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讲究是蚕头燕尾,为什么有些流派书写不按常规“出牌”而习作?
对于现代书法展览中一些完全抛弃蚕头燕尾的作品,我不大赞同;但如果过于强调蚕头燕尾,则是对隶书的发展史缺乏了解,书法审美眼光有所欠缺。
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而后又发展演变成楷书,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汉碑品种繁多,风格各异。
在一些人眼中,认为蚕头燕尾是隶书的标志,但我们认真看看,在早期的隶书和隶书向楷书过渡期间,其实燕尾并不明显。
隶书又称“八分书”,有一种说法是其波折分明的特征类似“八”字。波折分明也好,蚕头燕尾也罢,其实就是一种装饰,并无其他意义,而在楷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点已经被扬弃了。
汉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书法家,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以伊秉绶、陈鸿寿等为代表的隶书大家,弱化了这些装饰,引导隶书走向了继汉代以后的又一个高峰。
当然,在现在一些展览中,出现了一些比较不同于汉代的隶书,这种探索可以理解,但过多过滥甚至引导一时之风气,则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尤其是以刘文华、张继等为代表的书风,让展览的隶书一个模样,千人一面,隶书渐入死胡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