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孤山天下景
由慕才亭过西泠桥,便到了西湖的孤山游览区。孤山虽然是西湖最低的山,海拔只有三十八米,是由天目山延伸而来的西湖栖霞岭的余脉,但由于它横绝湖
中,湖水环带,显得孤峰突耸。它的北面是里西湖,南面是外西湖,东端紧连着白堤,西端隔湖与苏堤的跨虹桥相对。因它的秀丽清幽,又名孤屿;传说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于此时,曾遍植梅花,故又称梅屿。
孤山是西湖文物、胜迹荟萃之地,范围约二十公顷。山南麓有文澜阁、中山公园、浙江图书馆、浙江博物馆,以及“西湖天下景”的园林建筑;山北麓临湖有放鹤亭;东南濒湖处有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山巅有西泠印社。文物胜迹点缀于绿荫丛中,与青山碧水交相辉映。站在湖滨公园凭栏远眺,孤山仿佛是一件大自然的水石盆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堪称描述孤山的传神之笔。
四时月色最宜秋
孤山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孤山区的东南角,面临外西湖,东面连接白堤西端的终点。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曾这样描述这个风景名胜的特点:“湖至秋而益澄,月至秋而愈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精神出也。”在浩月当空的秋夜,晴空万里,湖天一碧,平湖秋月平台前的湖面,就象美女晨妆时开启的镜子那样明净,高空的明月,清晰地倒影湖中,置身其间,仿佛天上仙境,自然会引起人们美丽的遐思。前人有诗道:“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这个胜景秋夜的景色。南宋宫廷画院的著名画师马远品题“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中的一景。据前人记载,早在唐代中期,这里已筑有一座望湖亭。到了清代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就望湖亭遗址又勒石建亭,旁构水轩,但规模很小,游览区的面积不到二千平方米。一九一九年,英籍犹太富商哈同,在“平湖秋月”附近看上了一块面湖背山的胜地,为他的满族妻子罗莉莉建造了一座占地四千平方米的私人花园“罗苑”。
一九五九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根据西湖园林建设总体规划,为了开阔环湖风景视野,拆除了“罗苑”的围墙,把原来只有一千平方米的“平湖秋月”扩大到近六千平方米;除整修了“平湖秋月”旧址外,修建、扩建和新建的有八角亭、四面厅和二层楼的“湖天一碧”,以及占地四百多平方米突出湖面的平台,与原来的“平湖秋月”的布局连成一片,构成一处狭长形的园林。
从“平湖秋月”碑亭通过贴近水面的曲桥,便是一座坐南朝北的楼阁。楼阁临湖一面的屋檐下
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平湖秋月”四字。楼阁北面的柱子上挂有一副对联:“穿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楹联题咏与景物浑然一体,它等于将这里的实景作了一番艺术加工;而且匾、联书法功力俱深,特别是“平湖秋月”四个金色大字,书体道媚劲健,为书法界所推重。从“平湖秋月”楼,过一座曲桥,迎面依次是雅致的
水榭,开朗的四面厅;再沿一条
二米宽的平坦石板路,曲折西行,就是“湖天一碧”楼,再往前就是露天平台。湖天一碧楼,原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一八艺社”旧址。现在,这些园林建筑,经过改造后,都摆脱了旧的幽暗的格局,代之以明朗的景象,然而又都保持了旧建筑的风貌。额枋、斗拱、栋梁上有翎毛花卉和飞禽走兽的民间装饰雕刻,还有以文学、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传统雕刻。在“湖天一碧”的壁门上雕有殷商、两周、两汉的钟鼎器以及甲骨文图案,重现了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一眼望尽的“平湖秋月”,花木种类很多,有海棠、石榴、杜鹃、珊瑚树、金钱松、广玉兰等约四十多种,而以秋天开花最盛的桂花、紫薇为基调。桂花花色金黄,紫薇花色淡红,色彩对比调和,形成了园林植物构图艺术的特色,遮掩了萧萧悲秋。使之同“平湖秋月”的“四时月好最宜秋”这一景致相吻合。在花树丛中,还点缀了叠石假山。其中有一、两块单摆的,也有五、六块组合成的,最高的有五米左右。由于独具匠心的巧妙布置,看来宛若天然岩壑。身临其境,不论停留在那个角度,极目四望,都可以看到西湖宜人的景色。
中山公园天下景
位于孤山南麓的中山公园,东邻浙江博物馆,西靠浙江图书馆,南濒外西湖,北倚后孤山。这一带地方,原是南宋时西太乙宫的旧址。清代康年间,建为行宫,雍正年间,稍加修葺,改为圣因寺。一九二七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这个遗址上建成了中山公园。
