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集义 | 兵家必争之地
稚气无羁识事迟,
三九才晓去寻师。
几根胡子何害事,
埋头还是少年时。
这是集义村人王保年作的诗。
据《乡志》记载集义村位于县城东面的边沿地带,距南铁路和东阳火车站很近,因此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集义村文物古迹有东大门李家宅院、集义古地道、李家巷李家宅院、集义供销社等,这些建筑都有时代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东大门李家宅院
集义村东大门7号,民国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正房,两侧为东、西房。正房五间,东西房各七间,其中西方南侧一间做门道,院内房屋均为平顶。
集义村古地道
集义村南大街12号院路东,清代建筑。地道为院主祖辈在清末为躲避战争,确保财产和人身安全而修建。地道建于住房之下,共有两个进出口相通,拾阶而下进入地道内,通道砖卷圆形顶,砖铺地面,通道拐角处设有通气口与地面相接,地道最深处离地面3.6米。
李家巷李家宅院
集义村李家巷2号,民国期间建筑。坐西朝东,三合院布局。中轴线建正房,两侧为南、北房,大门开在院东北角。正房三间,平顶,明间设门,上置菱形横批窗,次间榄窗套方式样。北房五间,其中东侧一间作门,门额是“乐业居”,犀头砖雕花卉图案。
集义村供销
1956年,集义村成立供销社,是清徐县最早建立供销社的村庄之一,1977年,为扩大经营,新建了供销社营业场所。供销社砖混结构,平面呈拐把形,由南北向东西方向延伸。中间三间为2层,屋向坡顶,其中一间为门厅,上有平台,二层房女儿墙上书毛体“为人民服务”。西房、北方均为人字形顶瓦房,两房五间,女儿墙上书“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北房十六间,女儿墙上书“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全党动员大鼓干劲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建筑时代特色明显,具有一定代表性。
集义背棍队
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铁棍名扬全国,蜚声中外。
集义村作为清徐县代表性乡镇,也有自己的背棍团队。
集义村村民李万林于1993年向徐沟买了6根棍子,组成了集义背棍队,2008年已发展到了13根,有双人棍1根,跑马棍1根,单人棍11根。内容有牛郎织女棍、吕布戏貂蝉棍、秋胡采桑棍,有张三跑马棍等,彩头每年换,非常新鲜。背棍领队李万林大人小孩共有43人,加锣鼓队需要50人,如加吹奏队需要52人左右。这支新型的文艺队伍除过时过节在本乡表演外,还经常被太原、古交、娄烦等地邀请前去演出。
神话故事
韦驮成精的故事
集义村有座福缘寺,福缘寺的天王殿内有座韦驮塑像,就在维摩诘菩萨的座位后,面北而战,身材魁梧,身着绒装,两目炯炯,双手握着钢鞭,杵地而立,肃目而有神。
有一年,过三月初七庙会,在一个买豆腐脑儿摊点前,来了以为僧人,说:“给我打一碗。”卖豆腐脑儿的老汉便给打了一碗,双手送过去,僧人便端着回寺中去了。下午,会残了,还不见僧人出来还碗。老汉便进寺内,僧人都说没有出去打过豆腐脑儿。方丈与老汉又在寺中找寻。结果在天王殿内,发现了豆腐脑碗,碗就放在韦驮塑像前,韦驮像的嘴角还吊着一条粉条。老汉与方丈一看惊呆了。
方丈便找来以为铁匠,在韦驮的脚上钉了一根铁钉,一丝淡淡的血液流了出来,从此,再也没有韦驮作怪了。
现在在世的老年人,都曾见过韦驮像脚上的那根铁钉,不过铁钉不是在脚面上,是在韦驮站着的木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