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师生共成长

欧阳敏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学生,关注着自己的语文课堂,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每节课下来我总是认真地审视着自己的课堂,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而遗憾,也为那激动人心的小小成功而沾沾自喜。失败的课让自己失落,觉得语文教学何其艰难,但同时又反思着如何增加课堂的灵动,成功的课又让自己对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充满信心。课后,我常常在想:刚才结束的那节课我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了吗?挖掘了他们的潜力了吗?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了吗?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了吗……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该作出怎样的冷静思考与总结,让我们逐渐成熟,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一、教学目标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得到发展。

当讲到《最后一课》中19自然段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民没有珍惜时光学习法语时,有一名学生由此感悟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抓住机会,不要等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当时恰逢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夕,我由此想到这何尝不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时机。于是,在班会课上,我满含深情地讲述了几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并提议学生在“三八”妇女节当天送给母亲一份自己最真挚的祝福。懵懂而又含蓄的孩子们都兴奋不已,悄悄地执行这个秘密的“爱心计划”。不久,马上有家长或以信件或以电话的方式,以难以遏制的兴奋、喜悦之情与我一同分享那甜蜜的祝福。

感性的我总是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个性发展的塑造期,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格,更需要一颗美好的心灵,更需要一份纯洁而又无私的爱来给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所以,既是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的我对学生更是悉心。每每课后,我总是走下讲台,与他们谈心、讨论、游戏,小心翼翼而又毫无保留地经营着师生之间这份特殊的爱。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送给我他们平时用零花钱积攒买来的礼物,我感慨万千:摆在我面前的哪里是礼物,这分明就是孩子们最真诚最纯洁的心啊!当一个腼腆的女孩走到我面前,眼含泪花,恭恭敬敬地向我鞠躬时,我感动地笑了;当她用颤抖的声音叫出“妈妈”二字时,面对眼前这个十四岁的“女儿”,二十五岁的我幸福的哭了……

是的,将心比心,以心还心。有什么比教师自己投入专注的爱更能培养孩子的情感呢?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培养和训练: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教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的推行中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我。首先是会学习,我认为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师就应该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教师只有会学习,才能适应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去的唯“分”论,要全面地评价学生,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来质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立足课堂,把课改精神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具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课文的兴趣。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敢发言,害怕说不好别人笑话,而且越是暂时后进的学生这种心理障碍越大,往往造成懒于思考,长期下来,对学习就会丧失兴趣。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有差异、有梯度,注意分层教学,每堂课提问总是因人而异。这样,许多后进生能勇于、敢于发言,教师同样适时地给予鼓励、表扬,给学生一个合理正确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向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渐渐地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我经常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我想: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求教师能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来学习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否则将适得其反,比如在一次校内公开课活动中,出现了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的不全面,这时授课老师说:这位同学答的不完整,继续思考!这样一个否定性评价,就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其实对学生的评价要细化、具体些。到底是哪个方面不准确,评语要简炼具体。当然对不同的学生评价方式也应有区别,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使用。

四、师生互动真正做到和谐、民主、共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介入讨论,该作哪些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学习品质的锻炼。如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我对弟弟的行为是爱弟弟还是害弟弟"的话题展开讲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内多一些"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人和哪件事"等问题,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一点理解和体会,我认为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课改也不是纸上谈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只有老师的观念首先转变过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教师应该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新课改中成长!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反思中建设!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