走进中山公园大门,绿荫纷披下是一条宽阔的石板甬道。沿
着甬道前行,镌刻在石壁上的“孤山”两个笔力雄健的擘窝大字,豁然入目。石壁的东西两旁,耸立着别具格调的石亭各一座。这是二十年代末,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修建的,至今亭台石坊上还留有“善与人同”的题额。这是爱国华侨和祖国同胞休戚相关的历史见证。
由“善与人同”石亭两旁循阶而上,便是平台。平台东南侧有以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句“西湖天下景”命名的亭阁一座,以亭阁为中心布置成一处别有风格的小巧庭园。庭园四周,回抱如环,其间凿池架桥,叠石构阁,建筑物与自然结合得格外幽雅宁静。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座亭阁和亭阁两旁的一副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全用叠字组成,在诗律中称为“连珠对”,它把西湖的景色都点了出来。这副对联无论顺读倒诵都可成句,因此更引起人们的兴趣。庭园虽小,却孕含着“西湖天下景”的大观,吸引着广大游客在这里流连欣赏,摄影留念。
中山公园的最高处,山脊基地不大,建有四照亭、团结亭。在这里纵目欣赏西湖山水,山则连绵起伏,如骏马奔腾;水则孕涵其间,宛若一色玻璃倒湛山峦;特别是雨天,看“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子湖山,分外有趣。这种秀丽不尽的景致,正如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那样,“斯园林而得致者“。
团结亭、绿云径旁的一组假山叠石,全用太湖石堆砌,整个结构气势自然,并不因造型而失之于做作雕琢。假山石上嵌有清朝乾隆皇帝的一小块诗碑,其中四句是:“濛濛湿鹤毳,濯濯润螺纹。谢傅东山好,微嫌丝竹纷。”大意说,在濛濛细雨中,仙鹤润毛羽,孤山现螺纹,东晋谢安在浙江上虞所筑的东山别墅,园林设施虽然不错,却有丝竹嘈杂之声,比不上这里清新幽静。这几句诗,把孤山诗韵雅意的意境都透出来了。
沿“绿云径”石阶而下,经过《鸡毛信》群塑,就到了中山公园的后半部。在疏林绿树中,掩映着一座颇为精巧的中山纪念亭和成片的中山纪念林。整片林木营造于一九二九年春天。其中以落叶阔树为主,有金缕梅科的枫香,壳斗科的麻栎,槭科的三角枫,大戟科的乌柏,银杏科的银杏,胡桃科的枫杨,珙桐科的喜树,玄参科的泡桐,法桐科的青桐,无患子科的无患子,木兰科的马褂木,榆科的榔榆,桑科的构树,豆科的合欢,等等。常绿树中主要的有:樟科的紫楠、香樟,壳斗科的石栎、青刚栎,蔷薇科的石楠,棕榈科的棕榈,冬青科的冬青,山茶科的山茶,等等。既有高达数十米的乔木,又有依地而生的低矮草本,中间夹着高矮不一的灌木,有海桐科的海桐,冬青科的构骨,木樨科的黄馨,杜鹃科的杜鹃,等等,植物群落的层次非常分明。有的树干笔直,分杈很高,茂密参天;最低层有附在地皮上的地衣、苔藓,还有藤本植物,有豆科的葛藤,五加科的长春藤,葡萄科的五叶爬山虎等。自然长成的禾本科的山竹,一般不到一米高,为山林陡坡中的优势植物。草本植物,随处可见,种类不少,虽然都不很名贵,却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如水龙骨科的贯众,菊科的千里光,旋花科的马蹄金,报春花科的过路黄,车前科的平车前草,百合科的七叶一枝黄花,等等。此外,在中山纪念林山脊以及东西岩坡的植物也生长茂密,除了人工栽培的迎春、梅花、杏花、碧桃、海棠、结香、樱花、柳杉、水杉、垂柳、黄杨、夹竹桃、南天竺、广玉兰、金钱松、国外松,以及由结缕草铺成的大片草坪外,香茅、芦苇、大叶芒草等天然植物群落也有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湖风景区早期的自然植被面貌,保持了半自然状况的植物生态环境。这种把自然地貌和人工植被配合起来的景区,在西湖群山间是不多见的。鲁迅先生早年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曾带领学生到这里观察植物的生态和采集植物标本。
博物馆文物荟萃
浙江博物馆是孤山景区人文景观丰富的一页。馆的前身叫做西湖博物馆,创建于一九二九年,是一座了解浙江历史文物、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处所。它座落在孤山南麓,面临外西湖,与中山公园毗邻。
馆里陈列的历史文物中,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境,一九七三年被发现,一九七四年冬季进行第一期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陈列展品有从炭化谷堆中拣出来的完整谷粒,是属于栽培稻的籼亚种中型晚稻型的水稻,距今已有六千多年。还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有木榫的建筑构件,耕种稻田的骨耜等农具,镞、锥、针、匕等手工生产工具,釜、罐、盘、钵及彩陶与刻纹陶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及鹿、鸟、鱼等动物骨骼和樟、松、杉等植物遗存。这些文物为研究中国
