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健:巴渝地区的主食品生产

作者:杨耀健

巴渝地区以山地为主,早年无法引水灌溉,只能种植旱地农作物。

黄米小米  延续千年

重庆地处山地,虽江河纵横,却没有水利设施,无法引水灌溉,早年一直是旱地农业。《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民谚云:“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这里所说的黍指黄米,稷指小米。从民谚看出,从先秦到魏晋,巴渝种植的主食品都是黄米和小米。收成不错,能养活父亲,余粮的还可酿酒,养活母亲。

这种状况,延续到唐代、宋代尚未改变,还是黄米小米打主力。白居易出任忠州(今忠县)刺史,他在《九日登巴台》一诗中写道:“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范成大在《恭州夜泊》中写道:“草山硗确强田畴,村落熙然粟豆秋。”

小麦燕麦  改变口味

巴渝先民随后种植小麦和燕麦。小麦的好处是可种植两季,冬春皆有收获,赖以度过春荒。唐代诗人杜甫在云安(今云阳县)写诗云:“石暄蕨芽紫,渚秀芦笋绿。巴莺纷未稀,徼麦早向熟。”另在夔州(今奉节县)作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郊,汁滓宛相俱。”说明他已吃到面食。宋代诗人苏辙在《巫山庙》诗中写道:“乘船入楚溯巴蜀,濆旋深恶秋水高,归来无恙无以报,山上熟麦可作醪。”说明他已喝到麦酒。

燕麦只能种一季,但它抗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能自播繁衍,受到农人喜爱。《蜀中广记》卷六十四《方物志》引《巴志》云:“土石不分之处,皆种燕麦,春夏之交,黄遍山谷,土民赖以充食。”足见其普遍。燕麦口感不佳,惟产量大,食用价值高。宋人有咏夔州诗云:“休言小小莺花界,也胜纤纤燕麦风。”

水稻资深  产量递增

重庆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华阳国志》载巴国物产中有“鲜粉”,就是稻米制成的。许慎《说文》称:“粉,所以傅面者也。从米分声。”《华阳国志》卷一《巴郡》记载:“县下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膏晖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江州堕林粉也。”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记载:“(奉节县)城东有东瀼水,公孙述于水滨垦稻田,因号东屯。”

大米可口,却因水利不便,难以扩大规模。小块水田种植的水稻,竟然作为贡品上交,十分精贵。白居易官居刺史,距离产稻的奉节不远,也吃不到大米,曾作诗自嘲:“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至于一般老百姓,更不知稻米为何物。

到宋代,重庆向川西学习,大兴农田水利,各州县或凿塘,或筑堰,使水稻种植迅速兴起。《方舆胜览》引《龟陵志》称:“五月半早稻已熟,便可食新。七八月间,收割已毕。”又引《垫江志》记合州农业称:“田亩桑麻,左右交映。”梁山军(今梁平县)郡守刘焕撰《题名记》称:“西境之田独平衍可耕”,“稻田蕃芜,常多丰年。”《舆地纪胜》载:南平军(今南川区)“自唐宾服,开拓为郡,今衣冠宫室,一皆中国。四民迭居,冠婚相袭。耕桑被野,化为中华。”自豪地宣称,已可与中原相媲美。

到明清时代,除少数州县外,巴渝地区水田垦殖数都大大超过旱地,农业生产发生根本变革,为农业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包谷红苕  官府推广

明末清初,重庆引进包谷和红薯种植,使旱地农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据清人笔记载,明末女将秦良玉率军勤王,首先从北方引入包谷在石柱县种植。道光《补辑石砫厅志》引《王氏旧志》云:“牟麦、粱菽皆仅见山地,最多者包谷,以其根大易长,人食有余,即可酿酒饲豚。岁计收成分数,包谷为水稻之辅也。”

酉阳紧跟其后,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载:“酉属惟包谷则普种,然不可久藏,故无以为积贮之计。”黔江县志称:“民间日食,以包谷为重,并帚以酿酒。”彭水县志载:“山多田少,民间饔飧每日玉蜀黍及莜粟。”后来发现包谷晾晒或脱粒可长期保存,种植更多。乾隆《巴县志》、光绪《秀山县志》、《奉节县志》《大宁县志》《垫江县志》《永川县志》、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江津县志》《合川县志》等地方典籍,都专章记载了包谷在当地的种植情况。

