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千古不易,何为汉唐八法?

1、八法之一腕力

严格精到的执行“八法”,与训练强大的腕力,是同步并进的,锋尖戳到,才能称“八法”。但是,能以锋尖做到“八法”的每一个动作,腕力不到是执行不了的。这是书法的常识中的常识,基础中的基础。但对初习法者而言,他不会懂,也不会明白这些叙述的真正含义,待到他真的明白了,也就进入书法大门以内。可是在不懂不明白以前,切实的严格精到的训练八法,练腕力,非常重要。十年的时间,每天四个小时,严格训练,到晋唐不难。难,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地严格地精到地增加腕力的强化训练。提琴、钢琴的训练,也不过是十年成才。书法不比提琴难。成功率的低,不是因为技术的难,而全在于训练程序的正确与否与下的苦功夫的多与少。

2、唐以前的毛笔使用训练,一上手,是以“八法”练习着写竖、横二画。到得腕力强大,全幅笔毛能归束如锥,能以锥尖运笔(此一时间,最少三至五年),再行第二阶段的训练,写单一点画及其变势。点画造型练得精熟,组合成汉字就容易了。第三步才是临帖。所以,汉唐书法水平高,是由于第一步训练到位,八法练习极久极熟,成了习惯,下笔就是八法,下笔就能以锥尖锲入纸面,始能用笔如流,点画遒美,生香活色,落成的墨迹如动起来一般,墨彩益妙,此时始知八法之神。读帖,每一点画都须在脑际中想象八法每一分解动作是如何运作的,始称有益。行笔时,不徐不疾,每个小动作皆须明确、肯定、不误,皆须用极大腕力、肩力、背力,立书尚须腰腿之力。每一动作幅度尽可能大些,火候到时,动作自会收缩到最小限度,而后神妙自生。

3、 唐以后的读书人,对于使用毛笔,有一个致命的错觉,以为汉晋之际的人,是同他们一样使用毛笔的。他们从来没想到,或者不敢去想,汉晋人是如何训练如何使用毛笔的。看到过二王、智永、欧虞真迹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之骇然”,字可以写到如此神妙之极的地步。就如同元代以后的人,能见到赵孟頫的真迹,墨彩鲜华,光妍照人,确是真入晋室,在宋四家之上,“妙于用笔”,以为赵氏独得前人用笔之妙。他们就是看不到赵孟頫腕力训练的强大,是笔力使墨迹能到晋人。

4、米老八个字的决要,是对当日已经通习“八法”者而言,强调在每一点画的结末处要以“围回藏”回锋收笔,是恰当的,因为中唐以后很多书家之病,正在于点画结束,不能收笔,不能归束笔锋如锥。在连续书写下一点画时,不能以锥尖顿挫发笔。米老是在这种语境下说的话,先须明确。

5、颜柳,之所以自成家数,仍在“八法”、中锋、笔力。面目、点画之形可变,而法度仍在。颜柳的点画,仍属细劲瘦硬。柳的玄秘塔,瘦硬之极,仍守王法,唐书说他初学王,很对。柳学王,又加以欧的方峻,合以颜的一些意趣,成一家面目。颜书,如郭虚已、颜勤礼,最称得法,仍守细劲瘦硬,他在虞、褚的意趣之中,加上一己之丰厚,郭虚志点画细劲而立体感极强,后无来者,这是颜书最大的特色。

6、唐前论书多真,唐后书论多伪。这个“真”,是说,唐前书论中所讲,是书法的真问题,这个“伪”字,是说文中所论,是书法的伪问题,本无问题,假想之问题也。如唐后书论的执笔法,间架结构,章法,等,都是伪问题。

7、修习书法,以至于学习所有艺术门类,一般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凡艺术门类的学习,起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是才气,书家即是有书法天份的人。二是把书法看得非常容易,许多人简单的以为,书法无非拿毛笔写字罢了,还能有什么说法。这如同今天许多人把七个字的句子,凑成八句,欣欣然名之曰“七律”,是一样的道理。这两种认识真是误人非浅。因为这都导致修习者否定、漠视专技实功的勤修苦学,欲图“一朝直入如来地”,以“顿悟”代“渐修”。而艺术学习的实际恰恰相反,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几乎都是与竞技体育运动差不多少的,是以技术法则与技术训练为根基的,长期的不间断的反复艰苦的技术手段、技术功力的训练和养成为依托为起始的,是一生的坚持不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大字之难,世人不知。世上许多有成就的书家,往往以为,能写二寸的字,就可以写三寸大字,甚或可以写五寸甚至更大的字。书法与国画不同。国画,大幅巨幛,是分割成一小块一小片,一树一山一石完成的,幅虽大,基本上可以说是布局、安排、穿插,近、中、远、深不同,但用笔之大小,所用之力,差异不大。一遍一遍的,一点一点的画上去,画山水,有人就用一枝笔完成。其实,国画大幅,也不易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