原始社会的农业、建筑,以及对地质、水文、古生物、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在博物馆的陈列室中,还有新石器时代的杭州良渚黑陶,也有商代铜觚,西周铜铙,春秋铜剑,东汉铜镜,六朝青瓷,宋代雕板,历代钱币,古代字画,以及近代革命史料和实物。此外,还有一件惹人喜爱的铜喷水鱼洗。鱼洗类似深腹脸盆,底铸有两条喷水鱼,沿口有两个桥形铜立耳。当洗内注满清水,手心轻轻来回磨擦铜双耳时,就会发出时高时低的阵阵“嗡嗡”之声,随着声音起伏,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直涌而上,高达尺余。这件铜洗的制作,表现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技术和艺术才能。
自然科学展品的陈列,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另一组成部分。在古人类陈列室里,那些模拟雕塑和绘画,再现了人类原始社会的景物,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劳动创造人类的理论,看到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过程。
动物标本陈列室里,陈列着兽类(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以及其他多种水生动物标本。
植物标本陈列室里,各种植物腊叶标本比较多,其中以药用植物为主。如浙八味的元胡、白术、妻冬、浙贝、玄参、杭白菊、温郁金、台乌药等等。所有植物腊叶标本的陈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其种类、分布、生态及用途等。
此外,博物馆还不时放映科学技术影片,举办书画览或有关本地区历史文物展览,让人们在参观中,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文澜阁《四库全书》
文澜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也可以说是清代皇家图书馆。它位于浙江博物馆里面的西端,始成于清代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建筑法式与明代浙江省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相仿,为六开间的二层楼阁。从博物馆古生物陈列室通过月洞门进内,抬头就看到以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的“文澜阁”三个大
字的直匾。在长方形的大院里,楼前有平明如镜的池塘,池南有雄浑奇峭的假山,其上有玲珑精巧的园亭。楼东的南北两侧,有御碑亭,碑上镌刻着《文澜阁记》。院内还点植苍松翠柏,池中又养有游鱼、莲渠。尤以天气晴朗的春秋佳日,天光云影倒映池中,绿树繁花摇曳其间,使人越加感到周围环境的幽静,不失为一处富有江南庭园特色和中国民族风格的藏书楼。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丛书。一七七二年(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编纂,历经十年完成。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根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图籍,分藏陕西省的长安和河南省的洛阳两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因而称四部为四库。清代编纂的这部《四库全书》的书名,就是由此沿袭而来。经部,分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孝经、四书、小学、五经总义十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别史、什史、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纪事本末、诏令奏议十五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什家、释家、道家、艺术、谱录、类书、小说家、天文算法十四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词典、诗文评五类。全书共计二百三十万页,九亿九千七百万字。按照清代皇上的旨意,就是说剔除“词意抵触”的“违碍”“狂悖”之书,选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著作三千五百零三种,计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三万六千三百册。册面皆缥绢,用四种颜色区别为:经部绿绢,史部红绢,子部蓝绢,集部灰绢。分装成六千七百五十二
