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仔洞,偏安于玉华洞的博物馆——福建7日(18)

★旅游地点:福建三明将乐岩仔洞

回到玉华洞口的时候,看到一旁的道路上有个岩仔洞的标识,因为也不算远,就根据路线走了过去。
地方还真有点难找,问了两个人才终于找到地儿,人家脸上还一脸迷惑的模样:“你们去过玉华洞了吗?”似乎相比于玉华洞来说,这个岩仔洞被游览的价值不那么大。
事实上,相比于玉华洞来说,岩仔洞的规模真是不能比的。不过人家虽然没有什么名气,可是名头还是很上档次的:岩仔洞博物馆。能够带上博物馆三个字,至少说明人家对于地质地貌或某些领域都有着相当大的研究作用。
198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博物馆会同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三明市博物馆、将乐县文化馆进行考古发掘,翌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岩仔洞内外发现了十万年前的金丝猴、东方剑齿象、犀牛、无颈鬃豪猪、大熊猫、野猪、水鹿、巨狨等二十种化石和四千年前古人类使用的石器、陶片。
尤其是这些动物化石,都属于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地球上生态变迁和人类进化是有重要作用的。
岩仔洞所在的山很矮,个头也很小,在体量上别说不能和玉华洞相比,相对高度只有几十米,甚至不能称其为山,只能说是个山丘。
就是比起我们曾经在桂林和宜兴等地看到的洞来说,也是相当迷你的。也难怪将乐没有大力开发,虽然在洞口竖了一块牌子,但是洞内没有安装灯光,走进去就是漆黑一片。
不过,溶洞之所以表现出奇幻绚丽的模样,大多是因为灯光的角度和色彩,原生态的岩仔洞反倒还原了溶洞该有的本来面目。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裸露的岩石表层,都是溶洞原本该有的样子。
山洞不深,用手机的手电筒照一下还是能够看清的。不过这样的溶洞大概没有太大的开发价值,所以既没有开发,也没有游客。
事实上,除了在路口有个标识牌,转弯处就完全没有了说明。再加上看过了玉华洞,同样的地貌,自然是没有再游览的必要。
也就是因为我们提前订了将乐的酒店和下一程的车票,所以时间太宽裕,所以才有游览的时间。从头到尾,也没有看到其他的游客。
据说,这里还发现了房址和墓穴,建筑很有特色。房屋是建在石灰岩空隙之间的,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搭建干栏式建筑。而墓葬更是直接利用石灰岩的缝隙作为墓框,形成了天然的墓穴。通过这些发掘结果表明,岩仔洞曾经有新石器人类长期的聚居,这种聚居模式在福建也是少有的。
当然,就我们肉眼而言,是无法从这些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貌里看出有研究价值的东西的,尽管岩仔洞不大的范围内好歹也有几个洞穴,可也不能深入,于是在围着山丘转完了一圈,也就只能原路下山了。
从岩仔洞到玉华洞之间,有大片的田园,一旁的度假村虽然居住者的体验不怎么样,不过建在这里还是很有味道的,空气质量没得说。园内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还有小面积的水域,看起来像是要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休闲度假区。
两侧青山耸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独特景观,再加上精心的搭配,可以想像这里日后可能会成为将乐的度假胜地。毕竟现在仅仅依托玉华洞的旅游资源实在有些单一,难以形成消费链条。
不过这也是我们旅游者的福音,将乐的住宿比起福州来说更加便宜,还包含了两顿早餐,大概也是因为酒店周边的餐饮店比较少的缘故。早餐虽然不够丰盛,但至少能管饱。
要说将乐的美食种类,其实还真不少,只是汽车站、火车站周边统统没有。要吃美食的话,还是得去县城,好在酒店到县城的公交车也很方便,公交末班车是晚上十点,可以说为吃货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啊!
将乐的森林覆盖率很高,竹荪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出了名的,所以必须品尝一两道竹荪的菜肴才算不辜负在将乐逗留。
还有将乐县客家传统席上的主菜将乐大卷,是把豆腐捣碎,拌入切成丁状的萝卜、瘦肉、冬笋等食材,调入地瓜粉,蒸熟后切块装盘,再淋上调料,色香味俱全啊!
碧玉卷也是很有特色的,外皮是加入的韭菜汁、兰菇粉,里面是馅儿,可惜小伙伴对很不鼓励韭菜的味儿,所以虽然这道菜卖相看着水灵灵得十分可爱,还是被嫌弃了。
兰菇丸子的色泽呈深色,其实它的原材料是糯米,只是加入了兰菇粉,所以这颜色就变得很特别。馅料很足,味道鲜香,丸子的皮很有弹性,一口咬下去就爱上了。还有一种芋头做的点心也很好吃,当地人称之为卷筋,其实就是芋泥撒上木薯粉或地瓜粉制作成芋子团,用猪油煮熟,吃起来很香。

自由行:三明将乐岩仔洞

12月初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