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大家最关心的事
有感于我这半年来在股市上的真实感受,短期真是难测,有时我觉得下个月大概会在某个区间,但基本上没有猜对的时候。我自己做了测试,虽然有50%的概率猜对次日涨跌,然而实际上一段时间内的猜测准确率根本不足50%。
我当然不是寄希望于短期内的交易,也不做T,几乎不怎么操作。只是想感受一下短期内的不可预测以及过程中心情的起伏。
也感受到赚钱这件事没有耐心几乎不可持续。但是“耐心”是很诡异的一个词。当下说耐心很重要,所有人都会点头同意,但是不需要两天就开始急躁,忘记了需要耐心这件事。
而那些真正成功地受益于耐心的人,那个坚守的过程(至少是以五到十年为单位)他人是无法体会的,最终的输出和得到都是一个结论。道理就是这样,既简单,又不简单。
对多数人而言,钱是没有够的时候,很多人为了提升自己,会去考一些会计证、口译证之类的证书。好像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就是觉得多个证书大概是好事。是的,至少不坏。
的确有不少工作需要从业资格,但我们都知道,获取证书不代表具备真正的能力,只是看起来好像掌握了,其实只是掌握了考试。考证一般只能证明理论知识过关,同落到实处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有时看起来越是确定能够获得结果的事情,越难长期给你带来价值。
看起来比较虚的不那么实用的学问,比如一些经济常识,或许会比会计算报表更具有长远价值;又比如文史哲,可能当下没什么用处,但长期来看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看问题角度肯定是有影响的。
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位置,需要面对的是什么困难,很重要。
因为你的行为不至于偏离实际太远。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绝不应该为钱焦虑,没钱才是正常的。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钱,是为将来有资格赚更多钱而努力积累。
因为年轻,所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这才是年轻人的优势。
但生活中的人远不是单线程机器,好像就只能埋头做事,其他一概不管。这也是错的,做事的同时也得学习和思考。还要不忘随时思考周边环境的变化。
如果当年俞敏洪不是抬头发现了英语培训的巨大市场,也不知道会在美国洗多少碗,绕了多少弯路,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创业窗口。
所以,不仅要盯着眼前,还得一点点学习判断方向。
只有极少数高薪群体可以依靠工资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一般的打工人,这辈子能在城市里供出一套房已经实属不易。
打工(普通打工群体)的确存在一个问题,一旦到了某个阶段,通常是中年,如果没有获得很好的职位,被替代掉也是很正常的,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女性由于生育带来的身心变化,在职场上会更难。那么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压力,总得有个人分担更多一些。
所以从长远看,或者说好消息是生活其实留出了足够长远的时间来给任何一个人机会去做有积累的事。
什么叫有积累的事,其实就是某样技能的持续训练。表现在理财上,就是滚雪球,要找到一个又长又湿的坡,才能滚出更大的雪球。
难的是什么,是持续。是又长又湿的坡。
本质上,难的是心态和预期。越早拥有资产配置的意识越好。绝不是怂恿你们去炒股炒币炒期货等等,不懂不碰是首要原则。
从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角度,从入股实体行业的角度,好比入股朋友的实体店,那么寻找简单的被低估的生意,了解下创始人的履历,其实风险是可控的。最难的是日常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很多人根本熬不住,几个月不涨甚至阴跌,与此同时什么概念股赛道股上百倍估值还蹭蹭蹭涨,一对比人很容易崩溃,割肉离场,那么风险就成了真实亏损。
又比如最近腾讯大跌是出乎意料的吧,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股神都猜不到这种短期内的情绪,更何况是一些政策带来的黑天鹅事件。甚至没有人能知道是因为什么情况导致的下跌。
但如果是闲钱,又确实坚信持有的公司,那么下跌恰恰是加仓的机会不是吗。逻辑一致的话,好东西越便宜越买才是。我自己过去半年一直如此操作(别再问我持有什么了,问就是小米和英科医疗)。所以前阵子好久不说话的段永平突然跑出来发言了,说想不到可以再加仓腾讯了。(声明:本人目前未持有腾讯股票,以上讨论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说到底是心态。但还是得提醒各位,绝不要高估自己面对涨跌时的心态变化。太难了(真的非常难),股市的大面积亏损一部分是跟着追涨杀跌,另一大部分都是心态承受不住。
保守一点,拿几年内不用的闲钱配置点好企业,耐心持有。
什么都不懂定投基金是不错,但我发现了,若是每天忍不住看涨跌,基金都会让很多人受不了。如果是这样的性格,其实真不如啥也不干,就最原始的储蓄就行了。这是肺腑之言,最适合多数人的就是储蓄。这事不必争,反正自负盈亏。
没什么钱,拿点去博短线无所谓,顺便体会下刺激,真亏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收益和策略都跟本金有关。
房子就不说了,反反复复的。尽管这是一个“房住不炒”的时代,但一线房产是优质资产这一点暂时还是有普遍共识的。或者反过来看,正因为有普遍的共识,所以价值才坚挺。
上篇:当代艺人网络生存指南
推荐:指望谁让悲观的你前行呢?
注:如果这篇文章你看着熟悉很正常,这是前面一篇软文的原始版本。我还是更喜欢这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