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生教授辨治心系病症的临床经验
心系病症是临床常见的一大类疾病,多在心脏气血阴阳亏损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为痰浊、血瘀、寒热、风火等外邪侵犯所引起。究其病因,不外乎禀赋不足,气血亏虚;七情过急,气血耗逆;痰浊内生,血脉受阻;瘀血内阻,闭塞血脉;外邪内袭,心脉受损;脏腑虚损,心脉失养等六点。 临证辨治心系病症,李教授最为重视脏腑。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以其相生相制的关系互相联系,从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根据其发病规律,多可用通阳宣痹、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温通心痹、回阳救逆等方法进行治疗。即使疾病变化万端,亦可在主法运用的前提下随证加减。临床辨证治疗,除重视脏腑外,李老极其重视调理脾胃以及气机的调畅,顾护患者脾胃之气,调畅患者全身气机。
李老用药一贯轻灵平稳,此主要受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及恽铁樵、曹颖甫等医家的影响,而较前人有新的发展。药量一般在6~15g之间。 中医心系病症内容颇多,本文将选取胸痹心痛,心悸怔忡,头痛,眩晕四种疾病进行详细论述。 胸痹心痛多由阴阳气血失调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
临床辨证常可分为三型:通阳宣痹、活血化瘀以及益气养阴。素体阳虚,胸阳不振或心气不足,复因寒邪侵袭,阻碍胸阳,心脉痹阻,以致胸痹心痛发作的治以振奋心阳,宣痹通络;气血瘀滞而为病者临床以活血化瘀、宽胸理气为法;气阴两虚所致的胸痹心痛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活血化瘀。 始称心悸者,始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多处的论述。常可分为虚实两类,其临床特点以心悸、怔忡、胸闷、短气、乏力、脉结代,或疾或迟等为主。
临床辨证多分成四型:证属气阴两虚者,每以心悸气短,脉结或代为主要表现,当以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为主,兼以治标;痰湿阻络是心悸怔忡的又一重要证型,本证凡以胸阳痹阻为主,即可以祛痰为法;情志失调是导致心悸怔忡的常见病因之一,因此调理脏腑气机、解郁行滞是治疗此病的一个方面;气滞血瘀于心悸怔忡之最为常见,治宜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头痛一词首见于《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分别论述了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等头痛,并明确提出治法、方药。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者多为风寒之邪外束太阳经脉之头痛,治宜疏风散邪,用药以轻扬辛散为宜;头痛伴有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脉数大等症为风热之邪上犯阳明经脉之证,治宜清胃泄热;头痛多在两太阳穴,连及耳部,痛势以胀痛为主,且常伴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食,舌苔薄白,脉弦等为少阳经头痛,治宜疏肝利胆,调和少阳;太阴经头痛多见头痛如裹,昏蒙不舒,沉重闷痛,伴肢体困重,胸闷腹胀,呕恶痰涎,食欲不振,大便溏泻,小便不利,苔白厚腻,脉滑,治宜祛风胜湿,健脾升阳;头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