重庆红苕种植始于清代初年,由地方长官推广。据民国《江津县志》载:“甘薯,邑初无是种,清初邑令曾公受一,粤籍,将此种来,亲偕夫人到民间教栽种之法,邑人至今祠祀之。”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载:“乾隆五十一年冬,允侍部张若淳之请,敕下直省广劝栽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

由于包谷、红苕的产量优势,以及朝廷和地方长官的积极倡导,至道光年间基本普及,取代了传统的黄米和小米。

主食品的演变,不仅改变了巴渝的耕作方式,也改善了重庆人的饮食结构和营养,善莫大焉。

(0)

相关推荐

  • 二月初头诗词小辑(庚子岁尾,蛰居巴渝某麓滩墅院)

    二月初头诗词小辑(庚子岁尾,蛰居巴渝某麓滩墅院)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个人多年来一以贯之吟诗填词宗旨: 唯求臻雅, 无惮通俗. 惯守于常, 偶涉及异. ------------ 中宵偶得 庚子残冬夜得来 ...

  • 杨耀健:望龙门码头曾经辉煌

    1940年望龙门码头 望龙门码头曾经辉煌 作者:杨耀健 望龙门不是老重庆的一道城门,本是一条街巷,在此可以看到长江南岸江中的龙门浩,因此得名.所谓望龙门就是望见对岸的龙门浩.这个龙门历来很有名气,&q ...

  • 杨耀健:悠悠白鹤梁

    重庆市"文化遗产 赋彩生活" 征文大赛优秀奖: 悠 悠 白 鹤 梁 文/杨耀健 涪陵白鹤梁石刻 心仪白鹤梁已有多年,乘江轮经过涪陵亦有多次,均因时机不凑巧,那号称"天下一 ...

  • 杨耀健:老重庆春节掌故

    老重庆春节掌故 文/杨耀健 一 老重庆的春节,自立冬开始筹备.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各家各户纷纷腌制腊肉.香肠,磨汤圆面,一年再穷,过年也不愿马虎. 从腊月廿三日祭拜灶王爷起,就算是"过小年&q ...

  • 杨耀健:朝天门的昨天

    晚清时期的朝天门 三教九流大集市 旧时重庆朝天门码头下,枯水季节两江之间退出的一大片沙滩,被称作沙嘴.由于这里过往的旅客多,船工.挑夫之类的下力人也在这里出入,小商小贩看到商机,便在这里搭棚为市,以木 ...

  • 杨耀健:生逢写作

    生  逢  写  作 文/杨耀健     我自幼喜欢文学,小学住读,晚间熄灯后还躲在被子里用电筒读小说,四年级就成近视眼.读书多,我成了同学们的"故事大王",作文占上风,常被老师推 ...

  • 杨耀健:我做市政协委员

    我做市政协委员 图文/杨耀健     2008年1月,作为市管干部,我被遴选为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三届委员,界别为特邀,联系民族宗教界.当我作为政协委员,走进雄伟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听到军乐队演奏国歌时, ...

  • 杨耀健:怀念莫怀戚同学

    怀念莫怀戚同学                  作者:杨耀健 一 我和莫怀戚是川大中文系82届同学,四载同窗,毕业后又常聚会,对他颇有了解.岁月如水,淘去了无数旧事,但关于他的一些龙门阵,我却没有忘 ...

  • 杨耀健:失恋无悔

    失   恋   无   悔 作者:杨耀健 那年我23岁,火红的攀枝花刚含苞,我已在盼望一年一度的探亲假早日到来.我常常遥望东方,让自己的思绪越过崇山峻岭,一直飞到长江.嘉陵江畔,那里有我日夜思念的故乡 ...

  • 杨耀健:基干民兵想立功(外一篇)

    作者插队时在知青农场留影(作者提供) 基干民兵想立功 作者:杨耀健 插队那年我19岁,在同龄人中算是长得高大的,首批被编入基干民兵.时值十年浩劫后期,阶级斗争之弦绷得极紧,白天搞"农业学大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