函。这部丛书是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几千年间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算、舆地、科技、医学等各方面著作的总汇,内容浩瀚,其中尤以辑录明代《永乐大典》的数百种古籍最为珍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和整理古籍的作用。
为妥善保存《四库全书》,一七七四年(乾隆三十九年),开始在北京紫禁城新建文渊阁,并设文渊阁领阁事、直阁事等文官进行管理,职掌注册点验和按时晾晒。以后又陆续用工整秀丽的楷书缮抄三份,分别藏放于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东北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世称“内四阁”或“北四阁”。又鉴于浙江、江苏两省文人学士荟萃,“自必群思博览”,乃于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再次缮写三部,藏于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淙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故有“江浙三阁”或“南三阁”之称。而这七部手抄的《四库全书》,历数战乱,几经沧桑,多遭毁损。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文津阁一部,贮藏在北京图书馆,文渊阁一部在台湾省。江南独存的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其中也有不少卷册流失散佚,后经藏书家求访收购,终于补抄合璧。清代的杭州人丁丙、丁申和现代的张宗祥,为补抄这部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为了避免战火,先将这部《四库全书》运往浙江富阳,继迁建德,三迁龙泉,再迁青田,辗转运到贵州省贵阳,保藏于地母洞;一九四五年又由贵州运到四川省重庆,藏于青木关。抗战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五月运回杭州,现由浙江图书馆保存。
从文澜阁出浙江博物馆,向西行约三、五分钟,在孤山山麓、中山公园西边,围着一个方圆十亩左右的庭院,其间高耸着层楼和书库,这就是创立于一九九年的浙江图书馆。它是孤山景区的又一个文化之窗。设在孤山的分馆为古籍部。馆藏的多是重要的地方文献,为海内的孤本与稀见本。较为突出的是具有宋代浙刻风格和特点的《雷峰塔陀罗尼经》,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等善本。这些古籍,保存了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
山外青山楼外楼
楼外楼菜馆的命名,采自南宋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中的“楼外楼”三字。它背靠孤山,面临外湖,是海内外闻名的杭州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家菜馆。据说它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原楼结构陈旧,规模又小。现在的楼外楼,是一九八年扩建的。建筑总面积为三千七百平方米。为了使它与孤山的自然风景相协调,主楼只有两层,分六个餐厅,可以同时接待一千多位顾客。
从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西行数十步,便看到轩敞明朗、挑檐拱栋的一列建筑。建筑底层入口处卷棚小屋面下挂着一块“楼外楼”三个大字的金字招牌,据说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和篆刻家赵之谦的墨宝。书体“颜底魏面”,沉雄朴厚,骨丰肉润,增加了楼外楼的典雅风貌。
进入馆内,窗明席净。底层设二个餐厅:东厅是点菜厅,西厅为快餐厅,另有一个供应冷饮或点心的小餐厅。二楼分别设:宴会餐厅,名菜餐厅,贵宾餐厅。传统特色名菜有:东坡肉、西湖醋鱼、杭州煨鸡、武林炙鸭、龙井虾仁、油爆大虾、油焖春笋、生爆鳝片、鱼头豆腐、蜜汁火方、干菜蒸肉,以及西湖莼菜羹等数十种。尤以烹调西湖醋鱼名播中外。西湖醋鱼这道名
菜,据说,是宋代河南开封一酒家妇宋嫂创制的传统风味菜,鱼肉鲜美嫩滑。前人有诗称赞:“何处归寻张翰鲈,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另一道传统名菜“杭州煨鸡”,又名叫化童鸡。
相传古时候在孤山脚下有个乞丐,最早用黄泥包鸡,生火煨熟,其香扑鼻,别有口味。后来历经杭州高明的厨师进一步加工制作,更加美味可口,改名为“杭州煨鸡”。这种鸡选料新鲜,配料精细,外用网油、荷叶、黄泥包裹,经过煨烤,使鸡保持原汁原味,皮色金黄有光,鸡肉脆香肥嫩。“东坡肉”,也是楼外楼的一道名菜。此肉肥而不腻,爽滑可口。
