每个人自己的人性。人性向善,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快乐也一样,由内而发。掌握这个,谈到儒家的快乐,我们每个人完全可以操之于己,不用求之于人。学了孟子之后,感觉到内在有一种力量,感觉内心充满浩然之气,活在世界上,那种坦荡荡的快乐是难以想象的。
浩然之气!读《孟子》,贵在养“气”!
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可能仅仅源于勤奋,千年前的古人思想,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过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