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程”给予应有的关注——尝试理解新课标

继续谈所谓的“大”单元教学,我觉得无论是“单元”的“大”,还是“情境”的“大”,还是“任务”的“大”,以及评价的“大”,实际上都在强调一个观念,那就是“过程”,一种“立体”的过程。

过去的教材都是按单元排列的,然而,那可能只是一种线型排列,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传授式的逻辑结构排列,现在我们要估计的新教材,可能是要将孩子们在某个单元的学习历程都要展示出来,或者可能要为孩子的学习历程设置路标或者其它指示了。“大”是将整个学习历程展示出来的“大”,包括核心要素目标、过程、方法、结果、评价等等一系列的“大”,“情境”是讲教材、课堂和生活综合起来的立体学习场景,“任务”,是一种带着完成目标的自主探索,评价包括了诸多的展示、诸多的形式、诸多的评价主体。

是的,这就是一种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学程,所以崔允漷所长说,以后的老师要会写学历案,我理解的,可能实际上就是“学程案”。

早在很久以前,怀特海先生就提出了“过程论”,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是叫作对象,一个叫作事件。所谓的对象,就是某种概念,比如“春”就是一个对象,所谓的事件就是用来展示这个对象的过程,比如“万紫千红”。“万紫千红”是为着一个对象——春——呈现的过程,这样我们的主观感受里有了“春”,我们的客观世界里就有一个“万紫千红”的过程。

用语文学科举例子吧。其实语文学习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语文学习里有无数的对象:语词、概念、要素,这些构成了孩子的语言生命的成长,而这些成长必须要经历一个个的事件,一个个的过程。

这样,教学改革的力度就可以看出来了。以前,我们关注的实际上只有一两个维度,比如孩子在课堂上的状态,孩子最后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关注的就多了,他的学习方式、他的学习准备、他的探究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他的学习结果。完全是对一个事件的关注,而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可能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间接地提升了孩子的学科素养。

尽管这可能对教师的教学转向和素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这确实是一个好的转变,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可能真的要被打破,教学场域将没有所谓的中心了,因为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是中心了,这样,每一个孩子的主体性将得到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会得到凸显。

是的,“大单元”教学可能会解构很多原有的教学观念和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是挑战,但对于我们的教学走向现代化,对于培养既能接班社会主义,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或者课程素养的孩子,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END

【以下的课程适合孩子暑期学习哦!】

如果你想买很便宜的书,请扫下面的二维码,一定会有惊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