楼外楼的名菜佳肴,加上菜馆餐厅深得湖山之胜,尤以二楼地势比较高耸,餐厅三面空透,极目望去,群峰叠岫,明湖碧水,湖光山色,尽收眼中,借景佐餐,把酒对酌,别有情趣。正如宴会厅内一联写道:“推窗望湖平,水清柳翠,楼外风光好;举箸尝鲢肥,笋嫩莼鲜,席间笑声盈。”这种建筑设计,可称适用合理,它把自然美和建筑美,浑成一体,为孤山园林增色添景。
放鹤亭与林和靖
在孤山北麓,有一座放鹤亭。它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所建。林和靖(九六七——一○二八),原名逋,字君复。病逝后,宋仁宗根据他生前品学俱优,却无意于追求高官厚禄,而以隐逸为安的行为,给他一个谥号,尊称“和靖先生”,时人惯叫他“林处士”。
林处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家原居县城闹市。少年时父母双亡,家贫衣食不足;然而,勤奋苦学,日后,学而有成,经史百家无不通晓,同时又善书画,工诗词。书则结体峭劲,诗则孤峭澄淡,词则澄浃峭特,多奇句,画则数笔湖山巉岩,有韵态。当时,有劝他出仕做官的,有做媒劝娶的,他都不以为然,直言道:“人生贵适志耳,志之所适,方为吾贵。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他以为,山水之明媚,多不及秀甲天下的西湖。于是,决意移居孤山,编竹为篱,构屋巢居,作画题诗,植树种花。一时,艳桃秾李,魏紫姚黄,春兰秋菊,木樨寒梅,开满孤山北麓。其中最多的要数梅树,计有三百六十株。据说,这是因为“梅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一株,以供一日之需。”他除爱梅,还喜养鹿,且有诗表明其养鹿之目的在于“春雪满山人起晚,数声低叫唤篱门”。林和靖最善养鹤,并引ㄍ诗经》中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句,把他所养的鹤取名为“鹤皋”。他外出游湖时,有客来访,家僮就开笼放鹤。他在湖上望见仙鹤盘桓上空,就返棹归舟。每当他和客人饮酒赋诗时,仙鹤便举首唳天,振翼舞风,以助雅兴。由于他爱梅如妻,视鹤若子,养鹿为侣,“梅妻鹤子鹿侣”,一直传为佳话。
林和靖卒于宋仁宗天圣六年,临终前曾留诗自写胸臆,诗说:“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且喜曾无封禅书”。诗中提到的“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这里借用来说明,他平生没有写过奉承阿谀帝王功德的文稿,以贫贱不移,引为乐事。由于他有着不趋炎附势的性格和节操,因此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赞扬他“平生高节已难续,将死微言犹可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更以“风节文学名天下”一语,给以很高的评价。元代人为追怀他的风节文学,把他长期隐居的后孤山叫做处士山,附近一座桥叫做处士桥,并在处士山坡建有梅亭和鹤亭,这两座亭都已经塌圯。现在见到的放鹤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重建于一九一五年,以后又经修缮。
新修的放鹤亭,四面临空,三面花木丛生,一面临近里西湖,隔湖与北岸的葛岭相望。亭是木构建筑,楹柱环周,重檐翘角,重檐之下,是一种悬挑结构的仿宋斗拱,既承托屋檐,又有装饰效果。亭内正中高挂着“放鹤亭”匾额。匾额下面亭壁上嵌着碑石。碑上刻的是《舞鹤赋》四百余言。此赋的作者是鲍明远(四一四——四六六),为南朝刘宋时代的文学家。他家世贫贱,才秀人微,为人清廉自持,清如玉壶冰,与林和靖一样不企求功名富贵,所以特刻他的舞鹤赋于亭壁。舞鹤赋的书法,是清代康熙皇帝临慕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草体,圆劲苍秀,意态万方。这个书法虽然碑刻上记的是康熙帝临董其昌,可能是清初诸帝对董其昌书法的推崇,而由别的书法家托名书写的。这块碑刻的刻技也很精巧,锋毫劲势,笔画湿枯,结构风韵,在刀锋上全体现出来。放鹤亭内面湖楹柱上还有一副抱对:“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是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中,坚决抵抗外侮的爱国政治家林则徐所撰。一九八年八月,由当代名书画家林散之手书。亭联辉映,相得益彰。
放鹤亭山上山下以至西泠桥之东园地内,片栽和点栽着各色花梅。有花色殷红、清香撩人的红梅,有洁白如雪的白梅,有白花绿蒂的绿萼梅,有一树开花二色的洒金梅,以及“冬至”前后开花的早梅,“春分”以后开花的晚梅。由于这里栽梅历史久,又有林和靖脍炙人口的咏梅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唐代白居易的《忆杭州梅花诗》:“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的千古传颂的名句,所以,孤山的梅花,为人向往。寒冬初春到孤山“踏雪寻梅”,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