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谈-君子喻于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义,小人只知道利。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这里说的君子、小人,要放在春秋这个时代背景下去理解。
先看一张手绘的简图: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之后分封天下,周的贵族们带领着军队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统治政权,他们要统治的对象就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殷商遗民,
为了便于统治,周人在自己的统治据点建起了城墙,
第一道城墙之内是统治者,即诸侯;第一道城墙和第二道城墙之间的区域,是周民族的国民,也称国人;城墙之外是殷商遗民,即平民,也称为野人!
君子,就是城墙之内的贵族;小人就是城墙之外的平民。在春秋时代,君子和小人代表着不同的阶级。
所谓利,就是利益,是好处,
所谓义,是道义,其背后代表的是西周的礼法,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遇到事情,君子想的是符不符合道义,小人想的是对自己有没有利益,
为什么君子通晓义,小人却只知道利呢?有两个原因,
1,文化垄断
《周礼》是周公制定的,用来指导和约束贵族们行为的一种礼制,周礼规定了遇到什么事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对待父母,怎么对待君主...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周礼的这些规定仅仅在贵族阶层流转,城外的野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到。
2,食饱才能思淫欲
据说,世界上的哲学家一般都衣食无忧,也对,只有衣食无忧才能胡思乱想,才有可能成为哲学家。
春秋时期的贵族们有城外的野人养着,动不动就“食邑三千”,吃饱了没事干就遵守周礼,那叫高雅;而城外的平民呢?中午没吃饱,晚上还要继续饿肚子,即使知道周礼,恐怕也没力气遵守。
这些终日饥肠辘辘的野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肯定第一时间思考这件事对自己是否有好处?是不是能把晚上的饭解决了?
而终日衣食无忧的贵族,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悠悠哉的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符合自己的身份?懂得周礼那是身份的象征,肯定第一时间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了。
以上两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春秋时期是必然的,再正常不过。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如今的我们已经没有所谓的贵族和野人之分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君子,我通常理解为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我们通常理解为没有道德的人。
道德高尚的君子能谈利益吗?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符合道义,君子还是能谈利益的。君子谈利的底线就是必须符合道义。
没有道德的小人会谈道义吗?恐怕很难,小人不仅仅是在求温饱,而是饿了就要吃山珍海味,出门就要八抬大轿的。为了这些“人欲”,小人通常不讲道义,即,无底线。
没有人天生就是小人,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君子。
如何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九个字:存天理,灭人欲,事上练。
如何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加油吧,君子们!