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讲解员如何PK语音导览?故宫这个少年自愿者不简单!
我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当志愿者,已经一年半了。
2016年通过志愿者考试时,我是故宫鲜有的中学生志愿者。
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几乎每个周日的下午,我都会来到故宫,进行时长两个小时的讲解。
▲宫梓铭进行志愿讲解服务的故宫陶瓷馆
在此期间,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对于志愿者解说员而言,语音导览正成为我们的“挑战”。
现在的博物馆里,电子讲解器十分盛行,游客耳朵戴着耳机,静静观赏展品,很惬意也很方便。
博物馆智能化之后,我们这些“人肉讲解员”还有多大空间?如何能做到不被电子产品取代?
一年半的时间,我也认真做了一些思考。
我想还是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电子讲解器只能“背书”式告诉游客展品信息,属于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服务“,我们可以根据对游客群体的观察,进行“分众化”讲解,对小朋友可以多讲故事,对成年人可以多提供一些知识。
面对中学生,讲到唐三彩时,可以先引用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然后说,什么是“五花马”呢?我们可以先从眼前这尊唐三彩马说起……
面对成人观众,可以提醒大家关注瓷器背后的知识背景。
▲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比如,一般游客都知道青花。我们可以告诉观众,名噪一时的青花,作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激发了多少诗人的想象。可烧制元青花的青料,竟然是从遥远的波斯,里海中的一座小岛而来。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时,带回一批“苏麻离青”料。这种钴料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会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极其美丽,因此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这种珍贵的“舶来品”,在中华瓷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外国游客,我们可以着重介绍,陶瓷馆展品中,有些瓷器虽然用了中原特有的镂空雕花技巧,但它的花纹却是蒙古族的纹饰,独特的器形,又是出口给奥斯曼帝国贵族的。
一只小小青花瓷瓶,竟让中原、波斯、蒙古、奥斯曼四种文化产生了联系,是不是很让人震撼?来自古老东方的青花瓷器,通过“陶瓷之路”远销世界,成为西亚贵族的挚爱,它的花纹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审美,激起了艺术家对远东情调的丰富想象,从而创造出大量标志洛可可风格的艺术作品,法国大文豪雨果还曾在诗中深情吟咏过青花瓷。
可以说,瓷器这粒美丽的种子,开出了多元化这朵进步之花,让我们惊叹于古人文明交流互鉴的热忱和成果。
说到这里,还可以时空穿越,讲到现在,英国退欧,匈牙利拒绝难民入内,美国退出TPP,川普要在边境上建一堵墙……很多国家以邻为壑,文明冲突一再上演,当世界经济的海洋即将退化成湖泊之时,我们该怎么办?得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啊,瓷器馆里文化交融的历史启示我们,也许古人走过的道路,我们还需要再走一遍。
要把展柜里的瓷器,与中国大历史乃至文化交流史联系起来。自己得做足功课,多查阅资料,将瓷器每个年代的特点和与当时历史文化之间的关联,讲给游客听,打开游客的文化视野。
▲反映了佛教文化传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北朝青瓷莲花尊
比如,瓷器从三国两晋开始,就成为文化交流的美丽使者。晋朝的不少瓷器上,都塑造着高鼻深目的西域人,更不用说此后常常出现骆驼和商人形象的唐三彩了。
从瓷器透露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读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伊朗传来的青料、罐子上的波斯语诗歌、专门烧造成欧式器型的商品瓷,等等。这些内容,是电子播音器无法给予游客的。
我们要通过这些例证告诉观众,瓷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本陈放在展览柜中的史书。它的身上,承载着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源不断的发展和兴衰。
介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独秀时,可以补充说明,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次文化大融合时代。一些瓷器开始以佛像作为装饰,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出现在瓷器上,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而有些瓷器上会有深目高鼻、脚蹬长靴的西域人的形象,也是因为南北朝时我国与中亚、西域诸国往来较多,关系比较密切。
因此,西域的一些装饰图案如联珠纹、忍冬纹等就出现在瓷器上,成为一种常见的纹饰,西域人物也成为瓷器的装饰题材,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既然电子讲解是“死背书”“照本宣科”,读者听到的都是毋庸置疑的正确答案。
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志愿者讲解员给游客讲解时,就要善于引导游客参与思考、制造开放式思维,对于有些还没有结论的、有一定争议的话题,可以着重讲解,这样也能引发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何原始瓷发端于商朝中期?
为何白瓷黑瓷用于礼器时比青铜器还贵重?
为何宋朝五大名窑中,有两个的色调都以青色为主?
为何元朝青花瓷突然产生大量前所未有的器型?
为何嘉靖年间,青花的颜色突然变得厚重?
“镇馆之宝”乾隆大瓶为何会有如此审美特性?
我们可以在讲解单元里,不断提出类似问题。
然后,一一解答。
比如,因为宋朝皇帝信奉道教,而道教崇尚的颜色便是淡雅的青色;因为元朝时,朝廷将大量瓷器外销给了西域人,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器型也就入乡随俗;因为嘉靖年间,沿用多年的外来青料“苏麻离青”不再产出,只好换了一种颜料……诸如此类。
▲宫梓铭在陶瓷馆为观众讲解,宫梓铭通过自己的用心思考与努力实践
如果整个陶瓷展看下来,观众是带着各种问题逐步向前的,就不会过于单调。
走到最后,我们还可以留出问题请观众思考,比如,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内为什么会收藏上万件青花瓷,甚至多于故宫的收藏?
结束讲解时,也可以与观众这样互动:如果各位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定替我多看几眼“汝窑青瓷水仙盆”,不是因为汝窑传世品极少、全世界不到百件,而是因为那是传世所见唯一一件没有开片的汝窑瓷器……
这样,可以让大家余兴不断,思绪绵绵,这种“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的服务,自然要比电子产品略高一筹。
故宫是一座可以不断发掘的宝库,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就占了约三十五万件。
我们要通过自己与游客之间的有效交流,让这个自成体系的古代陶瓷展,更好讲述中国陶瓷生产八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更深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